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新书屋 - 中国历代以水代兵及其水利工程 - azw3 网盘 高速 下载地址大全 免费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5-15 15:01:07

中国历代以水代兵及其水利工程 azw3 网盘 高速 下载地址大全 免费

中国历代以水代兵及其水利工程精美图片
其他格式下载地址

中国历代以水代兵及其水利工程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22606002
  • 作者:颜元亮
  • 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2-3
  • 页数:440
  • 价格:198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平装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暂无语言
  • 适合人群:历史爱好者, 军事研究者, 水利工程师, 建筑历史学者, 对中国古代战术感兴趣的读者
  • TAG:中国历史 / 历史军事 / 水利工程 / 水文化 / 古代战术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更新时间:2025-05-15 15:01:07

内容简介:

本书为国内第一部把以水代兵从技术视角展开研究的专著。本书阐述了以水代兵战争的基本概念,归纳了以水代兵战争的历史脉络,论述了历代兵书中有关以水代兵战争的理论,研究了历史上形式多样的以水代兵战争,包括水淹国土、决水灌城、淹敌驻军、决壅于半济和断绝水源等类型的水攻战,对每一次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和特点以及工程布置,在战争史上的意义等作了进行尽可能详细的分析。本书还研究了水利技术在各个朝代守国、守边和守城中发挥的作用以及为此所兴修的水利工程情况。为便于读者阅读和比较,增加可读性,书末还附有历代以水代兵战争大事记、世界古代史上的水攻战、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以水代兵事件,以及历史演义小说中对水攻战的描写等内容。本书内容丰富新颖,资料翔实,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可读性,可供研究战争史、水利史、历史地理以及历史学的相关学科研究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供战争史爱好者阅读。

书籍目录:

第1章 概说 第1节 以水代兵的含义和理论 1.1.1. 以水代兵的基本含义 1.1.2. 水攻战的理论和论述 1.1.2.1.《逸周书》记载最早的水攻战; 1.1.2.2.《孙子兵法》关于水攻战的论述; 1.1.2.3.《太白阴经》和《武经总要》对水攻战的论述; 1.1.2.4.《虎钤经》对水战的论述 1.1.3 “备水”思想和以水防守的理论 1.1.3.1.“备水”思想和防御城市水攻;1.1.3.2. 城池防守以水代兵; 1.1.3.3.行军和驻军的备水; 1.1.3.4.天然水域的利用 第2节 中国历代以水代兵概况 1.2.1. 以水代兵战的主要方式 1.2.1.1水攻战的方式;1.2.1.2 历代以水代兵发生的初步统计; 1.2.1.3水守战的方式 1.2.2. 实施水攻战的条件 1.2.3. 水攻战的优势和劣势 1.2.4. 历代以水代兵事件的地域和时代特点 第3节 以水代兵的其它问题 1.3.1. 以水代兵与人为水灾 1.3.2. 以水代兵与水战 1.3.3. 以水代兵与城市防洪水 1.3.4. 以水代兵与水利工程 参考文献 第2章 史前至西周时期:以水代兵的起源 第2节 传说时代的以水代兵战争 2.1.1. 涿鹿之战的水攻 2.1.1.1黄帝与蚩尤的洪水; 2.1.1.2 汉代画像石和苗族《蚩尤神话》中关于水攻的描述 2.1.1.3应龙为堤堰一类治水工程的化身; 2.1.2 共工以水代兵战争史实 2.1.2.1.共工的战争与水害;2.1.2.2.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 2.1.2.3.怒触不周山;2.1.2.4.振滔洪水,以薄空桑 2.1.3. 共工氏的水利成就 第2节 史前防御体系中对水的利用 2.2.1以环濠设防的聚落 2.2.2 对天然水体的利用 2.2.3 良渚水城 2.2.4人类早期的水利活动与华夏文明起源 第3节 夏、商、周时期的环濠设防和以水代兵记载 2.3.1夏代的聚落环濠设防 2.3.2商代古城的环濠设防 2.3.3西周时期的水防 2.3.4文献记载中早期的水攻战 参考文献 第3章 春秋战国时期:以水代兵战的第一次高潮 第1节 楚国的水攻战 3.1.1. 夹塞两川 3.1.1.1“夹塞两川”的历史背景及过程; 3.1.1.2 “夹塞两川”的水利成就 3.1.1.3“夹塞两川”与召陵之盟 3.1.1.4 “夹塞两川”与水利盟约 3.1.2. 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 3.1.2.1.灌区说的困惑 3.1.2.2.《淮南子•人间训》原文以及有关记载释疑 3.1.2.3. “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是一场水攻战; 3.1.2.4 “攻寇”说的由来及有关问题 3.2.2.5. 期思陂可能是水攻战后修建的水利工程 3.1.3. 楚师出河水以水长垣之外 3.1.3.1. 楚师出河水的原因分析; 3.1.3.2. 决口还是引水 第2节 伍子胥与吴国的水攻战 3.2.1. 吴灭徐之战 3.2.2. 水灌纪南 3.2.3. 伍子胥与吴国水利 3.2.4. 伍子胥的水战理论 第3节 划时代的水攻战役:晋阳之战 3.3.1. 晋阳之战的背景 3.3.2. 晋阳之战的过程 3.3.3. 水灌晋阳的水利措施 3.3.4. 晋阳之战的历史意义 3.3.5. 关于“汾水灌安邑,绛水灌平阳” 第4节 魏国的水灾梦魇 3.4.1.魏国遭受水攻的地理形势 3.4.2.魏救山,塞集胥口 3.4.3王贲水灌大梁 3.4.3.1. 水灌大梁前的战争形势; 3.4.3.2. 水灌大梁的路线和形式; 3.4.3.3. 大梁的水系和水利 第5节 “引水围鄗”、胡服骑射以及赵国的水攻战 3.5.1. 中山国“引水围鄗” 3.5.2. 赵国决河水淹齐、魏军 3.5.3. 赵惠文王决河水伐魏 第6节 秦国的水攻战 3.6.1. 秦国的军事水利传统 3.6.2. 迁延之役-秦国投毒泾河 3.6.3. 鄢郢之战-白起引水灌鄢 3.6.3.1. 白起攻楚; 3.6.3.2. 记载和有关问题; 3.6.3.3. 引水灌城的方式研究 3.6.3.4. 白起渠的灌溉作用 3.6.4. 水灌大梁灭魏 第7节 春秋战国时城市的以水防守 3.7.1. 天然水防和水利设防 3.7.2. 郑韩故城和韩国的水防 3.7.3. 鲁国浚洙和鲁国故城的水利设防 3.7.4. 齐都临淄和齐国平阴的水防 3.7.5. 吴国的水利设防 3.7.6. 楚都纪南城的水利设防 3.7.7. 以水御敌的秦都城雍 第8节 堤防之作及在早期战争中的作用 3.8.1 史前筑堤的起源 3.8.2 商周筑堤的发展 3.8.3 堤防在战争中的作用之一:筑堤雍水,以邻为壑 3.8.4 堤防在战争中的作用之二:筑防以为长城 3.8.5堤防在战争中的作用之三:决堤放水 参考文献 第4章 秦汉及三国时期:以水代兵战的继续 第1节 秦汉时期的以水代兵战争 4.1.1. 秦军引黄河水守濮阳 4.1.2. 汉王水灌废丘 4.1.3. 韩信潍水之战的水攻艺术 4.1.4. 栾布郦寄水灌邯郸 4.1.5. 齐人延年“河出胡中”,以防匈奴之策 4.1.6. 隗嚣水灌略阳、治元多水灌显美 4.1.7. 岑彭水灌西城 4.1.8. 光武不用水攻 4.1.9. 陈球反决水守零陵 4.1.10.董卓潜鄢渡水 4.1.11.袁绍水围东武阳城 第2节 曹操与三国时期的水攻战 4.2.1. 善用水者曹操 4.2.2. 水围襄邑 4.2.3. 水灌下邳 4.2.4. 引漳围邺 4.2.5. 关云长乘水攻于禁 4.2.6. 芍陂之役-争夺水利工程 第3节 东吴以水守国的三大水利措施 4.3.1. 东吴以水守国的基本国策 4.3.2. 夹濡须而立坞 4.3.3. 堤东兴以遏湖 4.3.4. 堰涂塘以淹北道 第4节 争夺水源战例 4.4.1. 陈立绝水道平定西夷 4.4.2. 李广利断贰师城水源 4.4.3. 疏勒城耿恭凿井 4.4.4. 断水源马谡失街亭 参考文献 第5章 两晋南北朝时期:以水代兵战的第二次高潮 第1节 两晋时期的以水代兵战争 5.1.1. 石苞筑垒遏水以自固 5.1.2. 陆抗作大堰, 遏水渐积平土, 以绝寇叛 5.1.3. 张方决千金堨,水碓皆涸 5.1.4. 刘曜灌金墉城,再决千金堨 5.1.5. 塞五龙口,三灌广固 5.1.6. 暮容垂引漳水灌邺 5.1.7. 沮渠蒙逊水攻西郡 5.1.8. 沮渠蒙逊水攻敦煌 第2节 刘宋、南齐、南梁时期的水攻战 5.2.1. 刘劭决破柏冈、方山埭,以绝东军 5.2.2. 垣崇祖龙沮立堰和巧用水攻 5.2.3. 萧衍断东关以淹淮南 5.2.4. 韦睿筑堰灌合肥 5.2.5. 宿预堰与宿预城 5.2.6. 曹敬宗、曹义宗水灌荆州 5.2.7. 葛荣长围遏水灌信都 5.2.8. 二筑寒山堰以及寒山堰之战 5.2.9. 侯景水灌建康台城 第3节 梁武帝萧衍与浮山堰兴筑始末 5.3.1. 梁武帝萧衍与浮山堰兴建的历史背景 5.3.2. 童谣与浮山堰的战略目标 5.3.3. 浮山堰修建的时间问题 5.3.4. 荆山筑堰及相关问题 5.3.5. 浮山堰及其水工上的成就 5.3.6. 围绕浮山堰和荆山堰的战斗 5.3.7. 浮山堰的溃决及二次筑堰 5.3.8. 浮山堰的影响及遗址 第4节 南陈和东、西魏以及北周的水攻战 5.4.1. 娄昭水灌瑕丘 5.4.2. 宇文泰水灌灵州 5.4.3. 东魏军水灌长社 5.4.4. 吴明彻与程文季及其水攻战 5.4.5. 水漫桃枝岭 - 山地水攻的杰作 5.4.6. 南陈军二灌江陵 5.4.7. 吴明彻、程文季水灌寿阳 5.4.8. 吴明彻水灌彭城 5.4.9. 王谦水灌利州 第5节 争夺水源 5.5.1. 沮渠蒙逊绝乐都水道 5.5.2. 苻坚、姚苌赵氏坞争夺水源 5.5.3. 魏军夺井破虎牢 5.5.4. 赫连勃勃断水降王奚 5.5.5. 姚兴与前秦苻登争夺水源 参考文献 第6章 隋唐五代时期: 以水代兵战之衰微 第1节 洺水之战的水攻及水工问题 6.1.1各处史料记载异同 6.1.2 李世民半渡淹敌的设想和流产 6.1.3. 战场和堰址 6.1.4. 决堰与洪水 6.1.5. 结论 第2节 安史之乱以及唐朝中后期的水攻战 6.2.1. 九节度水围邺城 6.2.1.1 战争过程和围城的工程情况 6.2.1.2引漳灌邺还是引安阳水灌邺 6.2.1.3 杜甫诗作中反映的邺城之战 6.2.2. 李铣决黄河 6.2.3. 李光弼水灌怀州 6.2.4. 水断粮道与四王联盟 6.2.5. 李晟水灌清苑 6.2.6. 朱滔水围贝州 6.2.7. 马燧引晋跨汾水自固晋阳 6.2.8. 李希烈水灌宁陵 6.2.9. 王虔休水灌洺州 6.2.10. 王智兴水灌棣州 6.2.11. 裘甫水淹唐军 第3节 唐末五代时期的水攻战 6.3.1.黄巢军水灌兴平 6.3.2. 杨行密乘水破孙儒 6.3.3. 丁会水淹宿州 6.3.4. 硃瑄引水为深壕以自固 - 6.3.5. 清口之战-杨行密水灌汴军 6.3.6. 顾全武水淹昆山 6.3.7. 谢彦章决河限敌 . 6.3.8. 晋兵两次水灌镇州 6.3.9. 护驾水还是亡国水-段凝决河 第4节 春秋至唐代及以后的半渡而击战例 6.4.1. 泓之战宋襄公败绩 6.4.2. 阳处父泜水撤退 6.4.3. 清发水吴军击半济楚军 6.4.4. 汉王诱曹咎半渡而击 6.4.5. 刘备识破引诱渡河之计 6.4.6. 公孙瓒击半济黄巾 6.4.7. 钟繇击半济郭援 6.4.8. 宇文述征高丽半济被击 6.4.9. 薛万均击半渡窦建德 6.4.10. 石保兴击半渡西夏军 6.4.11. 唐代及以后的半渡而击战例 第5节 结营 、水源、 断路 6.5.1. 贺娄子干阻水为营 6.5.2. 唐朝官军断绝长安城水源 6.5.3. 裴行俭移营避洪水 6.5.4. 唐军营遭山洪灾害 . 6.5.5. 黄巢营为水所漂 6.5.6. 焦璐决汴水断路 6.5.7. 李靖乘水进攻 参考文献 第7章 宋辽金元时期:以水代兵战方式的转变 第1节 宋元时期的水攻城市 7.1.1. 赵匡胤水灌太原 7.1.1.1 挥师北伐,水灌太原: 7.1.1.2 工程情况; 7.1.1.3 水攻战事分析 7.1.2. 成吉思汗水灌中兴 7.1.3. 夏贵水灌正阳 7.1.4.《平燕疏》决水阻敌的建议 7.1.5 胡大海夺堰反灌吕珍 7.1.6. 元军水灌益都 第2节 宋代的以水守边战略及其实践 7.2.1. 浚胡卢河以防御契丹兵 7.2.2 北宋御辽的“水长城”- 河北塘泊、方田与水田 7.2.2.1“澶渊之盟”前塘泺的规划及创建; 7.2.2.2“澶渊之盟”后塘泺的续建和扩大 7.2.2.3 塘泺的管理和淤废; 7.2.2.4 塘泺的作用和意义 7.2.3. 北宋以御辽为主导思想的黄河治理 7.2.4. 南宋开畎潴水,以限戎马 7.5.5. 金人使黄河改道北流,以黄河抵御蒙古军的设想 第3节 宋金、宋蒙、蒙金战争中的以水守城战例 7.3.1 荆州“三海”的变迁及御敌作用 7.3.1.1 王昶渡水是渡湖还是渡江; 7.3.1.2 早期三海的雏形 7.3.1.3 五代十国“三海”之肇始; 7.3.1.4 南宋“三海”的恢复和扩建 7.3.2 以水守城战例 7.3.2.1 决水灌敌,守汴奇策; 7.3.2.2.水固洺州; 7.3.2.3 水守梓州; 7.3.2.4 水环滁州 7.3.2.5 水安洺州; 7.3.2.6 水环邳州; 7.3.2.7 水绕砀山; 7.3.2.8水守沙市; 7.3.2.9 水守扬州; 7.3.2.10 积水为壕守孝感; 7.3.2.11 恃柴潭水防蔡州 7.3.3. 河濠为固: 襄阳防守战 7.3.4. 依水设险: 静江防守战 7.3.5. 重濠阻敌: 德安保卫战 第4节 人为黄河决口 7.4.1. 杜充决黄河防御金兵 7.4.1.1 决河前的战争形势和河道状况; 7.4.1.2决口的地点; 7.4.1.2 泛流的路线; 7.4.1.4 军事意义; 7.4.1.5 河患及影响 7.4.2. 开短堤,决河以卫京城 7.4.3. 蒙金战争归德反以决河为固 7.4.5. 河决寸金淀 第5节 灌营、断路、决水进攻、水源争夺 7.5.1. 安子罗决水淹元昊军 7.5.2. 灵州之役-西夏军决七级渠水淹宋军 7.5.3. 永乐城之战与永乐城水源 7.5.4. 宋夏战争中的水源争夺 7.5.5. 宋金和宋蒙战争中的水源争夺 7.5.6. 水中投毒 7.5.7. 宋军与叛军太平州决水互攻 7.5.8. 决壅半济 7.5.9. 赵九龄决淮书退敌 7.5.10. 金人堰汶水灌宋军营 7.5.11. 宋军决塘水狙击追兵 7.5.12. 水利工程辅助防守 7.5.13. 宋金的水柜战 7.5.14. 拜住部乘夜决堤 第6节 宋朝的护城河建设 7.6.1 宋代护城河的宽度和深度增加 7.6.2 重濠的设置 7.6.3 宋代重点防御城市的护城河 参考文献 第8章 明清以及近现代:以水代兵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第1节 明代和清代的以水代兵 第3节 近现代史上的以水代兵事件 8.3.1. 清军以水代兵与太平天国北伐军的失败 8.3.1.1北伐军在天津因水遇阻; 8.3.1.2水围连镇; 8.3.1.3 水淹冯官屯 8.3.2. 水灌绥阳-最后一次水攻城市 8.3.3. 清兵镇压捻军的河防战术 8.3.3.1. 黄、淮、运和沙河-贾鲁河防线; 8.3.3.2. 胶莱河、潍河防线;8.3.3.3. 运河-六塘河防线; 8.3.3.4. 黄-运-减河防线;8.3.3.5.运河-马颊河、徒骇河-黄河防线;8.3.3.6. 河神庇佑还是人为决口 8.3.4 金积堡之战:回军决渠与清军反决渠的战斗 8.3.4.1 恃渠为固困官军;8.3.4.2. 决渠、挖濠、筑墙抗击清军; 8.3.3.3. 清军反灌回营; 8.3.4.4 制水权的争夺; 8.3.4.5. 白彦虎壅开都河阻击清军追兵 8.3.5. 湘直战争:吴佩孚水淹湘军 8.3.6. 第三次反围剿-国民党水淹湘鄂西苏区 8.3.7. 五原大捷-傅作义决水阻敌 8.3.8. 丰满电站开闸放水 8.3.9. 渡江战役期间保卫荆江大堤纪实 8.3.10. 其它以水代兵事件 8.3.10.1文宗之爱民 8.3.10.2. 李鸿章稻田可限敌马足议 8.3.10.3. 引玉泉山水攻使馆议 8.3.10.4. 紫荆关、居庸关设水柜议 8.3.10. 日军掘西辽河堤防 第4节 花园口决口-有史以来灾难最深重的以水代兵事件 8.4.1. 决堤的酝酿过程 8.4.1.1 决堤前的军事形势; 8.4.1.2 利用黄河进行一般性防御的建议; 8.4.1.3利用明清黄河故道阻敌的建议; 8.4.1.4. 郑州和开封附近掘堤的建议; 8.4.1.5. 决堤的决策;8.4.1.6. 赵口决堤;8.4.1.7.花园口决堤 8.4.2 决口后的洪水、灾情和影响 8.4.2.1 泛区与灾情;8.4.2.2 泛区内地表的淤积作用;8.4.2.3泛区内河流水系的变迁; 8.4.2.4 对城市及乡村的破坏;8.4.2.5. 黄泛加重了洪涝旱碱灾害 8.4.3. 花园口决口的军事意义 8.4.3.1 扩大口门,增强阻敌作用;8.4.3.2 维持和扩大泛区;8.4.3.3新河筑堤 8.4.3.4 新河决口;8.4.3.5. 对日军作战的影响;8.4.3.6. 花园口决口的军事意义评价 第5节 花园口堵口前后国民党军的黄河战略及其破产 8.5.1. 黄河堵口: 国民党水淹分割解放区 8.5.2. 艰难谈判:共产党坚持合理主张 8.5.3. 引黄归故:蒋介石构筑“黄河战略” 8.5.4. 强渡黄河:国民党以水代兵计破产 8.5.5. 鲁西南战役:蒋介石再次企图以水代兵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国历代以水代兵战争大事记 附录 3:古典小说和历史小说描写的水攻战

作者简介:

颜元亮 1982年浙江大学土木系水工结构专业毕业,1985年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专业研究生毕业,硕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特聘教授。水利遗产保护与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特聘专家,中国水利史研究会研究委员。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下载点评

  • 权威(374+)
  • 收藏(908+)
  • 物超所值(158+)
  • PDF(222+)
  • 无缺页(469+)
  • 影印(1026+)
  • EPUB(886+)
  • 可听读(741+)
  • 过期(538+)
  • 兴趣(1457+)
  • 清晰(461+)
  • 相见恨晚(500+)
  • 可编辑(287+)
  • 重排(907+)
  • 流畅(724+)
  • 必备(303+)
  • 必下(382+)

下载评论

  • 用户1721599430: ( 2024-07-22 06:03:50 )

    高清的报告资源,图文设计提升阅读体验,操作便捷。

  • 用户1733226793: ( 2024-12-03 19:53:13 )

    无延迟下载MOBI/AZW3文件,高清期刊推荐收藏,推荐下载。

  • 用户1727388274: ( 2024-09-27 06:04:34 )

    完整的学术资源,双语设计提升阅读体验,值得收藏。

  • 用户1725835325: ( 2024-09-09 06:42:05 )

    精校版本报告资源,MOBI/AZW3格式适配各种阅读设备,值得收藏。

  • 用户1716559466: ( 2024-05-24 22:04:26 )

    精校版本学术资源,EPUB/TXT格式适配各种阅读设备,体验良好。


相关书评

暂时还没有人为这本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