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阿瑟·亨利·约翰逊
人物简介:
作者简介
阿瑟·亨利·约翰逊,英国资深史学家,牛津大学莫顿学院、三一学院历史学讲师,致力于中世纪欧洲晚期历史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对欧洲史学界、思想界影响深远的观点,第一次从“发展增量不足、发展存量有限”的角度解读了人类文明变迁的历程。
译者简介
杨春,文学硕士,任教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英语系,副教授,美国福特汉姆大学访问学者。累计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五篇。出版专著《21世纪美国青少年小说与青少年认知发展》,译著《小说暴力:维多利亚小说的形义叙事学解读》。
宗教改革运动、尼德兰革命与法兰西内战书籍相关信息
- ISBN:9787507553628
- 作者:(美)饶·亚历伽达|译者:曾周末//林凌//栗大超//杨春梅//许宝忠 / [英]阿瑟·亨利·约翰逊
-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0-11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110.00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精装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暂无语言
- 丛书:华文全球史
- 原作名:Reformation,Netherlands's Revolution and Franch Civil War
- 适合人群:对欧洲历史感兴趣的读者,历史研究者,政治学学者,宗教史爱好者
- TAG:历史事件 / 政治变革 / 欧洲历史 / 宗教改革 / 宗教冲突 / 尼德兰革命 / 法兰西内战
- 豆瓣评分:6.9
- 更新时间:2025-05-09 19:28:52
内容简介:
《宗教改革运动、尼德兰革命与法兰西内战》是英国中世纪史专家、牛津大学历史学讲师阿瑟·亨利·约翰逊*重要的作品之一,以16世纪欧洲下半叶重大历史事件宗教改革、尼德兰革命与法兰西内战为主线,详细解读了欧洲政治势力与宗教势力分化及整合的全过程。*终的结果是,天主教一统西欧的局面彻底被打破;西班牙丧失了欧洲霸主的地位;法兰西一蹶不振,元气大伤;神圣罗马帝国宗教冲突加剧,规模更大的战争即将到来;英格兰王国置身事外,坐收渔翁之利,逐渐实现了战略崛起。读完此书,令人不胜感慨。
宗教改革运动解放了欧洲人的精神世界,尼德兰革命摧毁了西班牙的欧洲霸权,接连不断的内战让法兰西元气大伤;中世纪向现代转型无法跨越的阵痛,大变革时代无法避开的烽火与杀戮;一个突然失去霸主的欧洲,一个没有*战争只有更大战争的欧洲。
牛津大学现代历史委员会主席
万灵学院院士
阿瑟·亨利·约翰逊作品
《泰晤士报》
《英国历史评论》
《每日电讯报》
隆重推荐
《泰晤士报》:“宗教改革运动解放了欧洲人的精神世界,尼德兰革命摧毁了西班牙的欧洲霸权,接连不断的内战让法兰西元气大伤”
《英国历史评论》:“16世纪*后五十年,中世纪向现代转型无法跨越的阵痛,大变革时代无法避开的烽火与杀戮”
《每日电讯报》:“实际上,阿瑟·亨利·约翰逊先生不断向人们传递,16世纪后半叶的欧洲是一个突然失去霸主的欧洲,一个没有*战争只有更大战争的欧洲。”
随着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退位和驾崩,欧洲历史失去了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来自查理五世的政策和他与众不同的个性。尽管如此,宗教改革运动成了利益博弈的焦点,影响了整个欧洲,并成为今后三十年或者更长时间政治运动的起点。宗教改革的起因是人们对教会状况的强烈不满,而新教本身正是这种不满的产物。就像13世纪出现的多明我会和方济会一样,宗教改革运动也兴起于西班牙和意大利。在教皇亚历山大六世时代,当教皇亚历山大六世面对世俗利益患得患失时,当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丧失来自信徒的尊重时,阿拉贡国王斐迪南二世和卡斯蒂尔女王伊莎贝拉一世在西班牙开启了彻底的教会改革。枢机主教西门乃斯·德·西斯内罗斯全心投入,积极推进改革。一个新的神学学派应运而生,复兴了13世纪多明我会伟大领袖托马斯·阿奎那的教义,并以纯洁和热情的生活理念统一认识。宗教改革运动起初没有得到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的支持。阿拉贡国王斐迪南二世决心在宗教事务上保持独立,甚至经常违背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的意愿行事。然而,宗教改革的精神很快传到了意大利。教皇阿德里安六世曾经担任过西班牙摄政,受宗教运动的影响较深。1523年到1534年,担任教皇期间,他试图将改革扩展到整个教会,但徒劳无功。
1559年到1565年,在教皇庇护四世与耶稣会创始人依纳爵·罗耀拉、伊阿古·莱内斯和方济·沙勿略的领导下,宗教改革运动得到了教会的大力支持。意大利从来没有陷入由路德派引发的思想困境。毫无疑问,一小群以加斯帕罗·孔塔里尼为首的文人学者接受了“因信称义”学说,但他们的人数较少,不代表意大利的主流。有些人对神学问题的探讨越来越深入,或质疑基督教真理,或讨论灵魂的不朽。与此同时,大多数虔诚的信徒对教会感到满意,并深受来自西班牙改革精神的影响,这些改革的目的就像季罗拉莫·萨沃纳罗拉倡导的那样,旨在使教义影响人们的生活和行为。
16世纪初,意大利成立了许多修会。其中,戴蒂尼会最令人感兴趣。在戴蒂尼会的成员中,卡拉法——后来的教皇保罗四世,是创始人之一。戴蒂尼会成员不是修士,而是世俗神父。他们致力于布道,管理圣礼,照顾病人,一心一意地关注贫穷。历史悠久的方济会甚至派生出了主张改革的嘉布遣修会。
然而,一个由西班牙人创立的修会,在即将到来的宗教改革运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修会创始人是依纳爵·罗耀拉。1491年,依纳爵·罗耀拉出生于一个显赫的贵族家庭,早年从军,为人侠义。1521年,潘普洛纳战役期间,他受重伤,终身残废。依纳爵·罗耀拉放弃了从军的梦想,经历了与马丁·路德同样的精神危机之后,转而致力于服务圣母玛利亚和圣婴基督。1523年,依纳爵·罗耀拉前往耶路撒冷朝圣,然后返回西班牙。他第一次尝试布道就被怀疑是异端,被责令在继续传教前学习神学。1528年,依纳爵·罗耀拉来到巴黎继续学习。在巴黎,他结识了三个对自己影响深远的人:彼得·费伯,萨沃德的一个牧羊人的儿子;方济·沙勿略和伊阿古·莱内斯。方济·沙勿略和伊阿古·莱内斯是他的西班牙同胞。1534年8月,四人组成了一个修会,彼得·费伯是四人中唯一的神职人员,他们发誓要虔诚。完成学业后,四人打算结伴前往耶路撒冷,过贫穷的生活,致力于照顾天主教教徒或使异教徒皈依天主教。如果理想不能实现,四人愿意到教皇指定的任何地方去服务。1537年,修会增至十人。他们肩负着使命,开始了前往耶路撒冷的朝圣之旅。然而,威尼斯和土耳其之间的战争阻止了他们的步伐。
全格式电子版 - 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