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新书屋 - 《元刊杂剧三十种》之通俗性研究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5-10 23:43:21

《元刊杂剧三十种》之通俗性研究

《元刊杂剧三十种》之通俗性研究精美图片

《元刊杂剧三十种》之通俗性研究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20314077
  • 作者:孙改霞
  •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10
  • 页数:348
  • 价格:75.0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平装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暂无语言
  • 适合人群:对中国古代戏曲、文学理论感兴趣的学者、文学爱好者,戏曲研究者,以及对元杂剧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感兴趣的读者。
  • TAG:古典文学 / 文学理论 / 中国古代文化 / 戏曲研究 / 元杂剧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更新时间:2025-05-10 23:43:21

内容简介:

《元刊杂剧三十种》是现存元杂剧中早、重要的元杂剧剧本集,其面貌也接近元杂剧的真实情况。《元刊杂剧三十种》在戏曲创作史、演出史、出版史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而《元刊杂剧三十种》与明刻元杂剧、明抄元杂剧相比,显然更通俗、更清新活泼,因此,“通俗性”是《元刊杂剧三十种》的一大特征,那么要想了解元刻杂剧通俗性的面貌,则需要对其通俗性的表现、原因及意义进行全方位研究。 《《元刊杂剧三十种》之通俗性研究》系统研究了《元刊杂剧三十种》在刊刻、语言、科白、曲子、视角等五方面通俗性的细微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比较《元刊杂剧三十种》与《元曲选》在通俗性上差异,最后深入探讨《元刊杂剧三十种》通俗性的原因以及研究通俗性的意义。通过研究,提出通俗性的核心是求新求异求变化,如此才能新鲜不腐,并从通俗性的角度,反思当下戏曲难以繁荣的原因之一是“高雅有余,俗性不足”,因此,戏曲改革要立足观众,应从戏曲的各个方面加入通俗化的因素,以期达到新的繁荣。

书籍目录:

绪论 一 通俗性概念的界定 二 研究综述 三 《元刊杂剧三十种》之通俗性研究 第一章 刊刻的通俗性 第一节 刊刻形式的不规范 一 无牌记 二 缺文 三 墨丁与圈符 四 残字与漫漶 五 脱文与衍文 六 重文符号的运用 第二节 文字书写的不规范 一 错讹之字 二 采用新造字 三 采用古代生僻字 四 笔画繁多之字的随意代写 五 大量使用简体字 第二章 语言的通俗性 第一节 方言俗词与方言俗音 一 吸收北方汉民族各地方言俗词 二 吸收少数民族词语 三 方言俗音的应用 第二节 通俗化的语气词 一 《元刊杂剧三十种》中的语气词及其来源 二 叹词(43个) 三 《元刊杂剧三十种》语气词的特点 四 《元刊杂剧三十种》出现大量语气词的原因 第三节 通俗化的摹状词 一 《元刊杂剧三十种》中的摹状词及其特点 二 《元刊杂剧三十种》摹状词对后世的影响 小结 第四节 通俗化的衬字、儿化音、詈词、谑词谑语及俗语 一 衬字 二 儿化音 三 詈词 四 谑词谑语 五 俗语 第三章 科白的通俗性 第一节 宾白的通俗性 一 宾白语言与句式的通俗化 二 宾白提示语的多样化 第二节 科介的通俗性 一 通俗化的动词 二 配角在科白中灵活而通俗化的表演 第四章 曲子的通俗性 第一节 曲辞的通俗性 第二节 曲牌的来源与曲牌名称的通俗性 一 曲牌的来源 二 曲牌名称的通俗性 第三节 曲牌的灵活应用 一 “一曲百唱”与“一曲多变” 二 一曲入数调 三 子母调 四 对唐宋雅乐——大曲的改变与俗化 第五章 视角的通俗性——民间视角 第一节 剧情的民间视角处理 一 枕边风视角 二 鬼神与梦境视角 三 戏谑视角 四 放诞不羁视角 五 个人英雄主义视角 六 多种视角综合运用 第二节 历史人物的民间解读 一 刘邦:无赖的形象 二 张飞:夸张的“猛”张飞与“莽”张飞 三 李白与霍光:被美化的完人 四 秦桧妻:被丑化的形象 第六章 《元刊杂剧三十种》与《元曲选》的通俗性比较 第一节 语言通俗性的比较 一 臧本将通俗化的词语改成浓厚的书面语 二 臧本删改通俗化的俗语 第二节 视角通俗性的比较 一 不同视角下对戏谑内容的处理 二 不同视角下对反君主思想的处理 三 不同视角下对君王缺点的处理 四 不同视角下对说教的处理 五 臧本对封建伦理的宣扬 第三节 曲子通俗性的比较 一 元本句首多用叹词 二 元本曲辞场面感强烈 三 元本特殊的唱腔 第七章 通俗性的原因及意义 第一节 通俗性的原因 一 文学规律发展的必然 二 “杂剧”的本质决定了《元刊杂剧三十种》的通俗性 三 元代商业的需要 第二节 通俗性的意义 一 对研究《元刊杂剧三十种》的意义 二 对提高俗文学地位与审美趣味的意义 三 对新时代下戏曲市场繁荣的借鉴意义 结语 附表 附表一 附表二 附表三 附表四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孙改霞,女,山西河津人,1978年4月生,艺术学博士。现为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古代汉语、训诂学、戏剧戏曲学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山西省2016年度山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尔雅》中的古语词在晋南方言中的遗存”项目,并在《戏剧》《中华戏曲》《文化遗产》《南大戏剧论丛》《语言文字报》等核心刊物上发表多篇相关论文。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下载点评

  • 带书签(100+)
  • 过期(761+)
  • 收藏(625+)
  • 必下(792+)
  • 宝藏(953+)
  • 雪中送炭(291+)
  • 科研(193+)
  • 无缺页(666+)
  • 云同步(827+)
  • 傻瓜式服务(629+)
  • 自学(693+)
  • 精校(155+)
  • 带目录(738+)
  • 重排(835+)
  • 朗读(840+)
  • 缺章(898+)
  • 购买多(269+)
  • 权威(951+)
  • 双语(775+)
  • MOBI(226+)

下载评论

  • 用户1725463201: ( 2024-09-04 23:20:01 )

    图文版电子书下载稳定,支持EPUB/AZW3格式导出,推荐下载。

  • 用户1743700917: ( 2025-04-04 01:21:57 )

    秒传下载MOBI/AZW3文件,完整学术推荐收藏,操作便捷。

  • 用户1715967473: ( 2024-05-18 01:37:53 )

    流畅下载PDF/TXT文件,精校小说推荐收藏,体验良好。

  • 用户1741107480: ( 2025-03-05 00:58:00 )

    无损的学术资源,双语设计提升阅读体验,资源优质。

  • 用户1724432186: ( 2024-08-24 00:56:26 )

    互动功能搭配PDF/EPUB格式,完整数字阅读体验,推荐下载。


相关书评

暂时还没有人为这本书评论!


以下书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