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华
人物简介:
-作者简介-
迈克尔•安•霍利(Michael Ann Holly),因其历史编撰学和艺术史理论方面的研究而享有声誉的美国艺术史学家。她于1981年获得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其后在罗切斯特大学从教13年,并创立了视觉与文化研究学科的研究生项目。
-译者简介-
王洪华,女,吉林双辽人。1972年生。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加州洛杉矶大学访问学者。现就职于长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翻译学、翻译理论与实践、(非)文学翻译。此前曾先后就职于吉林工商学院(1995—1999)、吉林外国语大学(1999—2016)。长期从事口笔译教学与实践工作,曾主讲“翻译理论与实践”、“口译理论与技巧”、“翻译概论”、“外事笔译”、“口译工作坊”等课程;笔译工作量累计达350万字,口译工作时长约200小时。发表期刊论文20余篇,独立出版专著1部、译作1部,参与编写著作2部、教材2部、词典1部,主持和参与多项省级及以上课题。
回视:历史想象与图像修辞书籍相关信息
- ISBN:9787568920018
- 作者:[美]迈克尔·安·霍利 / 王洪华
- 出版社:拜德雅 | 重庆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0-5
- 页数:308
- 价格:58.0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平装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暂无语言
- 丛书:拜德雅·视觉文化丛书
- 原作名:Past Looking: Historical Imagination and the Rhetoric of the Image
- 适合人群:历史学者, 文化研究者, 图像艺术爱好者, 文学评论家, 对历史与图像结合感兴趣的读者
- TAG:历史研究 / 文学评论 / 历史与文化 / 图像学 / 图像修辞 / 历史想象
- 豆瓣评分:8.3
- 更新时间:2025-05-10 05:52:26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过去与现在,历史与当下
发自老去繁星的光芒是我们观察黑暗与远方的唯一光亮
旧时的艺术至今仍对始终绕其旋转的历史理解产生着强大的吸力
——————————
一场在艺术作品与史学家之间持续的“相爱相杀”的角力
一次对名家名画及其历史诠释的集中评说
一次对艺术史学方法的深度理论探讨
——————————
史学家的“此时此在”与艺术作品的“彼时彼在”如何往返互动?
艺术作品的撰写者是以何种方式破解了作品?史学创造过程又始自何处?
艺术作品如何使我们遵照其自身的比喻逻辑,以某些特定修辞视角去观看它?
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本书对中世纪晚期、文艺复兴和巴洛克艺术史中的个案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的要义,都在于史学家与艺术作品之间的交互性问题,即时间上的“此时此在”与“彼时彼在”的互动关系。作者认为,观看过去不是一个简单的顺时行为,在撰写过去的问题上,我们或许只一味专注于观察过去留下的蛛丝马迹,却未意识到艺术作品无时无刻不在回望我们。
尽管本书研究的是旧时的艺术,但作者的理论视角和方法却是当代的,她提出的“动态诠释法”既强调研究者对研究对象所施加的作用,也强调研究对象对研究者所具有的启示。她要求以研究者此时此在的主观眼光去回望历史上客观存在的艺术,去与彼时彼在的艺术互动,去进行动态诠释的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探索了艺术作品的再现手段如何影响后世批评家对其所作的评论和诠释,这其中的主要问题是关于图像和文本之间修辞意识形态的有效对应。作者通过具体的史学例证(布克哈特对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共时研究;沃尔夫林所例举的巴洛克艺术的案例;夏皮罗和弗洛伊德对达•芬奇艺术的争论;潘诺夫斯基对北方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中“伪装的象征主义”的注解),论证了被编码于艺术作品之中的再现手段如何继续被编码在与其相关的评论中。
作者认为,历史上的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在往昔产生之时,就有为后人而存在的意向,尤其是再现式的艺术,仿佛是为后人的研究而开放自身的。在这个意义上,后人对往日艺术的研究,不是“此时此在”的主观诠释,而是对“彼时彼在”的探讨。作者指出,如果对于诠释的动态理解要求我们艺术史家必须反思自己对待作品的方式,那么质疑作品怎么对待我们同样有益。
全格式电子版 - 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