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丹芳
人物简介:
万辅彬,1942年 9月生,安徽繁昌人,教授,广西民族大学(原广西民族学院)原副校长,广西高等学校首届教学名师。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广西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主要研究铜鼓,曾 3次以铜鼓为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次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东南亚铜鼓数字化记录与研究”子课题负责人。多次获得省级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在核心期刊发表相关论文 20余篇,出版相关专著 10余部。曾获 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1项。
韦丹芳,女,1979年 8月生,广西宜州人,现为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南方民族技术史。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少数民族科技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理事、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理事。主持和在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2项,完成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项目 3项,在研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 1项。在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 3部。
东南亚铜鼓研究书籍相关信息
内容简介:
已有 2700余年历史的铜鼓是古代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国家诸多民族创造的青铜文化瑰宝。它集冶炼、铸造、音乐、美术、舞蹈于一体,是曾经的权力与财富象征的“重器”、指挥军阵的“响器”、沟通人神的“祭器”和娱神娱人的乐器。经过调查发现,中国南方和东南亚都确实存在着连片的铜鼓文化圈,且至今依然存在活态铜鼓文化。
本书作者在田野调查和考古研究的基础上,分十章论述了中缅、中老、中越跨境民族以及越南、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柬埔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铜鼓分布、现状与源流,探讨了中国与东南亚传世铜鼓的工艺特点与联系,并依据对湄公河流域与红水河流域的黑格尔Ⅲ型(西盟型)铜和黑格尔Ⅳ型(麻江型)铜鼓丰富的田野调查,全面展示了中缅、中老、中越跨境民族的铜鼓文化,提出了铜鼓文化圈的概念,并呼吁加强国际协作与交流,通过建立国际性的铜鼓数据库、恢复并保育铜鼓文化圈的文化生态、注意推陈出新和将铜鼓文化符号化等措施来实现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本书对了解铜鼓的历史、分布、传播、工艺与传承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对于传承、保护和发展铜鼓文化具有指导作用,适合传统工艺研究者与爱好者、非物质物化遗产研究者与爱好者、铜鼓研究者与爱好者等参阅。
全格式电子版 - 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