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新书屋 - 青海国家公园建设研究 - 作者:青海国家公园建设研究课题组

青海国家公园建设研究课题组

人物简介: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青海国家公园建设研究书籍相关信息


内容简介:

《青海国家公园建设研究》依据国家公园的基本思想和青海省生态系统的特质,论述和规划在青海建设一主多辅的六个国家公园。主体是昆仑国家公园,另有祁连山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可可西里国家公园、青海湖国家公园、柴达木国家公园等五个环绕的国家公园:形成国家公园体系。 《青海国家公园建设研究》对此进行了前期研究,主要是昆仑国家公园中的文化融入、游憩、环境教育、社区参与等内容。 前言/序言 2015年12月9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消息传来,民革青海省委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倍感振奋,倍受鼓舞,倍增信心。我激动的心情也久久难以平静。因为,这一重大战略的实施,标志着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民革青海省委会持续调研、坚持呼吁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工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回顾自己对青海生态保护工作的不懈努力,浮想联翩,十四年来的追求历历在目…… 20世纪90年代,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断流的消息时不时出现在报纸杂志,82天、61天、75天、121天、122天、136天、226天、142天……这组从1992年至1998年山东利津水文站黄河断流的数据久久印在我的脑海里,并挥之不去,也难得其解,后通过请教专家学者,我终于明白了其中缘由。于是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便成为我十四年来关注的重点工作之一,通过充分运用人民政协平台持续建言呼吁,我认真履行了一个政协委员的神圣职责。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河湖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是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但这里又是生态极其脆弱和生态难以恢复的地区之一,随着人们经济活动的增加,生态恶化的趋势开始显现并呈加剧之势。在调研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到,三江源的生态保护不仅与青海的发展攸关,也关乎全国乃至世界的生态安全。保护好这一方清水,保证“三江清水向东流”,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2002年,我在深入开展前期调研的基础上,与民革省委会领导班子形成了《关于建立“三江源”环境保护及补偿机制的建议》,在民革全国参政议政成果汇报会上做了大会交流发言,得到了民革中央的关注。 2003年,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召开,我提交了《面对环境日益恶化的“三江源”》大会发言和《关于加强“三江源”生态保护并建立补偿机制的建议》等提案。会议期间,民革中央安排我向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同志进行了汇报。随后,这一课题在受到各方面高度关注的同时,也引起了九三学社中央的重视,通过来青海调研和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建言,他们使此课题得到了肯定和采纳。2005年3月,国务院审议批准了《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一期投资75亿元进行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建设。2014年1月,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实验区建设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又相继启动。 我深知,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任重而道远,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在青海省提出“生态立省”战略、建设“高原旅游名省”“文化名省”目标后,我开始进一步思考地域辽阔的青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 2011年初,我带领由省政协经济委员会、民革青海省委会、广东中能电达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方面人员组成的调研组赴海西州就青海旅游发展开展联合调研,并与省国土资源厅、文化厅、旅游局、省金融办交流座谈。这次调研,我结识了广东中能电达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卫东。在交谈的过程中,他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大致在同一纬度的青海省许多地区的地理地貌与美国黄石公园有很多相同之处,但黄石公园成为世界级国家公园,而我们的处女地为什么还在沉寂?这一问题深深地刺痛了我,也激发了我对国家公园的浓厚兴趣,使我产生了在青海建设昆仑国家公园的念头。此后,我带来调研组先后到我省海西、海南、果洛、玉树等地考察了解情况。 在青海各地开展调研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青海具有两大潜在优势:一是生态地位在我国乃至世界上无可替代,生态的原真性和独特性突出,不仅生态环境价值巨大,其美学价值也独特丰厚,因而它需要保护和被观赏;二是与古希腊神话相媲美的昆仑神话是中华文明的根脉,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理想和起源,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因而它需要一个国家地标进行展示。我认为,整合青海独特和原始的自然生态优势和文化特色,并以之建设国家公园是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赢的一条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