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新书屋 - 根在草原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4-30 04:06:18

根在草原

根在草原精美图片

根在草原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20132572
  • 作者:张昆
  • 出版社:方寸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
  • 页数:296
  • 价格:89.0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暂无语言
  • 丛书:民族与社会丛书
  • 原作名:The Settled Nomads' Livelihood Choice and their Deep Emotions to Grasslands in Inner Mongolia——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East Ujimqin Banner
  • 适合人群:历史爱好者, 草原文化研究者, 中国文学读者, 对民族风情感兴趣的读者
  • TAG:中国历史 / 历史文化 / 民族风情 / 草原生活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更新时间:2025-04-30 04:06:18

内容简介:

本书以生活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腹地典型的蒙古族游牧民作为研究对象,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生计选择和草原情结为中心的研究,展示出实践主体如何维系和延续游牧生计及其精神世界的动态图景。研究具体从以下三方面展开分析。其一,在国家引导下的社会文化变迁过程中,牧民怎样以家庭为载体,弹性调整和变化生计策略,来维系游牧生计的延续性;其二,定居之后的空间改变及其生计策略的调整对牧民生活产生的影响,及其这一过程带来的社会分化及社会问题;其三,定居与生计策略的调整是否对他们的心态及地方性文化机理产生影响,作为游牧经济及文化传统的精神世界何以延续,而草原情结在生计及传统延续过程中又如何起作用。这三个问题成为我们更进一步地认识在整个社会变迁的叙事背景下,牧民经历了怎样一个不断选择以及情感纠结的调适过程。 首先,本书着重分析了从游牧到定居这一转变过程中家庭生计的适应策略。从草场公有到承包到户,从不被限制的游牧生活到网围栏内的定居放牧,游牧民自给自足的家庭生计逐渐被卷入到国家化、市场化的现代性体系中,无论是他们的经营方式、生计观念,还是生产技术,都被波兰尼所预言的“大转型”时代所淹没。然而,在传统与现代、适应和选择的阵痛中,他们并没有充当被动的接受者,而是逐渐成长为能动的再造者。由此,基于“生存伦理”及“道义经济”的理性思考,生计经济开始转变为现金经济,一元经济结构转变为多元经济结构,并根据季节、草场和劳力弹性调整家庭成员的经济活动,通过家庭内部及外部的合作完成再生产资本的整合与积累。但研究结果表明,多元化的职业选择是为了一元的牧业生计,从事其他生计是为满足牧业所需而积累资本,合作社生产互助组织的复出可以被看作是基于“路径依赖”而对传统生产合作组织的延续,因而吉登斯所谓的“现代性断裂”论断在这里并没有出现,定居并不是对游牧经济的断裂,而是一种延续性的生存策略。这是笔者试图对现代性研究中强调定居是对游牧的断裂这一学术观点做出另一种解释。 其次,本书对因居住空间转换及生计策略调整对牧民家庭生活产生的影响,以及在此过程中出现的社会分化和社会问题进行了描述。地方政策的相继推行使牧民从游牧到定居及其再定居的生活空间不断得到扩展和延伸,而这一过程不仅影响了作为传统的文化空间,而且因空间距离的改变也造成了家庭成员社会距离的变化。如蒙古包内家具、马具、灶具、琴具的严格摆放位置,传统的长幼尊卑座次、寝位安排秩序,以及观念、惯习等社会经验细节。与此同时,本文发现因地理位置、草场类型、退化程度以及家庭生产资源占有的多少而形成的经济分化在全旗范围内表现出贫困程度自东北向西南逐渐递增的地域性特征,而牧民所具备的经营意识以及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本的掌握也成为嵌入东乌旗牧区社会分化的重要变量。 再次,本书描述了作为游牧经济及文化传统的精神世界如何延续的问题以及草原情结在生计延续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这种作用的力量表现在游牧民对于牧业家计的执着及其传统合作生产组织的延续之上,同时面对社会的变迁和主流文化的不断冲击,他们通过与“大传统”的博弈与互动,不断弹性适应并维系着“小传统”的生存空间,将传统带入饭店,将信仰带进楼房,对于草原的依恋与割舍不断就像种子一样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田野:选择与进入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相关学术史回顾 第二章 走进田野:东乌旗游牧社会的生存面貌 第一节 田野点介绍:草原腹地的蒙古民族旗 第二节 生存环境:气候地貌与生态条件 第三节 从游牧到定居:草场公有制的终结与家庭经营的开始 小 结 第三章 在变迁中选择:家庭牧场的生计策略 第一节 恪守传统:放牧方式与畜群管理 第二节 转变与适应:家庭牧场的经营实践 第三节 博弈与互动:生态政策背景下的适应策略 小 结 第四章 家庭与合作:游牧生计的延续之道 第一节 多元合作:以家庭为基础的合作策略 第二节 合作的组织化:合作社的复出与发展 小 结 第五章 生计与社会:定居之后的牧民生活 第一节 空间与生活:居住格局转换中的家庭生活 第二节 意识与贫困:牧业经营中的生活图景 第三节 以“旗”为视角:牧民的社会分化 小 结 第六章 自觉与回归:作为游牧基础的精神世界 第一节 生态观念与文化自觉:敖包祭祀 第二节 “大传统”与“小传统”合力维系下的那达慕展演 第三节 寻找失落的草原情结:传统文化与传统教育 小 结 第七章 结论与探讨 第一节 从游牧到定居:家庭生计的适应策略 第二节 游牧经济并未因定居而断裂 第三节 “动中有定”:精神世界与草原情结 附 录 附录一 东乌珠穆沁旗历年人口普查情况(1981~2012) 附录二 东乌珠穆沁旗草场分类系统 附录三 2013年东乌珠穆沁旗巴彦敖包祭祀活动记录 参考文献 后 记

作者简介:

张昆, 1983年出生于内蒙古,201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人类学高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经济文化与牧区社会发展等领域。主持完成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东乌珠穆沁旗定居牧民的家计策略与多元合作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经费项目“蒙古族定居牧民的社会分化问题研究——以东乌珠穆沁旗调查为例”,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研究项目“生态政策背景下的牧民生计与适应策略——基于东乌珠穆沁旗的调查研究”,内蒙古自治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民族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自觉与回归:关于东乌珠穆沁旗游牧文化展演的民族志研究”等项目,并先后在《民族研究》、《青海民族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试析敖包祭祀与草原生态的关系——以东乌珠穆沁旗巴彦敖包祭祀为例”等多篇学术论文。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下载点评

  • 科研(138+)
  • 一键(110+)
  • 双语(1201+)
  • 图文(435+)
  • 精排(412+)
  • EPUB(684+)
  • 稀缺(364+)
  • 无缺页(575+)
  • 必备(827+)
  • 缺页(714+)
  • 可复制(756+)
  • 兴趣(852+)
  • MOBI(893+)
  • 感谢(485+)
  • 说教味浓(929+)
  • 注释(914+)
  • 缺章(596+)
  • 干货(719+)

下载评论

  • 用户1740424851: ( 2025-02-25 03:20:51 )

    高清的学术资源,互动设计提升阅读体验,推荐下载。

  • 用户1737071071: ( 2025-01-17 07:44:31 )

    完整版本期刊资源,AZW3/TXT格式适配各种阅读设备,操作便捷。

  • 用户1737453113: ( 2025-01-21 17:51:53 )

    优质版本教材资源,MOBI/TXT格式适配各种阅读设备,值得收藏。

  • 用户1730989610: ( 2024-11-07 22:26:50 )

    精校的期刊资源,图文设计提升阅读体验,值得收藏。

  • 用户1718280343: ( 2024-06-13 20:05:43 )

    秒传下载MOBI/AZW3文件,无损学术推荐收藏,推荐下载。


相关书评

暂时还没有人为这本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