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新书屋 - 当科普遇上传播 - word 网盘 高速 下载地址大全 免费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5-10 02:23:58

当科普遇上传播 word 网盘 高速 下载地址大全 免费

当科普遇上传播精美图片
其他格式下载地址

当科普遇上传播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04683403
  • 作者:高宏斌 / 李正伟 / 申浩
  •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9-7
  • 页数:152
  • 价格:48.0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平装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暂无语言
  • 适合人群:适合对传播学、社会学感兴趣的学者和学生,以及希望了解科普传播原理和方法的媒体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广大读者。
  • TAG:社会科学 / 传播学 / 媒体研究 / 读者教育 / 科普传播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更新时间:2025-05-10 02:23:58

内容简介:

当前,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传播与科普的内容及形式都有了极大改善。这既给科普带来了压力与挑战,也带来了发展机遇。因此,科普如何借新媒体技术发展的东风,并运用现有传播学理论,从理论到实践都成为一个完备而成熟的体系,成为科普界人士所关心的问题,这也正是本书探讨的主要内容。

书籍目录:

第一章经典传播学理论及其带给科普的启示() 一、控制研究——“把关人”理论() (一)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 (二)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把关人”理论所面临的挑战() (三)“把关人”理论在科学新闻报道中的应用() 二、受众研究() (一)个人差异论() (二)社会分化论() (三)社会关系论() (四)作为市场的受众理论() (五)麦奎尔的目标受众理论() (六)小结() 三、内容研究() (一)拟态环境理论() (二)信息的选择或然率公式() (三)小结() 四、媒介研究() (一)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中的媒介观及启示() (二)科普广播的听众心理() (三)无意注意理论对科普的启示() (四)小结() 五、效果研究() (一)魔弹论——超强效果阶段() (二)有限效果阶段() (三)适度效果阶段() (四)回归强效果阶段——沉默的螺旋假说() (五)小结() 六、综合研究() (一)拉斯韦尔模式() (二)香农—韦弗教学模式() (三)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四)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五)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六)马莱兹克的社会传播结构() (七)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 (八)符号互动论() (九)皮尔斯的符号传播模式() 第二章新媒体背景下产生的传播学观点及启示() 一、传播者研究() (一)新意见领袖论() (二)新媒体的二级意见领袖() (三)意见领袖社区迁移行为影响因素模型() (四)小结() 二、传播内容研究() (一)认知盈余() (二)长尾理论() (三)用户生成内容() (四)新媒体言论() (五)数据新闻() (六)策展新闻() (七)小结() 三、传播媒介研究() (一)新媒体权衡需求理论() (二)补偿性媒介理论() (三)场景理论() (四)智媒化() (五)智能新闻或新闻思维器() (六)新闻游戏() (七)沉浸新闻模式() (八)媒体融合的“中央厨房”模式() (九)小结() 四、传播受众研究() (一)信息茧房() (二)“煎饼人”理论() (三)小结() 五、传播效果研究() (一)网络传播中的反沉默螺旋() (二)敏感的螺旋() (三)网络环境下第三人效果() (四)新媒体的议程设置和网络议程设置理论() (五)新媒体舆论的生命周期理论及模型() (六)网络谣言传播、扩散及消解模型() (七)小结() 六、其他研究() (一)技术接受模型() (二)信息消费理论() 第三章启示与总结——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科学传播() 一、科学传播以受众为中心是大势所趋() (一)科学传播应与受众沟通交流() (二)科学传播应了解受众的需求() (三)科学传播中的双向互动与平等() (四)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科学传播中的困境() 二、传播者应该采取的立场() (一)把关无处不在() (二)意见领袖对受众影响大() (三)多个视角的科学传播更有效() (四)新媒体技术拓展了科学传播() 三、科学传播应以内容为王() 四、对科学传播的审视() (一)科学传播的复杂性() (二)科学传播的不确定性() (三)科学传播的长久性()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李正伟,硕士,中国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长期致力科普理论研究。发表了《英国非政府机构科普工作中的理论思想》、《布赖恩·温的公众理解科学理论研究:内省模型》(第二作者)、《公众理解科学的理论研究:约翰·杜兰特的缺失模型》(第一作者)、《对英国有关“公众理解科学”的三份重要报告的简要考察与分析》(第一作者)、《生物技术与公众理解科学——以英国为例的分析》(第一作者)等比较有影响力的文章。 高宏斌,博士,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科普理论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科普基础理论研究、公民科学素质研究、科学教育研究、基层科普研究、科普创作研究、科普人才研究。发表论文40余篇,多数为中文核心期刊论文、SCI收录论文和EI收录论文。参与编写著作30多部,其中组织编写的《公民科学素质系列读本》发行达17.5万套。 申浩,硕士,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专业,现任华北科技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史与科技传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下载点评

  • 科研(285+)
  • 扫描(511+)
  • 感谢(907+)
  • 直链(518+)
  • 珍藏(176+)
  • 干货(744+)
  • 无缺页(611+)
  • 过期(330+)
  • 最新(321+)
  • TXT(523+)
  • 强推(641+)
  • 云同步(1258+)
  • 超值(967+)
  • 带目录(409+)
  • 适配(588+)
  • 速度慢(296+)
  • 图文(707+)
  • 无乱码(950+)

下载评论

  • 用户1719137342: ( 2024-06-23 18:09:02 )

    无损的报告资源,多格式设计提升阅读体验,资源优质。

  • 用户1740506837: ( 2025-02-26 02:07:17 )

    双语版电子书下载极速,支持PDF/AZW3格式导出,值得收藏。

  • 用户1724132980: ( 2024-08-20 13:49:40 )

    图文功能搭配PDF/EPUB格式,高清数字阅读体验,值得收藏。

  • 用户1734619975: ( 2024-12-19 22:52:55 )

    多格式功能搭配PDF/EPUB格式,无损数字阅读体验,资源优质。

  • 用户1734832802: ( 2024-12-22 10:00:02 )

    秒传下载AZW3/TXT文件,无损小说推荐收藏,资源优质。


相关书评

暂时还没有人为这本书评论!


以下书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