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新书屋 - 戏曲与俗文学研究(第5辑)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5-08 22:06:14

戏曲与俗文学研究(第5辑)

戏曲与俗文学研究(第5辑)精美图片

戏曲与俗文学研究(第5辑)书籍详细信息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法譯中國古典小説和戲曲在法國漢學歷史上的地位/藍碁著,劉蕊 整理 摘要:中國古典小説和戲曲在18世紀由法國耶穌會士陸續翻譯成法文,與經典、詩詞等同步傳播至歐洲,成爲西方瞭解和探索中國古代社會、歷史文明的重要渠道之一。在三百餘年的法國漢學史上,中國古典小説和戲曲的翻譯呈現出此起彼伏的狀態。起初,作爲漢學家熱情追逐的對象,小説和戲曲不僅能幫助瞭解中國古代社會、文化,更被視爲研究漢語的素材庫;20世紀以後,它們纔逐漸在法國的中國文學研究中擁有了相對獨立的地位。 關鍵詞:法國漢學 小説 戲曲 關漢卿《竇娥冤》雜劇的經典化歷程/黄仕忠 摘要:關漢卿《竇娥冤》在當下已經成爲文學史與戲曲史上的經典作品。不過,它在元代並未受到關注,《録鬼簿》最初的版本裏甚至没有收録。明人認爲關漢卿擅長寫作風月題材,朱權説他是“可上可下之才”,何良俊、胡應麟等認爲他在“元曲四家”中應當排在末尾。《元曲選》收録八種關劇,《竇娥冤》排在倒數第二位。直到王國維在1912年底完成《宋元戲曲史》, 纔推許關漢卿爲“元人第一”,把《竇娥冤》與《趙氏孤兒》放到與世界大悲劇相並提的高度。王氏的評價,其實是受西方漢學界影響的結果。1958年,關漢卿被推舉爲“世界文化名人”,更被强調“鬥士”身份,從此《竇娥冤》作爲反抗黑暗時代的偉大作品,確立了它的經典地位。 關鍵詞:關漢卿 竇娥冤 元雜劇 王國維 南戲《張協狀元》作者係雙才人再探/廖奔 摘要:南戲《張協狀元》,内述“九山書會,近目翻騰”,其中第二十六齣由丑扮村夫唱兩支【吴小四】曲,丑並稱此二曲“我弗做,是我書院中雙老哥做”。“書院”即書會。據此,《張協狀元》的作者應是南宋時期温州九山書會裏一位姓雙的書會才人。今再對此説作補證,並回應有關質疑。 關鍵詞:張協狀元 南戲 書會 雙才人 宋代南戲《趙貞女》故事的形成——兼談早期南戲故事的創作/歐陽江琳 摘要:長期以來,人們對宋代南戲《趙貞女》故事由何而來衆説紛紜。本文嘗試採用民間故事創作的視角,考察《趙貞女》的故事原點、情節模式、情節單元。以趙貞女爲代表的早期南戲婚變故事,體現了鮮明的民間故事創作风格。它們依託於科舉時代的家庭文化背景,對應了素樸普遍的民衆情感。在具體故事形成過程中,創作者又向廣袤的民間故事傳説取源,選擇有用的情節單元,加以移植與聚合,生成新的故事内容。 關鍵詞:趙貞女 故事形成 故事原點 情節單元 民間創作 南戲“劇本體制”演進之探討/吴佩熏 摘要:考察南戲的體制規律,可從《永樂大典戲文三種》順流而下一探究竟。通過劇本比較,可見南戲的“開場”與“段落”如何逐步演變,至明代不同時期刊刻之劇本趨向規範的進程。南戲的“開場”,最大演進在開演前寫於招子上的“題目”,至宣德本《金釵記》、成化本《白兔記》已被挪後,成爲副末宣念的“下場詩”。此外,受到話本小説“分段結構”的影響,原本“不分段落”的宋元南戲,至明刊劇本始見分齣定目、分卷析本,積極意義除了因應實際演出的天數,方便作者、演員、觀衆指稱特定情節,還可使故事情節依次推進,條理脈絡更加清晰,亦即强化了戲曲的“結構”──“排場”之調度。 關鍵詞:南戲 劇本體制 戲曲排場 明中葉以來教坊制度的解體與宫廷俗樂的大興/李舜華 摘要:明代宫廷俗樂發展的過程,論其實質,正是明代禮樂機構内廷化的過程。這一内廷化,首先便從外廷教坊司的衰變開始,具體有四:一是成化時皇帝大好新聲,廣徵地方樂工入京,教坊制度遂因此而生變;二是正德時更以鐘鼓司凌駕於教坊司之上,又於西苑新構豹房以處地方樂工,遂爲娱樂之淵藪;三是嘉靖時大擴西苑,自立社稷,自建無逸殿以觀耕講學,雅俗樂遂日益混淆;四是神宗更於鐘鼓司外别設四齋與玉熙宫,選近侍以習宫戲、外戲,宫中俗樂遂日新月異。明建以來,以教坊司爲核心的禮樂宣化結構,至此徹底崩潰。 關鍵詞:教坊制度 鐘鼓司 玉熙宫 宫廷演劇 法曲樂官考略/黎國韜、李敏 摘要:法曲始興于隋,其源頭是中古時期的清商樂,故隋代法曲乃由清商署樂官掌管。入唐以後,清樂衰亡,清商署亦被罷省。但玄宗獨好法曲,於是設立梨園樂官專門管理並演奏之。安史亂後,梨園被罷,法曲撥歸太常梨園别教院,其後又轉隸宣徽法曲樂官。隨着職能的擴大,宣徽院不再單獨理樂,法曲遂轉屬其分支機構仙韶院。到了北宋,法曲主要由教坊法曲部和黄門樂雲韶部掌演。北宋末至南宋初,雲韶部消失,教坊被罷省,法曲亦趨於衰亡,但在宋金雜劇、金元院本中尚有法曲的藝術因子存在。 關鍵詞:法曲 清商樂 樂官 戲劇 元雜劇武戲排場形態研究——兼談《單刀會》的人物出場問題/戚世雋 摘要:本文以《單刀會》爲例,分析劇中作爲主要英雄人物的關羽的出場問題,進而討論元雜劇武戲排場形態的特點,指出在舞臺表現力不足的情况下,雜劇作家關注的並不是人物的塑造,而是如何將故事推進,元雜劇武戲結構上的特點即由此而來。 關鍵詞:單刀會 武戲 排場 元雜劇 演述天台山故事的神仙道化劇考/徐宏圖 摘要:天台山位於浙江中東部,地處寧波、紹興、金華、温州四市的交接地帶,素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享譽海内外。晋代之後,劉、阮天台遇仙的故事流傳,而文人墨客接踵而至,探仙徑,覓仙迹,有感於仙山奇幻的人文景觀,寫下了大量的詩、賦、詞、曲及筆記、話本、戲曲等。其中僅神仙道化劇可考者計有12種,包括宋(金)、元、明、清四朝。按劇種分,則可分爲戲文、院本、雜劇、傳奇四類,今按朝代先後,逐一考證。 關鍵詞:天台山 神化道化劇 戲文 雜劇 傳奇 清宫承應戲《闡道除邪》演劇用本考述/劉鐵 摘要:《闡道除邪》爲清宫内廷端午節時常搬演之月令承應戲。本文對其在演出過程中形成的總本、題綱和角本等25種演劇用本作逐一考述,通過比較各本異同以見其在内廷演出之發展變化,同時根據其中標注的承應人員對該劇題綱本的使用年代進行判定。 關鍵詞:闡道除邪 混元盒 清宫 端午承應 奥地利國家圖書館在綫讀曲劄記/任廣世 摘要:奥地利國家圖書館在網上公佈了一批中文古籍。經網絡檢索,其中戲曲類藏書計有:選本三種,《大明天下春》《重訂綴白裘全集》和《重訂綴白裘新集合編》;刻本二種,《新刻增補全像鄉談荔枝記》和《桃花扇》;曲韻一種,《中原音韻》。綫上《大明天下春》比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版多了兩頁,補足了所收《祁羽狄遇仙女》和《蘇秦爲相團圓》兩齣。將這兩齣與其他明選本比較,發現《祁羽狄遇仙女》即明傳奇《玉如意記》的一齣,《蘇秦爲相團圓》的曲文與羅懋登注釋的《重校金印記》幾乎一致。集古堂刻本《綴白裘》、共賞齋刻本《綴白裘》和西園刻本《桃花扇》雖見著録,但版本情况介紹不多,本文亦略加考述。 關鍵詞:奥地利國家圖書館 大明天下春 玉如意記 金印記 綴白裘 日本漂流筆記所載中國戲劇資料考述三題/崔莉莉、林傑祥 摘要:《薩州漂客聞見録》《南瓢記》等日本漂流筆記,載録船民遇險漂流到中國時所見戲劇演出的情景,是研究中國戲劇史的難得資料。其中有船民在浙江乍浦港、廣東陸豐縣所見演劇場所及演出情形,《南瓢記》還保存了乾隆末年演出白蛇傳故事的戲單,可爲《雷峰塔傳奇》的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日本漂流筆記 戲劇資料 薩州漂客聞見録 南瓢記 雷峰塔傳奇 傳奇《李丹記》作者再考/李潔 摘要:本文在程芸教授《明傳奇〈李丹記〉作者劉還初新考》一文基礎上繼續深入考證,確定《李丹記》所署劉還初(海日)即慈溪人劉志選,爲《曲品》作者吕天成的長輩親戚。祁彪佳《遠山堂曲品》裏《李丹記》條下稱“劉慈水囑吕天成填詞”,此説是直接諮詢吕天成之子而得,具有可信度。考傳奇文本所述,亦有吕天成創作之痕迹。《李丹記》傳奇,當是劉志選構思、吕天成代筆,堪視作吕天成惟一存世傳奇,並與其曲學理論相印證。 關鍵詞:劉志選 劉海日 吕天成 李丹記 《重訂曲海總目》考述/彭秋溪 摘要:乾隆間黄文暘編纂的《曲海目》,是一份“知見”性的戲曲總目。此目在以後陸續有增補、考訂,遂有《重訂曲海總目》一書的出現。《曲海總目》的“重訂”工作,除了删除重見劇目外,主要體現在:增補新的劇目、作家,調整作家的所屬朝代、作品的署權,考訂了部分劇作家的姓名。雖然經過無名氏重訂、管庭芬校録之後《重訂曲海總目》已非原本面貌,但較之《揚州畫舫録》本《曲海目》,仍舊是一份保留了原本某些重要歷史信息的戲曲簿録。無論從時代、版本角度,還是從總目的性質而言,重訂本《曲海總目》作爲一份戲曲簡目的學術價值,實際上要遠勝《揚州畫舫録》本《曲海目》。 關鍵詞:重訂曲海總目 曲海目 管庭芬 違礙劇目 《鳴晦廬藏曲略目》箋注/馮先思、梁健康 摘要:王孝慈乃民國時期戲曲文獻收藏大家,尤其注重戲曲插圖的蒐集,藏品之精,世罕其儔。國家圖書館藏王孝慈藏書目録數種,題記有詳略,類别有側重,多未刊佈。本文以《鳴晦廬藏曲略目》爲綱,附注其他各目與戲曲文獻相關的内容,並輯録王立承所撰戲曲題跋,酌加案語,梳理部分文獻的收藏源流。 關鍵詞:王孝慈鳴晦廬藏曲略目藏書戲曲 關於明散曲整理之後續空間的思考——《明清散曲輯補》之我觀/葉曄 摘要:明清散曲的全編整理,謝伯陽先生厥功至偉,後來學人的輯補工作亦卓有成效。汪超宏先生的《明清散曲輯補》,是近年來推進幅度最大的輯佚成果。高應玘、姚燮等名家散曲集的發現,有助於我們重審明清散曲史;别集、方志、筆記、小説、報刊中的大量佚曲,則賦予了明清散曲更豐富的文化内涵。與此同時,明散曲的輯補盲區依然存在。蘇洲、趙時春等名家散曲集有待引起重視,詞文獻、道藏文獻、類書文獻、筆記文獻中的輯佚空間依然很大。隨着輯佚工作的精細化,文本的史源、異文諸問題,散曲留存的碎片化、文體交叉諸問題,漸次浮現,亟须明代文學研究界建立一套分體文獻整理的溝通機制。明散曲整理的後續道路及其方向,有賴於存世散曲集的全球普查、明人别集的全面整理、碎片化輯佚的系統開展,實任重而道遠。 關鍵詞:明清散曲輯補 文獻盲區 碎片化輯佚 分體溝通機制 圍繞“京劇崑曲的學術基礎”進行探問——評《梨園文獻與優伶演劇——京劇崑曲文獻史料考論》/李元皓 “戲曲史”與“審美研究”的新視角——讀劉禎先生《戲曲歷史與審美變遷》/王亞非 後 記

作者简介: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下载点评

  • 精校(172+)
  • 无广告(174+)
  • 免密(765+)
  • 无缺页(189+)
  • 过度煽情(776+)
  • 强推(972+)
  • 流畅(646+)
  • 解决急需(1869+)
  • 文笔优美(331+)
  • 考证(583+)
  • 研究(250+)
  • 完整(404+)
  • 缺章(954+)
  • 缺页(480+)
  • 满意(307+)
  • 惊喜(588+)
  • 可搜索(943+)
  • 朗读(423+)
  • 多终端(944+)

下载评论

  • 用户1728315838: ( 2024-10-07 23:43:58 )

    无损版本学术资源,EPUB/MOBI格式适配各种阅读设备,资源优质。

  • 用户1718188301: ( 2024-06-12 18:31:41 )

    优质版本教材资源,PDF/EPUB格式适配各种阅读设备,推荐下载。

  • 用户1736631426: ( 2025-01-12 05:37:06 )

    图文功能搭配MOBI/AZW3格式,完整数字阅读体验,值得收藏。

  • 用户1733044773: ( 2024-12-01 17:19:33 )

    无延迟下载PDF/TXT文件,优质教材推荐收藏,操作便捷。

  • 用户1734007307: ( 2024-12-12 20:41:47 )

    支持多种阅读器,兼容性好。


相关书评

暂时还没有人为这本书评论!


以下书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