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新书屋 - 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 - word 网盘 高速 下载地址大全 免费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5-19 14:37:00

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 word 网盘 高速 下载地址大全 免费

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精美图片
其他格式下载地址

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书籍详细信息


内容简介:

◎作品看点 ★ 思想史大家、“中研院”院士王汎森代表作修订再版。 本书作者王汎森先生精研明清至近现代中国思想史、学术史,善于发现隐没材料, “在坚如磐石的堤防上凿洞”,在近代史日益成为显学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书正是作者学术研究的集中体现,延续一脉相承的师学传统,在现实关怀、时代发展与学术研究三重棱镜下看思想,将思想史的发展置于时代大潮下,于学术与现实的碰撞中探究近代学人的思想发展,并秉持严谨的学术态度,对其中六篇再做修订,带来升级增订版。 ★ 发现晦暗不明的人物,倾听多元竞逐的声音,思想史研究范式之作。 在近代思想史研究上,作者一直坚持,既要关注中心人物,也不能忽略中层人物;既要将注意力放在新派人物身上,也不能忽略所谓保守派。在论述晚清思想界的学术变化时,本书除了介绍当时的精英人物方东树、邵懿辰、汪士铎,也特别涉及太谷学派的研究,分析中下层士人如何回应时代的挑战。 ★ 贯通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研究视野,填补思想研究之真空。 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基于深厚的学术素养,作者充分运用西方的研究分析中国思想的变化,以奥斯汀的“以言行事”来看思想“形形色色的运用”,以韦伯“转辙器”的类比来看思想与政治、社会的作用,并于传统中发现反传统的因子,于西方主义中发现反西化的因子,特别是在历史学科分工过细的当下,其对道咸年间思想的研究打通了近代与古代历史研究,填补了此段研究的真空。 ★ “公”与“私”,“文”与“词”,史料的灵活运用。 史料的运用是史学研究者的基本功。在本书中,作者在运用已有资料以及史语所所藏档案、书信等基础上,对史料性质做了进一步区分,除关注历史人物公开发表的作品外,也对历史人物未发表的日记等进行研究,以此探讨每个时代思想构成的不同层次。同时,作者还特别重视对文体、眉批以及收藏文物等的研究,以其中情绪或信念的变化看时代的脉动。 ★ “历史记忆”“思想资源”与“概念工具”,思想与现实的相互塑造。 历史记忆、新名词、新概念不仅是现实的参照,也参与 “建构”现实。晚清时期,以章太炎为代表的国粹派通过复活汉族记忆改变当时的政治文化,并以新的历史记忆资源颠覆官方的历史记忆,为晚清的历史变动埋下了种子;清末民初,西方、日本等大量思想资源的引入,“国家”“国民”“群”“社会”等概念的使用重新规范了人们对社会、政治的看法,既是史学革命,也反作用于社会,引起了社会的大变革。 ★ 去除“后见之明”,于学术、政治与社会的互动中看思想。 鉴于对近代历史的熟悉以及近代思想史料的丰富,本书作者特别践行,在研究中去除“后见之明”,对材料做到“去熟悉化”,往复于 “史家的逻辑”与“事件发展的逻辑”之间,去看学术与政治、社会的互动,由此才能明了晚清时期宋学的复兴、既传统又现代的学者刘师培的挣扎、知识精英为何会质问“我为什么还不是一个工人”。 ★ “什么塑造了今日的我们”,于历史中获得价值和勇气。 在一个价值和意义失落的年代,在近代史研究 “去人格化”的趋势下,作者在本书中介绍的近代思想发展与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紧密关系、儒家文化中经世济用的思想对读书人的影响,以及每篇都在呼应的时代议题都在提醒我们,如何通过读历史获得长程的视野、“扩充心量”,并进而获得立于当今的价值和勇气。 ◎内容简介 适逢“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晚清士大夫和民国知识人的学术追求、思想世界乃至个人命运与时代剧烈碰撞,从应对“传统学术与思想内部的危机”,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纠缠与徘徊”,再到建立“学术社群”的努力、学术世界主义与学术民族主义间的两难选择,思想与学术的系谱贯穿其间。在原有秩序已经崩解的近代中国,任何一种思想都有机会脱颖而出,同时也有许许多多的思潮在竞争,必须摆脱“后见之明”式或过度目的论式的思维,巡回往还于“史家的逻辑”与“事件发展的逻辑”之间,才能发掘其间的复杂性、丰富性及内在的张力,发现晦暗不明的思想与人物,倾听多元竞逐的声音。 ◎学者推荐 关于“近代” “思想”与“学术”,原本那些宏大而牢固的论述,构成了一个强大的脉络,既规定了历史叙述的边界,也限制着我们理解的视野。汎森兄读书多、用心细、思考深,最善于重新探究历史底层和发现隐没资料,在“坚如磐石的堤防上凿洞”(用他自己的话),也最善于巧妙地选择“思想资源”和“概念工具”。在本书中,他不仅使原本有关近代思想与学术的论述“去脉络化”,也总能通过特殊的资料选择、别致的切入角度、清晰的文字表述“再脉络化”,从而可能重建一个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 ——葛兆光(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资深教授) 本书以动态而非静止的眼光考察世局对读书人的困扰以及后者的因应,使时代社会、政治与思想、学术的关联互动得以凸显。文字晓畅通达,辞足达其所欲言;既能观照今日西方学界思考的重大问题,又体现出作者对晚清学术传统内在理路的深刻把握,且所著皆“见之于行事”,并不以“空言”似的泛论出之,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必会成为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研究的典范之作。 ——罗志田(四川大学杰出教授) 从清代后期到抗战爆发这百年间的历史,过去无论是研究还是阅读都远远谈不上热门,而现在,由于有了一大批重要学者和许多高质量论著的出现——当然,我们立即会想到桑兵、罗志田、茅海建、杨奎松等学者的名字——近代史特别是近代思想与学术史已经成了显学。在这一显学日益扩张其疆域的推动力量中,王汎森及其著作无疑是值得特别关注的。 ——罗新(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书籍目录:

引 论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第一编 旧典范的危机 方东树与汉学的衰退 清季的社会政治与经典诠释——邵懿辰与《礼经通论》 道咸年间民间性儒家学派——太谷学派的研究 汪悔翁与《乙丙日记》——兼论清季历史的潜流 清末的历史记忆与国家建构——以章太炎为例 第二编 传统与现代的辩证 从传统到反传统——两个思想脉络的分析 中国近代思想中的传统因素——兼论思想的本质与思想的功能 近代中国私人领域的政治化 “思想资源”与“概念工具”——戊戌前后的几种日本因素 晚清的政治概念与“新史学” 反西化的西方主义与反传统的传统主义——刘师培与“社会主义讲习会” 思潮与社会条件——新文化运动中的两个例子 近代知识分子自我形象的转变 第三编 新知识分子与学术社群的建立 一个新学术观点的形成——从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论》到傅斯年的《夷夏东西说》 傅斯年对胡适文史观点的影响 什么可以成为历史证据——近代中国新旧史料观点的冲突 价值与事实的分离?——民国的新史学及其批评者 “主义崇拜”与近代中国学术社会的命运——以陈寅恪为中心的考察 附 录 思想史与生活史有交集吗?——读“傅斯年档案” 傅斯年与陈寅恪——介绍史语所收藏的一批书信 如果把概念想象成一个结构——晚清以来的“复合性思维” 索 引

作者简介:

王汎森,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中研院”院士、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台大历史系兼任教授,2005年获选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士。曾任“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中研院”代理院长,现任台湾综合大学系统主席。 主要从事明清至近现代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学术史等领域的研究。代表作有《章太炎的思想》《古史辨运动的兴起》《傅斯年》《历史是扩充心量之学》《晚明清初思想十论》《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等。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下载点评

  • 加密(152+)
  • 可复制(538+)
  • 可检索(872+)
  • 干货(899+)
  • 学者(400+)
  • 低清(896+)
  • 完美(211+)
  • 适配(647+)
  • 无乱码(146+)
  • 可听读(820+)
  • 自学(315+)
  • 自动(450+)
  • 错乱(710+)
  • 科研(302+)
  • 雪中送炭(324+)
  • 适合入门(573+)
  • 适合历史迷(142+)
  • 重排(865+)
  • 神器(1337+)

下载评论

  • 用户1730094355: ( 2024-10-28 13:45:55 )

    完整版本报告资源,PDF/EPUB格式适配各种阅读设备,推荐下载。

  • 用户1739585329: ( 2025-02-15 10:08:49 )

    多格式功能搭配PDF/EPUB格式,高清数字阅读体验,值得收藏。

  • 用户1738660884: ( 2025-02-04 17:21:24 )

    图文功能搭配PDF/EPUB格式,完整数字阅读体验,操作便捷。

  • 用户1740675894: ( 2025-02-28 01:04:54 )

    优质的期刊资源,互动设计提升阅读体验,推荐下载。

  • 用户1736969652: ( 2025-01-16 03:34:12 )

    完整版本教材资源,EPUB/MOBI格式适配各种阅读设备,资源优质。


相关书评


以下书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