沃新书屋 - 中國史新論:科技與中國社會分冊 - pdf 网盘 高速 下载地址大全 免费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5-15 00:02:31

中國史新論:科技與中國社會分冊 pdf 网盘 高速 下载地址大全 免费

中國史新論:科技與中國社會分冊精美图片
其他格式下载地址

中國史新論:科技與中國社會分冊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9860225709
  • 作者:祝平一 主編
  •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 出版时间:2010/3/25
  • 页数:528頁
  • 价格:NT680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精裝18開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暂无语言
  • 丛书:中國史新論
  • 适合人群:历史学爱好者,科技史研究者,对中国社会与文化感兴趣的读者,高校师生,以及希望深入了解中国历史与现代科技关系的公众
  • TAG:文化研究 / 历史哲学 / 中国历史 / 社会变迁 / 科技发展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更新时间:2025-05-15 00:02:31

内容简介:

本書題為《科技與中國社會》,乃藉目前西方S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的研究取逕,作為中國科技史研究的借鏡,並圖以此促進科技史和其他歷史研究的對話。 本書的目標有五: 1. 反對實證論的科學理性與線性進步的史觀。 2. 重視研究科技實作(practice)。 3. 視科技為社會建構的產物。科技研究者不是獨處於象牙塔中的天才,而是不斷在同僚、體制、儀器和大自然之間穿梭,來往協調,以形成科技知識。 4. 討論科技知識和物件如何形塑社會並從使用者的角度看待科技知識的生產。從科技知識的形成與擴散,檢討我們目前所身處的科技世界中的種種現象,以及日常生活中,人們如何應對這些科技知識。 5. 反省科技本身的價值。不預設科技是人類理性發展的極致,並指出科技的研究成果及其體制,不但用以控制自然,亦用以控制人群,成為支配者(國家、階級、種族、性別)形塑特定秩序和常規標準的利器。 本書共收論文十篇,分別討論上古宇宙觀與天文星占、中國醫學與數學的知識形構、宋代科技的實作和文化間的關係、明代的數學與社會及中國和其他文明間的科技交流。雖非未涵蓋中國科技史的全部斷代或議題,卻指出了一些重要的研究課題與方法。就議題方面而言,技術史、博物學、數術、帝國主義的擴張與近代中國科技發展等都有待更進一步的挖掘;方法方面,除了一般人已熟知的脈絡化研究外,歷史上的知識論和實作、書的歷史與科技發展、科技知識與實作的跨地網絡、科技知識和科技物與權力支配和反抗的關係等,都是本書試圖拓展新思考方向。 經由複雜的歷史個案,我們盼望讀者與我們分享中國科技史的趣味,而不總是問:「為何中國科技落於西方之後」;並反思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科技,如何影響我們的社會、文化與自我,而不只想著:「如何利用科技促進經濟發展與提振國力」。 延伸閱讀 中國史新論:法律史分冊 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 中國史新論:基層社會分冊 序 《中國史新論》總序 幾年前,史語所同仁注意到2008年10月22日是史語所創所八十周年,希望做一點事情來慶祝這個有意義的日子,幾經商議,我們決定編纂幾種書作為慶賀,其中之一便是《中國史新論》。 過去一、二十年來,史學思潮有重大的變化,史語所同仁在開展新課題、新領域、新方向方面,也做了許多努力。為了反映這些新的發展,我們覺得應該結合史學界的同道,做一點「集眾式」(傅斯年語)的工作,將這方面的成績呈現給比較廣大的讀者。 我們以每一種專史為一本分冊的方式展開,然後在各個歷史時期中選擇比較重要的問題撰寫論文。當然對問題的選擇往往帶有很大的主觀性,而且總是牽就執筆人的興趣,這是不能不先作說明的。 「集眾式」的工作並不容易做。隨著整個計畫的進行,我們面臨了許多困難:內容未必符合原初的構想、集稿屢有拖延,不過這多少是原先料想得到的。朱子曾說「寬著期限,緊著課程」,我們正抱著這樣的心情,期待這套叢書的完成。 最後,我要在此感謝各冊主編、參與撰稿的海內外學者,以及中研院出版委員會、聯經出版公司的鼎力支持。 王汎森 謹誌 2008年10月22日 史語所八十周年所慶日 目次 《中國史新論》總序/王汎森 導言/祝平一 馮時: 天文考古學與上古宇宙觀 一、天文考古學概述 二、天文學的起源與文明的起源 三、天文考古學與上古宇宙觀 四、結語 張嘉鳳: 天事恆象 ─ 殷周至漢初天文占卜體系的發展與演變 一、前言 二、殷商至漢初天文的發展與轉折 三、分野與天文占卜 四、結論 李建民: 古典醫學的知識形式 一、問題意識 ─ 古史傳說與知識傳承 二、「禁方」時代 ─ 秘密的醫療技術 三、「依託」新論 ─ 知識的權威與系譜的重建 四、正典的胎動 ─ 授書儀式的式微及其意義 五、結論 ─「極端的中間」(radical middle) 林力娜(Karine Chemla): 從古代中國數學的觀點探討知識論文化 一、原始資料與文化要素 二、描述中國古代對於這些要素之實作與確定詮釋的基礎 三、結論:操作的•結合與知識論文化 傅大為: 從文藝復興到新視野 ─ 中國宋代的科技與《夢溪筆談》 一、一個宋代中國的文藝復興? 二、以分別的「理」為原型、為主導的解釋與理解 三、除魅、世俗化與日常經驗性的興趣 四、作為一鬆動而多元概念網絡的對應宇宙論 五、餘緒 毛傳慧: 宋元時期蠶桑技術的發展與社會變遷 一、有關宋元蠶書及蠶桑業的研究 二、宋元時期的蠶桑絲綢發展 三、宋元蠶書的背後 四、促使蠶桑技術發展的因素 五、結論 洪萬生: 數學與明代社會:1368-1607 一、前言 二、文獻回顧 三、明初教育制度與《永樂大典》之算學 四、吳敬的《九章算法比類大全》 五、顧應祥與周述學 六、王文素與程大位 七、利息與牙錢等商業問題 八、數學、商業與社會 九、結論 張哲嘉: 占星術與中西文化交流 一、討論範圍的釐清:「天變占星術」與「宿命占星術」的區別 二、早期的中國「宿命占星術」 三、佛教與西洋占星術的東傳及其本土化 四、明清時期西洋占星術的東傳及其本土化 五、結語 韓琦: 西方數學的傳入和乾嘉時期古算的復興 — 以借根方的傳入和天元術研究的關係為例 一、借根方與阿爾熱巴拉新法的傳入 二、梅瑴成與「天元一即借根方」說 三、借根方與宋元數學的復興 四、餘論:晚清有關借根方與天元術的爭論 范發迪: 文化遭遇中的科學實作 — 清代中國的英科學帝國主義與博物學研究 一、引言 二、海貿、商埠與科學事業 三、田野科學與科學帝國主義 四、文化遭遇與科學實作 五、結論

书籍目录:

《中國史新論》總序/王汎森 導言/祝平一 馮時: 天文考古學與上古宇宙觀 一、天文考古學概述 二、天文學的起源與文明的起源 三、天文考古學與上古宇宙觀 四、結語 張嘉鳳: 天事恆象 ─ 殷周至漢初天文占卜體系的發展與演變 一、前言 二、殷商至漢初天文的發展與轉折 三、分野與天文占卜 四、結論 李建民: 古典醫學的知識形式 一、問題意識 ─ 古史傳說與知識傳承 二、「禁方」時代 ─ 秘密的醫療技術 三、「依託」新論 ─ 知識的權威與系譜的重建 四、正典的胎動 ─ 授書儀式的式微及其意義 五、結論 ─「極端的中間」(radical middle) 林力娜(Karine Chemla): 從古代中國數學的觀點探討知識論文化 一、原始資料與文化要素 二、描述中國古代對於這些要素之實作與確定詮釋的基礎 三、結論:操作的?結合與知識論文化 傅大為: 從文藝復興到新視野 ─ 中國宋代的科技與《夢溪筆談》 一、一個宋代中國的文藝復興? 二、以分別的「理」為原型、為主導的解釋與理解 三、除魅、世俗化與日常經驗性的興趣 四、作為一鬆動而多元概念網絡的對應宇宙論 五、餘緒 毛傳慧: 宋元時期蠶桑技術的發展與社會變遷 一、有關宋元蠶書及蠶桑業的研究 二、宋元時期的蠶桑絲綢發展 三、宋元蠶書的背後 四、促使蠶桑技術發展的因素 五、結論 洪萬生: 數學與明代社會:1368-1607 一、前言 二、文獻回顧 三、明初教育制度與《永樂大典》之算學 四、吳敬的《九章算法比類大全》 五、顧應祥與周述學 六、王文素與程大位 七、利息與牙錢等商業問題 八、數學、商業與社會 九、結論 張哲嘉: 占星術與中西文化交流 一、討論範圍的釐清:「天變占星術」與「宿命占星術」的區別 二、早期的中國「宿命占星術」 三、佛教與西洋占星術的東傳及其本土化 四、明清時期西洋占星術的東傳及其本土化 五、結語 韓琦: 西方數學的傳入和乾嘉時期古算的復興 — 以借根方的傳入和天元術研究的關係為例 一、借根方與阿爾熱巴拉新法的傳入 二、梅?成與「天元一即借根方」說 三、借根方與宋元數學的復興 四、餘論:晚清有關借根方與天元術的爭論 范發迪: 文化遭遇中的科學實作 — 清代中國的英科學帝國主義與博物學研究 一、引言 二、海貿、商埠與科學事業 三、田野科學與科學帝國主義 四、文化遭遇與科學實作 五、結論

作者简介:

台灣台南人,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研究興趣:明清的科技醫療與社會、中西文化交流史、天主教史。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下载点评

  • 珍藏(835+)
  • 职场(519+)
  • 可打印(578+)
  • 体验差(341+)
  • 雪中送炭(892+)
  • 最新(931+)
  • 平实(395+)
  • 水印(986+)
  • 稀缺(608+)
  • 富有想象力(771+)
  • 收藏(832+)
  • 完美(135+)
  • 直链(446+)
  • 必下(656+)
  • 如获至宝(795+)
  • 高清(255+)
  • 分卷(126+)
  • 过期(136+)
  • 学生(801+)
  • 可复制(756+)

下载评论

  • 用户1743381796: ( 2025-03-31 08:43:16 )

    互动版电子书下载稳定,支持EPUB/TXT格式导出,体验良好。

  • 用户1727085200: ( 2024-09-23 17:53:20 )

    极速下载MOBI/TXT文件,高清学术推荐收藏,操作便捷。

  • 用户1734306258: ( 2024-12-16 07:44:18 )

    多格式版电子书下载流畅,支持PDF/AZW3格式导出,值得收藏。

  • 晏***媛: ( 2025-04-03 02:51:44 )

    够人性化!

  • 用户1732144896: ( 2024-11-21 07:21:36 )

    多格式功能搭配EPUB/AZW3格式,优质数字阅读体验,资源优质。


相关书评

暂时还没有人为这本书评论!


以下书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