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焯
人物简介:
(1661—1722)清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初字润千,字屺瞻,号茶仙,又自号憩闲老人,别署无勇、义门、香案小吏。先世曾以“义门”旌,学者称义门先生。为诸生即负盛名。康熙中以拔贡生值南书房,赐举人。康熙癸未(1703年)复赐进士,官编修。藏书数万卷。其校定《两汉书》、《三国志》最有名。乾隆五年(1740)方苞奏取其书付国子监,为新刊本所取正。著有《道古斋识小录》、《义门读书记》五十八卷。
义门读书记书籍相关信息
内容简介:
何焯(1660年—1722年),初字润千,后字屺瞻,晚号茶仙,江苏长洲人,是清代前期著名的学者、书法家和藏书家。他的著作很多,其中《义门读书记》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也是他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
《义门读书记》体现的主要是何焯历史文献学思想,诸如在注释学、校勘学和考证学方面的思想。注释,何焯主要运用校注的形式,即把错误订正以后再进行注释,这是把注释和校勘合为一体。何焯注释的范围很广,包括字音词义、篇章结构、时间地点、人物事迹、事物名称、典故、引文出处等等。校勘,主要从校勘实践和校勘原则两方面进行分析:校勘实践分为校脱文、衍文、倒文和讹误;校勘原则又分为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何焯不仅对原文进行校勘,同时还对笺、注、传中的错误进行校勘。何焯在校勘的过程中还非常重视校勘原则,重视证据,从不篡改原文,对自己不确定的因素便以存疑的形式保留下来,留待后人商榷。考证,何焯考证的范围非常广,小到一般的事物名称,大到历史史实、时代背景、经济政治制度、作者的思想、创作意图以及人物的褒贬等,包罗万象,正是由于何焯非常重视考证,才使他自己的校勘成果更具有说服力,同时也为后来的校勘学和考据学树立了榜样。
《义门读书记》是清代学术笔记的典范之作,成为在何焯之后许多学者纷纷效仿的典范。何焯在清朝初期极力推行程朱理学的背景之下,却着重于校勘、考据的研究,可谓之开有清一代校勘、考据风气之先,为盛极一时的乾嘉考据学开了先河。 总之,何焯在历史文献学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把注释、校勘和考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但他在校勘、考据方面也有一定的局限和不足之处。
全格式电子版 - 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