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新书屋 - 科学认识论 第三卷 科学认识形成论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4-30 03:09:30

科学认识论 第三卷 科学认识形成论

科学认识论 第三卷 科学认识形成论精美图片

科学认识论 第三卷 科学认识形成论书籍详细信息


内容简介:

有关科学认识的科学哲学理论,本卷是形成论。 该书揭开了我国马克恩主义认识论研究的新的一页,它体现了作者对人类认识时代脉搏的深切感悟。 一 科学认识论无疑属于认识论这个更大的门类或哲学学科。科学认识论研究在认识研究中的地位,则取决于人类认识的发展程度和人类哲学思维的时代水平 。从历史上看,神话和常识曾经相继成为人类的智力兴奋域,与此相应,它们也曾在不同历史时期获得过哲学认识论研究的中心地位。例如,近代认识论的研究对象基本上就局限于常识。即使是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中,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人们所注目的也主要是这种认识的日常形式,至于科学认识则仅仅被用于关于常识的认识论结论的例证或补充说明,因而这种研究不可避免地带有朴素性和思辩特点。

书籍目录:

序(舒炜光) 绪论 科学真理的探求1 第一节 科学认识形成论的研究方式1 第二节 科学认识形成论的逻辑线索8 第三节 真理问题上逻辑研究和历史研究的统一14 第一章 科学事实(彭湘庆)18 第一节 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18 一 科学事实与经验事实、客观事实的关系19 二 科学事实的特点22 三 经验论的错误在于否认客观事实24 四 机械论的缺点在于把科学事实等同于客观事实26 第二节 科学事实获取的途径和方式29 一 科学事实获取的途径 30 二 科学事实获取的方式34 第三节 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形成的基础40 一 科学事实的辨别40 二 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形成的基础43 第二章 科学概念(张俊心)46 第一节 科学概念的涵义与特征46 一 科学概念的涵义46 二 科学概念的特点50 三 科学溉念的类型52 第二节 科学概念形成的途径和方式55 一 科学概念形成的种种理论55 二 科学概念形成的基本途径 59 三 科学概念形成的方式 63 第三节 科学概念在科学认识形成中的重大作用65 一 科学概念是科学认识形成过程中的转折点65 二 科学概念是科学思维的细胞65 三 科学概念使科学思维有了主观能动性66 四 科学概念增强了科学认识的力量67 第三章 科学定律(陈振明)69 第一节 科学定律的特征和形式69 一 科学定律的认识论特征69 二 科学定律的逻辑特征及其语言表述 73 三 科学定律的形成78 第二节 科学定律的结构82 一 科学定律的结构性及其客观依据83 二 科学定律的分类85 三 经验定律与理论定律87 第三节 科学定律在科学认识形成中的功能95 一 科学定律是科学真理的表现形式95 二 科学定律有助于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的形成97 三 科学定律的解释和预言功能99 第四章 科学理论(高兴华)104(113) 第一节 科学理论的形成及其真理性104 一 科学理论的涵义与特征104 二 科学理论的形成 108 三 科学理论的真理性 119 第二节 科学理论的逻辑结构 125 一 逻辑结构的涵义及其类型的划分 123 二 公理化形式演绎型理论的逻辑结构127 第三节 科学理论是科学认识的高级成果135 一 在高层次上综合统一了科学认识的成果136 二 科学理论是形成新的科学认识的起点139 第五章 科学学科(高兴华)144 第一节 科学学科与科学理论 144 一 科学学科的涵义与特征 144 二 科学理论是科学学科形成的基础和核心 148 三 科学学科是与科学理论不同的整体152 第二节 科学学科的判定标准 155 一 判定科学学科的各种标准 155 二 各种划分标准之间的关系163 第三节 科学学科形成的原则和方式166 一 科学学科形成的原则166 二 科学学科形成的方式 172 第六章 科学语言(刘猷桓)177(186) 第一节 科学认识形成与语言表达的关系177 一 科学语言是科学认识形成的表现形式 178 二 科学语言是科学认识成果交流和传播的工具181 二 科学语言本身的性质和特点 186 第二节 科学语言的内容和类型 189 一 自然语言是基本的科学语言190 二 科学符号语言是科学浯言的基本组成部分 193 三 形式语言是科学语言的高级形式 197 第三节 科学认识形成对科学语言的选择 201 一 科学语言的功能决定选择的依据 201 二 科学认识形成的不同阶段要求不同的科学语言205 三 科学认识成果的增长要求引进新的科学语言209 第七章 科学认识形成的主要规律(刘猷桓)213 第一节 科学认识形成的动力律213 一 理论场及其构成214 二 理论场的外部相互作用形式218 三 理论场的内部相互作用形式224 第二节 科学认识形成的分化律231 一 以分化为前提231 二 从整体分化出部分232 三 从特殊分化出一般234 第三节 科学认识形成的合成律237 一 在分化的基础上合成237 二 丰富原有的科学认识288 三 产生新的理论框架239 第八章 科学认识的检验(吴跃平)242 第一节 检验的必要性242 一 检验的意义和作用243 二 理论的有效性和真理性246 三 检验与科学的真理性247 第二节 检验的复杂性250 一 检验存在的复杂性250 二 检验在逻辑上的复杂性253 三 认识因素在检验中的作用258 第三节 检验的有效性261 一 对检验有效性的简单理解 261 二 对检验有效性的怀疑263 三 观察客观性的意义265 四 检验有效性的根据269 第九章 科学认识的检验程序(吴跃平)273 第一节 检验程序的意义273 一 检验是有程序的273 二 检验程序的研究方法276 第二节 检验的设计278 一 检验设计的意义278 二 检验所需的条件279 三 检验设计的方法论原则281 第三节 预言286 一 预言的意义 286 二 预言的两重性 288 三 预言的本质289 第四节 实验292 一 实验科学家的素质292 二 检验性实验的方法论原则293 三 实验进行的一般程序297 第五节 结果分析和论证299 一 结果分析和论证的地位和作用299 二 结果分析和论证的内容302 三 结果分析和论证的效果 303 第十章 科学认识的证实(董毓)306 第一节 科学认识证实的本质和作用306 一 科学认识证实的本质306 二 科学认识证实的作用314 第二节 科学认识证实的复杂性317 一 科学理论结构和预言推导程序的复杂性317 二 预言证实的复杂性324 三 科学理论证实的复杂性329 第三节 科学认识证实的历史性334 一 证据是时代的产物334 二 证据随历史而发展 337 第十一章 科学认识的否证(董毓)341 第一节 科学认识否证的本质和作用341 一 科学认识否证的本质341 二 科学认识否证的作用346 第二节 科学认识否证的复杂性351 一 必然性推理不是否证的唯一判据351 二 预言推理程序的复杂性354 二 预言被否证的复杂性357 四 科学理论被否证的复杂性360 第三节 科学认识否证的历史性及判决性实验363 一 否证的历史局限性及其发展363 二 判决性实验366 第十二章 科学认识的可接受性(官鸣)375 第一节科学认识可接受性的各种因素375 一 经验因素 375 二 功能因素 379 二 结构因素 382 四 背景因素 387 五 表述因素388 笫二节 科学认识可接受性的根据391 一 科学认识的求真性是可接受性的客观前提392 二 科学认识与社会认识系统的相互作用是可接受性的基础394 第三节 科学认识可接受性的相对性398 一 可接受性因素的复杂性398 二 可接受性环境的制约性 402 三 可接受性过程的历史性404 第十三章 科学认识的社会承认(李亚宁)409 第一节 科学认识社会承认的实质 409 一 科学认识的社会承认是科学认识得以最后确立的直接因素 410 二 科学认识的社会承认是科学认识得以最后确立的实现方式 415 三 科学认识的社会承认本身的性质和特点 419 第二节 科学认识社会承认的各种因素 423 一 经济基础对科学认识的社会承认起着根本的决定作用 423 二 上层建筑对科学认识的社会承认产生制约和影响作用 425 第三节 科学认识社会承认的复杂性434 一 科学认识社会承认中的真错关系434 二 科学认识社会承认中内行承认和外行承认的关系438 三 科学认识社会承认中国内承认和国外承认的关系441 第十四章 科学认识的评价(李建珊)443 第一节 科学认识评价的实质和作用 443 一 评价问题的提出 443 二 科学认识评价的实质 445 三 科学认识评价的作用 448 第二节 科学认识评价的标准 454 一 建立评价标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455 二 科学认识的可检验性标准 458 三 科学认识的相容性标准 462 四 科学认识的逻辑简单性标准465 第三节 科学认识评价的主体选择470 一 评价的主体相关性470 二 评价主体选择的原则472 三 科学认识评价的历史性478 第十五章 科学认识形成论的意义(王建军)483 第一节 科学认识形成论在研究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483 一 科学认识形成论描进了科学认识形成的完整过程 484 二 科学认识形成论提供了科学认识成果的识别标志 489 三 科学认识形成论揭示了科学认识成果的形成动因和规律 492 第二节 正确评价西方科学哲学研究成果推功科学哲学的进展 496 一 研究的问题及其进展 496 二 存在的片面性及其出路 501 第三节 科学认识形成论为科学研究活动提供有效指导 503 一 为科学家的研究活动提供原则 504 二 为科学共同体的行为方式提供指南 507 后记 510

作者简介:

吉林大学 湘潭大学 南开大学 四川大学 武汉大学 厦门大学的科学哲学/自然辨证法专业教师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下载点评

  • 研究(1315+)
  • 高亮(305+)
  • 无乱码(146+)
  • 雪中送炭(647+)
  • 力荐(995+)
  • 独家(149+)
  • 如获至宝(929+)
  • 低清(760+)
  • 流畅(530+)
  • 完整(840+)
  • 在线转格式(310+)
  • 值得下载(137+)
  • txt(908+)
  • 珍藏(445+)
  • 朗读(648+)
  • 无缺页(692+)
  • 可听读(317+)
  • 直链(418+)

下载评论

  • 用户1725249244: ( 2024-09-02 11:54:04 )

    完整的期刊资源,音频设计提升阅读体验,资源优质。

  • 用户1722439157: ( 2024-07-31 23:19:17 )

    双语功能搭配PDF/AZW3格式,完整数字阅读体验,资源优质。

  • 用户1714356628: ( 2024-04-29 10:10:28 )

    图文版电子书下载秒传,支持AZW3/TXT格式导出,值得收藏。

  • 用户1730992888: ( 2024-11-07 23:21:28 )

    互动功能搭配MOBI/AZW3格式,优质数字阅读体验,资源优质。

  • 用户1744947698: ( 2025-04-18 11:41:38 )

    完整的学术资源,多格式设计提升阅读体验,资源优质。


相关书评

暂时还没有人为这本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