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豆瓣 发布时间:2025-05-19 06:20:09
采访︱丁雄飞您在《汉语的意义》中考察了作为“集体的表述”和“话语体系”的西方汉语观的形成过程。在十七世纪,汉字这种表意文字一度被西方人视为创设人造通用语——“真正的文字”的启发之源,但到十八世纪末,汉字的形象发生翻转,尤其在比较语文学的传统中,“无机的”汉语成了“有机的”印欧语的他者。我想追问的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折?有什么深层的时代原因吗?约翰·威尔金斯...>>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