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认识 txt 网盘 高速 下载地址大全 免费

txt电子书下载地址
其他格式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
- [mobi] 亚洲认识
内容简介:
本书为2009年度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基地重大项目最终成果。
中国与日本最初的“亚洲认识”是什么?此为“亚洲”地理的知晓、“华夷”论的反省与“天下”观的再释。在此基础上,又有对东西之间,败胜弱强的思考及“师夷制夷”思想的产生。日本、中国先后出现亚洲主义,日本亚洲主义是否有它的早期表现与后期“右转”,如何最后演化为亚洲侵略主义?就中国而言,孙中山有“大亚洲主义”,李大钊有“新亚洲主义”,如日本亚洲主义区别如何?连带思考当下的亚洲认识,如何探究亚洲认识的新内容与新形势?这些是本书着重探讨的内容。
书籍目录:
绪言
一、问题意识
二、研究内容
三、关于“亚洲认识”综合研究的回顾
四、关于“亚洲认识”专题研究的回顾
1、中国鸦片战争、日本黑船事件前后的亚洲认识
2、中国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亚洲认识
3、对于中日国粹派亚洲观的研究
4、关于日本亚洲主义进程及“大亚细亚主义”研究
5、日本亚洲主义于中国的反响及“大亚细亚主义”批判
6、关于中国新文化运动前后亚洲观的研究
7、关于“亚细亚理论”传播中国及引发反响的研究
8、关于战后至新世纪中日亚洲认识的研究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日早期亚洲观
一、中日亚洲认识的先河
1、关于Asia 词源的思考
2、《岭外代答》等著的东西洋记载
3、利玛窦:“第一曰亚细亚洲”
二、《海国图志》的亚洲认识
1、所据史料的丰富
2、“天下一大洲也,人类肇生之地,圣贤首出之乡”
3、关注东南亚沿革,叙论“三国”社会特点,阐述“制夷”精神
4、瞩目“东南洋”情况,述说新加坡等历史沿革,主张“海国”思想
三、近世日本思潮中的“亚洲”元素
1、藤田幽谷等人的“名分”论与维新发动理论的儒学立场
2、荻生徂徕、伊藤仁斋等人的“神州”论与东亚秩序重组论
3、本多利明、林子平、佐久间象山、吉田松阴等人的“开国”论
4、会泽安、横井小楠、胜海舟等人的“日中同盟”论
5、吉田松阴、佐藤信渊等人主张 “侵他国而增益于本国”
四、“千岁丸”访问上海与中国情况报告
1、《幕末明治中国见闻录集成》及其中国情况报告
2、清朝的凋敝与腐败
3、关于太平天国的观感
4、面对西洋的感慨
5、出航的影响
第二章 中日近代变革中的亚洲观
一、近代中国第一场东西文化比较
1、“农国”与“商国”
2、“私”政与“公”政
3、“虚”学与“实”学
4、“遗体求用”与“体用兼备”
5、“师夷”与“事鬼”
二、黄遵宪与《朝鲜策略》
1、中、朝、日共同敌人,唯为俄国
2、防俄之策,首选“亲中”
3、“豺虎同据肩背”,“结日”拒俄
4、“联美” ,可以结援,可以纾祸,有利无害
5、“力破积习”,自强自立
三、福泽谕吉“脫亚论” 解析
1、《脱亚论》发表的历史背景
2、关于“脱亚”思想的分析
3、源于“文明论”的思想转折
四、日本“疑古史学”与东亚古史观的颠覆
1、《崔东壁遗书》与日本批判主义史学前奏
2、《中国古传说之研究》与白鸟库吉“尧舜禹抹杀”论
3、《<尚书>的高等批判》与“抹杀”论的新平台
4、白鸟库吉对日本神代史提出质疑
5、《尚书稽疑》与“加上原则”理论的提出
6、日本“神代、上代史抹杀论”
五、“德学”——适合亚洲的“西学”
1、立足日本的“德学”
2、西方不是一个整体
3、结予后世的启迪
第三章 日本国粹主义与传统复归
一、日本国粹主义的兴起
1、缘何登场
2、一个社团与两个编辑部
3、与“国粹”相关的文化事件
4、“日本主义”与“文化亚洲主义”
5、对待西学的态度
6、评价
二、日本国粹人物
1、三宅雪岭与“阳明精神的‘分身’”
2、主张“国粹保存主义”的志贺重昂
3、陆羯南“国民主义”的国粹
4、井上圆了:“哲学馆”的创建与东洋哲学的守护
5、“亚洲之夜”的梦醒与冈仓天心
6、井上哲次郎的“共同宗教”与“国家元气”
7、高山樗牛与“精神故乡”论
8、新渡户稻造与《武士道》
三、中国国粹思潮及中日“国粹”的比较
1、波涛相接的中日“国粹”
2、“文化”的国粹与“革命”的国粹
3、反帝思想更强烈
4、直面孔子权威的不同态度
5、“好古”思想的凸显
第四章 日本亚洲主义的兴起与转折
一、日本亚洲主义的早期情况
1、《朝野新闻》:《东洋的气运》(1874)
2、《东京日日新闻》:《支那绝对不可轻》(1875)
3、杉山繁撰《不可轻视清国论》(1878)
4、草间时福与中日“连横论”(1879)
5、杉田定一:《东洋恢复论》(1880)、《兴亚策》(1883)
6、樽井藤吉:《大东合邦论》(1893)
7、亚洲“经济联合”论
8、早期亚洲主义的右翼伏线
二、日本亚洲主义的“右转”
1、关于日本亚洲主义的历史观察
2、早期亚洲主义的三个分支:“兴亚”、“国粹”、“征亚”
3、“早期”与“后期”的三个“链结”
4、“大亚细亚主义”与侵亚思潮的狂泻
5、几个“另类”的人物
三、德富苏峰及其日本“膨胀”论
1、“民友”与民权
2、质疑欧化及亚洲理念
3、“膨胀”论与诈伪的“三国联合”论
四、竹越三叉的“日本中心”说
1、“据此说而谋世界”
2、从自由主义队伍中走出
五、北一辉亚洲态度的内里揭示
1、“帝国”时期的“大亚细亚主义”者
2、“左派”立场与“底层”主义
3、阶级论、民族论与战争论
4、现代化停滞与专制复辟
5、留下的思考
六、大川周明的“复兴亚细亚”
1、学养根柢与“亚洲精神”
2、冈仓天心、北一辉给予的影响
3、老壮会、犹存社等
第五章 “大亚细亚主义”在华反应及引起的警觉
一、章太炎“亚洲和亲”与“亚洲古学”的思想
1、倡言“国粹”(1905),维护亚洲精髓
2、亚洲的“文明”与鞑靼的“野蛮”
3、建“亚洲和亲会”(1907)主张文化“亚洲主义”
4、创“亚洲古学会”(1917)复兴“亚洲古学”
二、孙中山的《大亚洲主义》演讲
1、关于演讲的背景
2、亚洲文化的肯定
3、文化的认同与亚洲的“联络”
4、主张“王道”,反对“霸道”
三、李大钊与“新亚细亚主义”
1、《大亚细亚主义》(1917年4月18日)
2、《大亚细亚主义与新亚细亚主义》(1919年1月1日)
3、《再论新亚细亚主义(答高承元君)》(1919年11月1日)
4、《亚细亚青年的光明运动》(1920年8月15日)
四、戴季陶《日本论》所记的桂太郎
1、日本人的对俄态度
2、桂太郎所谓的“中日同盟”
第六章 质疑“泰西”与回归“东洋”
一、“东西文化论争”与“东洋文明”特征
1、杜亚泉:《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迷乱之现代人心》
2、一支“反思”队伍的形成
3、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法兰西人与近代文明》
4、胡适的“文明再造”论及师法日本的提议
二、“文化建设”的宣言与东方“本位”的申辩
1、《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的发表与“本位”派的思想目标
2、西学派的质疑:传统文化何以恢复“本位”?
3、反对“折中”与“全盘西化”论的提出
第七章 “亚细亚”理论及其中国反响
一、何为“亚细亚”理论
1、“村社” 机构的顽强生存
2、原始“公有”的长期延续
3、“东方专制政体”
4、“亚洲式停滞”
二、国际学术界围绕“亚细亚”理论的讨论
1、“亚细亚”特质论的提出
2、人类历史共同论的坚持
三、中国回响与社会性质论战
1、陶希圣等“新生命”派的“亚细亚特殊”论
2、何干之、张闻天等“新思潮”派力证“半殖民地半封建”理论
3、李季、严凌峰等人与中国“资本主义”论
4、王礼锡、胡秋原等“读书杂志”派质疑“亚细亚”论
四、“亚细亚”理论与中国现代史学
1、郭沫若否认“亚细亚特殊论”及论证中国“奴隶社会”的存在
2、范文澜认为“商朝是奴隶社会,西周是封建社会”
3、翦伯赞论“奴隶制在全世界都存在”的观点不可“动摇”
4、侯外庐:中国古代属“亚细亚”类型,与“古典古代”不同
5、吕振羽:“土地国有、中央集权、公社形态、国家治水事业等”是中国“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重要标志
第八章 当代中日的亚洲认识
一、丸山真男的亚洲文化观
1、“儒教主义”评析
2、日本历史的“持续底音”
3、朱子学、徂徕学与“现代”的内生
二、松本三之介:“儒学”与“国学”的世界
1、对朱子学的新理解
2、国学与儒学的比较
3、与丸山学术的联系
三、日本“新日本主义”叙论
1、新“日本主义”产生及其阶段划分
2、1945—1960年代:“国民性反思”与“自省”的进行
3、1970—1980年代:“成功原因”论与“自信”的恢复
4、“文明区论”与“自信”的确认
5、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海洋日本”的确认与“自负”的膨胀
6、新旧“日本主义”的“世纪对应循环”
四、进入21世纪之际日本“亚洲”再认识
1、“亚洲主义”回归的信息
2、新“脱亚论”的再现
3、“海域史观”的登场
五、亚洲的现代“价值”
1、亚洲现代经济精神的肯定
2、东亚经济危机后的文化“波折”
3、“亚洲价值观”中的体制语境
六、“新儒学”与“文化东亚”
1、《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的发表
2、“文化东亚”与“儒家资本主义”
3、传统更新与儒学的未来
附录:中日亚洲认识年谱
中文参考文献
日文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盛邦和,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首席教授。历任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导、东京大学国际关系论研究室外国人研究员等。师从著名史学家吴泽教授。新中国第一届博士,华东师范大学第一个文科博士。享受国务院突出贡献津贴专家。长期从事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东亚文化与现代化诸领域之耕耘。出版《亚洲与东方学研究》等专著多部,主编“东亚学”丛书等,于《历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下载评论
-
用户1729044023:
( 2024-10-16 10:00:23 )
精校的小说资源,双语设计提升阅读体验,推荐下载。
-
用户1729016017:
( 2024-10-16 02:13:37 )
适合碎片化阅读,但缺少纸质书的质感。
-
用户1737409473:
( 2025-01-21 05:44:33 )
完整的学术资源,图文设计提升阅读体验,资源优质。
-
用户1739859257:
( 2025-02-18 14:14:17 )
建议增加MOBI格式,方便Kindle用户。
-
用户1714940624:
( 2024-05-06 04:23:44 )
多格式版电子书下载秒传,支持MOBI/AZW3格式导出,值得收藏。
相关书评
暂时还没有人为这本书评论!
下载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