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认同和传播的关系研究 azw3 网盘 高速 下载地址大全 免费

azw3电子书下载地址
其他格式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
- [pdf] 国家认同和传播的关系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以公元五世纪中叶至唐朝终结这一历史时期典型的政治传播和跨文化传播活动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研究、比较研究、文本研究和案例研究等方法,探讨了隋唐历史上有关传播与“中国”认同建构的两方面问题:一是帝国在对内传播政治、经济、文化的过程中,“中国”共同体的“集体认同”建构和中国内部各族群自我“中国化”的两个始源问题;二是在“中国”本部群体与“他者”的“我他”关系中,“中国”共同体的“社会认同”建构和外部“他者”群体建构“中国”形象的两个始源问题。其中,政治传播,主要涉及官方信息的发布、制度法规的扩散及内化、官方对传播渠道的设置、祭祀活动等等;中外跨文化传播,则主要涉及战争、贸易、朝贡、和亲、遣使、宗教、通婚等等;内附民族与中原本部群体间的跨文化传播,则涉及外族移民入内地、汉民移民实边、胡汉通婚、以蕃将胡兵的身份进入成为帝国的功能性群体,等等。本研究目的在于以“传播”为脉络,其一,考查隋唐帝国治御之下的不同人群,客观上在实现族群凝聚、社会结构整合的同时,主观上形成“中国”这一共同体想象的演变模式;其二,将“中国”的认同问题,置于文化多样性的视角下和更为广阔的国家政治生活之中,进而深入分析“认同——传播”的关联模式和作用机制;其三,深入分析传统中国是如何在“我——他”互动关系中,实现“中华帝国”身份的对外传播的这一问题。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传播与古代中国认同建构的研究缘起
第一节 寻根传播与古代中国的认同建构
第二节 中国国家认同问题的现实语境和历史意义
一、现实环境之于“国家认同”研究的必要性
二、帝国时代的共同体想象之于现代社会国家认同的联系与意义
第三节 国家认同研究的多元视角
一、想象的共同体
二、传播学视角下的国家/民族认同研究
三、中国历史上的族群凝聚和认同问题研究
四、中外交往中的中国对外观念和“我-他”身份认同的再现
第四节 传播与中国认同建构关系研究的设计
一、传播与“周天下”观念、“大一统”意识和“汉人”认同的建构关系
二、隋唐的政治传播与“王畿-基层”的整合:政治认同与大一统观念的内化
三、地域文化交流与“南人-北人”的融合:地方意识的消解与中国认同的建构
四、各族群间的跨文化交流与“华-夷”族群的凝聚:“中国”民族意识的渐强
五、隋唐帝国的对外传播与“中国”的社会认同建构
第二章 国家认同、中国认同与隋唐帝国
第一节 认同与国家认同
第二节 “中国”和“中国”认同
第三节 隋唐帝国:“中国”认同演化的特殊历史阶段
第三章 传播与“周天下”秩序、“大一统”意识和“汉人”认同的建构关系
第一节 “周人”的传播与“周天下”共识的建构
一、周人的文化宣传与基于“周天子”认同的政治合法性建构
二、周人的政治传播与“周天下”秩序的建构
第二节 秦帝国的传播与“大一统”观念的制度化
一、秦帝国传播的功业:“大一统”制度和规模创建与推广
二、秦帝国传播的疏失:“大一统”规制的内化问题与认同危机
第三节 西汉的传播与“中国”共同体的初次想象:汉朝与“汉人”
一、主导性规范的推广与汉朝政治认同的建立
二、汉匈关系中的对外传播与“汉人”认同的演化
第四章 隋唐帝国的传播与“中国”集体认同建构的关系
第一节 政治传播与“王畿-基层”的整合:统一国家的想象
一、杨隋的政治传播与国家整合:“大一统”结构和制度的重建
二、唐帝国的政治传播与国家整合:“大一统”结构的强化
第二节 地域文化交流与“南人-北人”的融合:地方意识的消解
一、南北朝以来的“南-北”观念和文化语境
二、南、北区域社会的跨文化交流与地方语境的消解
第三节 小结
一、隋唐时代的国家集体认同:内生的国家观念
二、传播与隋唐时代的国家集体认同建构的关系
第五章 隋唐帝国的跨文化交流与中国社会认同建构的关系
第一节 族群间的跨文化交往与华夷意识的演化
一、背景:隋唐前期胡、汉族群间的文化融合
二、唐前期各族群间的跨文化融合与“华夷一家”意识的交织演化
三、唐中后期各族群间的跨文化交往与“夷夏之防”观念的演化
第二节 对外传播与唐帝国在前近代国际关系中的身份意识建构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化对外传播与源自他者的“中国”社会认同建构
三、差异化的对外传播和社会认同建构:理想与现实的协商
第三节 传播与隋唐时代的国家社会认同建构的关系
一、族群间的跨文化传播与华、夷观念的建构
二、对外传播与“中国”的社会认同的建构
第六章 传播与隋唐时代国家认同建构的三个关系维度
第一节 文化传播与隋唐时代“中国”文化认同建构的关系维度
一、主流文化的内化与内生的自我文化认同建构
二、隋唐的多元文化交流与文化认同的社会化建构
第二节 政治传播与政治认同建构的关系维度
一、对内政治传播与内生的政治认同建构
二、主导性制度文化的对外传播与社会化的政治认同建构
第三节 商品符号流通与经济认同建构的维度
一、区域商品符号流通与唐代内生的经济认同建构
二、中外商品贸易往来与唐代社会化的经济认同建构
第七章 结论:古代中国传播与国家认同建构的关系模式
一、历史层累模式
二、规范内化模式
三、权力规划模式
四、交往依赖模式
五、族群凝聚模式
六、关系协商模式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下载评论
-
用户1727662969:
( 2024-09-30 10:22:49 )
有水印但不影响阅读,可以接受。
-
用户1744732995:
( 2025-04-16 00:03:15 )
多格式功能搭配PDF/AZW3格式,精校数字阅读体验,资源优质。
-
用户1723694342:
( 2024-08-15 11:59:02 )
流畅下载EPUB/TXT文件,精校期刊推荐收藏,体验良好。
-
用户1719658483:
( 2024-06-29 18:54:43 )
优质版本教材资源,PDF/TXT格式适配各种阅读设备,推荐下载。
-
用户1735619346:
( 2024-12-31 12:29:06 )
完整的小说资源,互动设计提升阅读体验,资源优质。
相关书评
暂时还没有人为这本书评论!
下载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