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豆瓣 发布时间:2025-05-19 08:06:33
尽管列文森所代表的“冲击-回应”模式已经在美国史学界的反思中式微,但他在很多本书里所显露出的犀利却从没过时。《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的着眼点是儒教的命运变迁,但是落脚点却是中国的革命历程。因此,要真正把握作者的思想,我们不能不从中国近代史上的历次革命入手,其中最关键的当属辛亥。为了方便,这里暂且将“语言”与“词汇”的二分搁置在一边,从而规避那业已被批判的“冲...>>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