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哲学 pdf 网盘 高速 下载地址大全 免费

pdf电子书下载地址
其他格式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
- [txt] 历史哲学
内容简介:
佘树声的主要研究领域在史学理论方面。佘树声研究史学理论的特点,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国内外新的研究成果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统一、融汇在马克思主义的总体系之中。这样,就较好地解决了坚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
书籍目录:
第一编 宏观历史图象:历史的总体结构与社会演化系统 1
第一章 西方资产阶级历史规律观 3
第一节 资产阶级思想家历史规律观的建立 3
A、维科和伏尔泰 4
B、康德 6
C、黑格尔 7
第二节 资产阶级历史规律性观念的崩解 9
A、历史的实证性与个别性论 12
B、历史的“多元”论 14
C、历史的当代论与历史实用主义 16
D、历史的主观唯心主义 18
E、历史的唯意志论 20
第二章 历史发展的纵向构成(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历史的常规性道路的认识 23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原始公有制社会的确认和研究 25
A、现实实践的历史需求 25
B、马克思和摩尔根之间 29
第二节 奴隶社会的存在和奴隶制发展的两个阶段 32
A、奴隶社会的存在 32
B、奴隶制的初级阶段:家庭奴隶制或普遍奴隶制 34
C、奴隶制的高级阶段:劳动奴隶制 36
第三节 封建主义及其历史地位 38
A、奴隶制榨取方式向封建农奴制榨取方式转化的根源 39
B、封建农奴制榨取方式的进步性质和向地主制的转化 42
C、农奴制的内在矛盾和它向地主制的转化 44
D、封建制的历史地位及资本主义榨取方式的转化 46
(1)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 47
(2)劳动者直接从属于生产的客观条件关系解体的历史过程 48
(3)劳动者与劳动工具关系的解体过程 49
(4)分工的历史演变 50
(5)商业和货币资本的历史发展 51
第三章 历史发展的纵向构成(二):历史的变异性道路 55
第一节 并生性变异形式 57
第二节 停滞性变异形式 60
第三节 超越性变异形式 66
第四节 逆序性变异形式 73
第五节 循环性变异形式 76
第四章 历史发展的常规性道路和变异性道路的关系及其统一性基础 78
第一节 常规形式和变异形式的概念构成 78
第二节 常规形式和变异形式存在的基础统一性 81
第五章 历史发展的横向构成(一):一元多样性的成因: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构架与信息反馈系统 86
第一节 人同客观社会环境反馈系统 88
第二节 意识形态与物质社会反馈系统 90
第三节 基础与上层建筑反馈系统 92
第四节 社会相互转化反馈系统 98
第五节 历史信息反馈系统机制存在的根据 103
第六章 历史发展的横向构成(二):多元多样性的统一 107
第一节 多元性存在的三个层次 107
A、社会形态转换期的二元性质 107
B、人类历史空间整体意义上的多元性 111
C、人类历史空间局部意义上的多元性 113
第二节 多元性的主体构成 117
A、二元性的主体构成是多元性主体构成的基础 117
B、多元性主体构成的层次性和交叉性 120
第三节 多元多样性与人类文化模式 122
A、多元多样性是文化模式存在的基础 122
B、多元多样性中的主体构成是主宰文化模式的灵魂 124
C、多元多样性基础上人类文化模式运动的三种形式 127
(1)融合——提高 127
(2)消失——转移 128
(3)复兴——发展 129
D、多元样性基础上人类文化模式由不自觉阶段向自觉阶段的转化 130
(1)私有制基础上野蛮向文明的挑战与文明对野蛮的同化和奴役 131
(2)科学技术向人类的挑战与人类自觉意识的历史需求支配下一元多样化文化模式的出现 133
第二编 历史的途程与理论的轨迹:历史统一性基础上东西方历史的展开 135
第七章 《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与历史的演化 137
第一节 原始公有制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 138
第二节 原始公有制社会解体的根源 143
第三节 原始公有制社会解体的多种途径 148
第四节 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的奠定 154
第八章 原始公有制向私有制转化的普遍规律 160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原始公有制转化为私有制的规律性 160
A、氏族社会内部公有与私有的矛盾是私有制产生的源泉和动力 160
B、所有制的个人私有性质是奴隶社会产生的前提 161
C、个体的人和氏族血缘整体的矛盾 163
第二节 东西方奴隶社会所有制的同一性本质 165
第三节 原始社会生产形式、婚姻形式、公社形式三位一体系统结构 169
第四节 马克思论奴隶社会的多种模式和一元性 173
A、奴隶制多种社会模式的存在 173
B、从上述多种社会模式的产生上看它的一元性 175
C、从上述多种社会模式的同一和差异上看它的一元性 176
第五节 原始公有制的长期遗存和对原始公有制永存的幻想 179
第九章 东方学与亚细亚生产方式 186
第一节 建立在地理环境论基础上的近代东方学和马克思的地理环境观 186
第二节 封建制——东西方社会的矛盾统一体 192
第三节 东方学的歧路 201
A、东方国家产生的非经济道路 201
B、公有制——东方社会的非封建性质 203
C、东方专制主义——非阶级官僚集团统治 205
D、亚细亚——永恒的停滞性 206
第四节 “东方天国”大门的打开: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千秋功过 210
A、东方封建停滞性社会的被解体 211
B、西方殖民主义者使东方社会陷入了新的停滞性历史深渊 213
C、东方人民独立意识的觉醒和对未来道路的追求 215
第五节 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论争和论争中的十七家 218
第三编 中国:逝去的历史和未来的捕捉 227
第十章 殷商时代的人殉人祭制度和我国社会 229
第一节 阶级的出现是人殉人祭产生的历史前提 229
第二节 人殉人祭制和殷商奴隶制的并存 233
第三节 人殉人祭制度的盛衰与我国奴隶制发展之间的关系 239
第四节 周代的封建制和人殉人祭消亡趋向 244
第五节 人殉人祭制度的残骸和它的历史影响 249
第十一章 西周社会的封建性质及封闭性社会结构 256
第一节 井田制产生的历史逻辑 256
A、原始形态的农业公社向井田制过渡的必然性 256
B、周代井田制产生的具体历史条件 258
第二节 井田制的环境结构和井田采邑的三种模式 261
A、十夫为井 263
B、九夫为井 264
C、八夫为井 265
第三节 井田制的封建性质及其历史支配地位 265
A、井田制的封建性质 265
B、井田制的历史支配地位 268
第四节 井田制支配下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 271
A、原始公社经济 271
B、奴隶制经济 273
C、地主制租佃经济 275
D、个体小农经济或小商品经济 276
第五节 井田制基础上的周代封闭性社会结构 278
第十二章 兼并性地主制经济运行规律和我国封建社会的特殊相貌 287
第一节 兼并性地主占有经济结构的产生和大土地占有制的支配地位 287
A、兼并性地主经济结构的出现 287
B、大土地所有制统治的历史趋向 289
C、大土地所有制与小土地所有制的对立统一运动的弹性区间与封建社会的历史惰力 293
第二节 以皇室为核心的大土地所有制多极结构 296
A、皇室皇族(包括外戚和阉宦)占有形式 296
B、官僚地主占有形式 298
C、豪族地主占有形式 301
D、商业地主占有形式 302
E、寺院及其他地主占有形式 303
第三节 兼并性地主经济结构与我国封建社会阶级矛盾的特殊性质 305
A、兼并性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矛盾统一关系 305
B、我国封建地主制社会阶级矛盾的双重结构与双重性质 308
第四节 兼并性地主所有权运行规律及其层次性 312
A、兼并性地主经济土地占有再分配规律的第一层次 312
B、兼并性地主经济土地占有再分配规律的第二层次 314
C、兼并性地主经济土地占有再分配规律的第三层次 315
第五节 兼并性地主经济结构和我国历史的发展 317
第十三章 中国封建社会精神细胞的基因:孔子的仁学体系 320
第一节 人性与仁性 320
A、孔子人性论的理论内涵和抽象性质 320
B、孔子人性论中的“食”“色”两要素 323
C、“食”“色”所体现的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326
D、人性的抽象——从人性到仁性 329
第二节 人道与仁道 332
A、人道主义与人类之爱(泛爱) 332
B、人道主义与富民 337
C、人道主义与人的价值 340
D、人道与仁道 346
第十四章 中国社会主义胜利的道路:常规性与变异性的统一 350
第一节 中国封建社会的双重变异性质 350
第二节 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变异性社会认识上“左”右倾观点的产生及其错误实质 352
第三节 常规性与变异性历史的统一 357
第十五章 建立在东方历史发展特殊道路基础上的一国两制 364
第一节 宏观浓缩下的历史面貌 364
第二节 两种社会经济形态的交叉是社会转换期普遍性历史本质 367
第三节 两种社会经济形态的并存是东方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历史本质 370
第四节 一国两制的现实前景和社会主义体制下多元多样化历史趋向 373
后记 377
作者简介:
佘树声,安徽亳州人,著名历史学家。1929年生,先后毕业于延安大学、西北大学。1979年调入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86年12月批准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2年10月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下载评论
-
用户1726141053:
( 2024-09-12 19:37:33 )
多格式版电子书下载无延迟,支持PDF/MOBI格式导出,操作便捷。
-
用户1740675894:
( 2025-02-28 01:04:54 )
优质的期刊资源,互动设计提升阅读体验,推荐下载。
-
用户1732909872:
( 2024-11-30 03:51:12 )
多格式功能搭配PDF/TXT格式,完整数字阅读体验,体验良好。
-
方***旋:
( 2025-03-27 13:45:43 )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用户1735025351:
( 2024-12-24 15:29:11 )
音频功能搭配EPUB/TXT格式,完整数字阅读体验,操作便捷。
相关书评
暂时还没有人为这本书评论!
下载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