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新书屋 - 中国电视文化史(1978—2018) - word 网盘 高速 下载地址大全 免费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5-01 01:32:17

中国电视文化史(1978—2018) word 网盘 高速 下载地址大全 免费

中国电视文化史(1978—2018)精美图片
其他格式下载地址

中国电视文化史(1978—2018)书籍详细信息


内容简介:

中国电视自1958年诞生至今,已走过六十多年历史。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电视事业从无到有,逐渐确立起这一主流大众媒介的强势面貌。长期以来,电视的文化形塑着人们对社会的想象与认知,也生成了深入生活世界的文化机制,对于整合当代生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理解中国电视,并不仅仅是对其作为一种主流传播工具的审视,更是对使用并且依赖这一媒介的社会群体及其结构秩序、文化表达的认识。 本书采用新文化史的阐释框架,通过生活方式研究的视角,以“看电视”建构大众生活方式这一核心线索,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视四十年发展历程展开文化史考察。较之传统电视史研究偏重媒介功能史、政治经济史的路径,本书尝试从电视与日常生活的互动这一变迁脉络展开考察,关注和阐释国民的“看电视”历史,也即电视文化史。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研究缘起(2) 一 研究背景(2) 二 研究意义(4) 第二节 既有研究述评(7) 一 中国电视史研究的学术脉络与研究取向(7) 二 史学研究的“文化转向”(11) 三 生活方式研究(15) 四 电视研究的社会文化视角(19) 第三节 研究界定(25) 一 研究语境、视角与对象(25) 二 研究跨度(30) 三 研究问题(31) 第四节 研究设计(32) 一 阐释框架与理论来源(32) 二 研究方法(35) 三 研究创新(37) 第二章 电视、社会文化与日常生活(39) 第一节 电视与社会:一种审视媒介化生存的视角(41) 第二节 基本逻辑:电视作为一种社会语境(45) 一 走向“大众化”的旨归(45) 二 技术作为一种构造性力量(48) 三 社会话语的意义生成(51) 第三节 重要中介:电视如何沟通日常生活?(54) 一 电视:公与私的空间(57) 二 看电视:“阅听人”的身份与权力(60) 三 电视文化与中国社会的生活方式(64) 第三章 构建生活方式(1978—1990)(72) 第一节 紧俏的电视机与新奇的电视(75) 一 紧俏:拥有电视机是社会地位的象征(77) 二 新奇:“黄金时间”是生活逻辑的再现(86) 第二节 “如看电影般看电视”:电视与大众生活的初遇(93) 一 组成生活要素:电视的物质性与“定居”的意义(95) 二 构造生活场景:从“电影的电视”到“电视的电影”(98) 三 凝结集体记忆:从电视的仪式到作为仪式的看电视(103) 四 形塑社会认同:从安全感到美学热(108) 第三节 电视世代的叙事:电视、开放思想与启蒙精神(114) 一 现代性的唤起:“文化电视”的精英话语与启蒙精神(115) 二 开放的意识:看电视与逐渐敞开的生活方式(119) 三 理解电视:在真实的审美和社会控制之间(122) 第四节 电视意味着什么,生活就意味着什么(127) 一 消费意识和日常生活的审美(128) 二 对社会影响的商榷(133) 第四章 生活方式主流化(1990—2000)(138) 第一节 万人空巷看《渴望》(141) 第二节 客厅文化崛起:电视作为重要家庭成员(146) 一 “客厅”的象征与家庭结构变迁:归属感、现代化与消费主义(148) 二 情感的意涵:家庭媒介场景与“合家欢”式观看(152) 三 看电视上瘾:一种不可忽视的“家庭病”(156) 第三节 柔软的娱乐工具,坚硬的价值堡垒(159) 一 要闻第一时间看电视(160) 二 获得专属的审美对象(162) 三 加冕与祛魅(168) 四 召唤共同体的精神(170) 第四节 电视市场化与国际化带来的影响(174) 一 “消费”创造的可能性及其反思(175) 二 在本土和外来之间(183) 三 未尽的主流化之路(186) 第五章 焦虑初现的电视生活(2000—2008)(191) 第一节 守着电视的难忘时刻(193) 一 “超女”现象和“想唱就唱”的草根力量(194) 二 当电视面对“灾难”(198) 三 从申奥到办奥:电视狂欢和共同体意识的凝聚(200) 第二节 “第一媒介”的社会影响力(202) 一 公共性的强化:品质、权威与格调的象征(204) 二 服务性的跃升:贴近群众、回应需求、改造生活(209) 第三节 赋权的意义:“看电视”的内涵流变(214) 一 不止是“观看”电视(215) 二 崛起中的互联网及其文化想象力(222) 三 悄然发生的变化(226) 第四节 机遇还是危机:电视文化的“后现代状况”(231) 一 泛娱乐化现象及其影响(232) 二 对文化商品化的反思(237) 第六章 走向衰落的生活方式(2008—2018)(242) 第一节 消逝中的电视世代(246) 第二节 从观众到用户的变迁(253) 一 媒介的“人性化趋势”与人的赛博化生存(254) 二 视听媒介的日常生活实践:观看还是体验?(257) 三 看电视作为共同生活经验的消解(263) 第三节 电视场景的浮沉(271) 一 “屏”之变与电视场景的追随(271) 二 场景的惯性:电视对日常生活的意义生产(275) 三 场景的脱嵌:“看电视”的多元语境生成(286) 四 惯性与变革之间的张力(294) 第四节 被解构的电视文化(298) 一 以安全和消费之名(299) 二 作为怀旧素材的电视(305) 第七章 重返日常生活:“后电视时代”的可能路径(309) 第一节 消失的“大众”和变化中的生活方式(311) 第二节 电视转型:不可忽视的社会文化视角(315) 一 社会文化语境中的电视危机(316) 二 重构“电视”及其日常生活实践(318) 第三节 理解“后电视”:两个关键概念(321) 一 观看(323) 二 观看者(325) 第八章 终点,还是新的起点?(329) 参考文献(332) 索 引(362) 后 记(365)

作者简介:

何天平,广播电视学博士,社会学博士后,获中国人民大学与日本爱知大学双博士学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中国电视艺术交流协会影视艺术专委会副秘书长、北京市广电局审片专家等。研究方向为视听传播、数字媒体文化、媒介社会学等。主讲“视听传播原理”“多媒体叙事”等课程。 近年来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部分成果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和《新华文摘》《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社会科学报》等转载或摘编;出版《观看之外:当代流行影视文化观察》等作品;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一项和其他课题多项。成果曾入围中国新闻奖,获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飞天电视剧优秀论文奖等荣誉。作为媒体评论员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开设评论专栏或发表文化评论百余篇,近四十万字。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下载点评

  • PDF(766+)
  • 权威(206+)
  • 无缺页(314+)
  • 珍藏(719+)
  • 兴趣(674+)
  • 绝版(647+)
  • 最新(268+)
  • 力荐(295+)
  • 学生(144+)
  • 科研(188+)
  • 破损(483+)
  • 打包(510+)
  • 愉快的找书体验(252+)
  • 高清(669+)
  • 感动(128+)
  • 多格式(975+)
  • 自动(983+)
  • 收藏(287+)
  • 完整(135+)

下载评论

  • 用户1726446634: ( 2024-09-16 08:30:34 )

    精校版本报告资源,EPUB/TXT格式适配各种阅读设备,资源优质。

  • 用户1739101756: ( 2025-02-09 19:49:16 )

    图文版电子书下载无延迟,支持PDF/MOBI格式导出,资源优质。

  • 用户1727973701: ( 2024-10-04 00:41:41 )

    无损的学术资源,图文设计提升阅读体验,体验良好。

  • 用户1719020516: ( 2024-06-22 09:41:56 )

    无延迟下载EPUB/MOBI文件,完整报告推荐收藏,资源优质。

  • 用户1733663522: ( 2024-12-08 21:12:02 )

    无延迟下载MOBI/TXT文件,优质期刊推荐收藏,值得收藏。


相关书评

暂时还没有人为这本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