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新书屋 - 心理测验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5-11 16:47:17

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精美图片

心理测验书籍详细信息


内容简介:

本书是非常有特色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心理学教材,令人耳目一新。与其他教材相比,熔理论和实践于一炉,铸科学性与实用性为一体是本书的主要特色。 从内容来看,全书概括了心理测量与测验领域的重要进展和发展动态,既有经典测量理论又有当代测量理论;既有历史悠久的传统测验,又有刚流行的测验和老测验的最新版本。概念阐释准确,理论论述严谨,贴近社会现实和生活实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从形式上看,本书结构清晰新颖,资料丰富翔实,书中穿插许多典型案例和讨论专栏,既令人趣味盎然又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一些深奥抽象的理论问题。全书在保持内在统一性的同时,各章节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教师可根据教学目的灵活安排。

书籍目录:

导读 全书各部分简介 序言 术语表 第一部分  原   理 第1章 导论 1 1.1  基本概念 4 1.1.1  什么是测验 5 1.1.2  测验的类型 6 1.2  本书概要 8 1.2.1  心理测验的原理 8 1.2.2  心理测验的应用 8 1.2.3  心理测验的问题 9 1.3  历史回顾 9 1.3.1  早期发展 9 1.3.2  达尔文和个体差异 10 1.3.3  实验心理学和心理物理测量 10 1.3.4  智力的演变和标准化成就测验 11 1.3.5  人格测验:1920~1940 14 1.3.6  人格测验新方法的出现 16 1.3.7  测验地位快速变化时期 16 1.3.8  当前的环境 18 1.4  小结 19 第2章 测验常模和基本统计 20 2.1  我们为什么需要统计 20 2.2  测验量表 21 2.2.1  量表的特征 22 2.2.2  量表的类型 23 2.2.3  可进行的运算 24 2.3  频数分布 24 2.4  百分等级 27 2.5  百分位数 30 2.6  描述分数分布 31 2.6.1  平均数 31 2.6.2  标准差 32 2.6.3  Z分数 33 2.6.4  标准正态分布 34 2.6.5  麦柯尔T分数 40 2.6.6  四分位数和十分位数 41 2.7  常模 42 2.7.1  年龄常模 44 2.7.2  轨迹 45 2.7.3  标准参照测验 46 2.8  小结 49 第3章 相关与回归 52 3.1  散点图 53 3.2  相关 54 3.3  回归 55 3.3.1  回归直线 55 3.3.2  最优拟合直线 56 3.3.3  相关系数的统计显著性检验 62 3.3.4  如何解释回归图形 63 3.4  其他相关系数 65 3.5  相关分析中的术语和争议 67 3.5.1  残差 67 3.5.2  估计的标准误 68 3.5.3  决定系数 68 3.5.4  不相关系数 68 3.5.5  收缩率 68 3.5.6  交叉验证 69 3.5.7  相关-因果问题 69 3.5.8  第三变量解释 70 3.5.9  范围受限 70 3.6  多元分析 71 3.6.1  一般方法 71 3.6.2  多元回归应用举例 72 3.6.3  判别分析 73 3.6.4  因素分析 73 3.7  小结 76 附录3A  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的计算 77 3A.1  回归方程的计算 78 3A.2  相关系数的计算 79 第4章 信度 81 4.1  信度的历史和理论 82 4.1.1  误差的概念 82 4.1.2  斯皮尔曼的早期研究 82 4.1.3  测验分数理论的基础 83 4.2  领域抽样模型 84 4.3  项目反应理论 85 4.4  信度模型 86 4.4.1  误差来源 87 4.4.2  时间取样:重测法 87 4.4.3  项目取样:复本法 89 4.4.4  分半法 89 4.4.5  KR20公式 91 4.4.6  a系数 92 4.4.7  差异分数的信度 93 4.5  行为观察研究中的信度 94 4.6  与信度评估方法相关的误差来源 97 4.7  信度信息的使用 100 4.7.1  测量标准误和弹性码尺 100 4.7.2  什么样的信度是可信的 101 4.7.3  面对信度低怎么办 102 4.8  小结 104 附录4A 测验的两部分方差不同时利用a 系统来估计分半信度 105 附录4B  利用KR20计算信度 105 第5章 效度 107 5.1  效度的定义 108 5.2  效度的各方面 109 5.2.1  表面效度 109 5.2.2  与内容有关的效度证据 109 5.2.3  与标准有关的效度证据 111 5.2.4  与构想有关的效度证据 120 5.2.5  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126 5.3  小结 126 第6章 测验项目的编写和评价 128 6.1  项目编写 128 6.1.1  项目形式 129 6.1.2  其他可能性 136 6.2  项目分析 139 6.2.1  项目难度 139 6.2.2  区分度 140 6.2.3  项目特征图 142 6.2.4  不同测量的链接 147 6.2.5  标准参照测验的项目 148 6.2.6  项目分析的局限性 149 6.3  小结 149 第7章 测验的实施 151 7.1  主试和被试 151 7.1.1  主试和被试的关系 151 7.1.2  主试的种族 152 7.1.3  被试的语言 154 7.1.4  施测者的培训 154 7.1.5  期望效应 154 7.1.6  对反应强化的影响 156 7.1.7  计算机辅助测验的实施 158 7.1.8  施测模式 159 7.1.9  被试变量 160 7.2  行为评估的方法学 161 7.2.1  反应性 161 7.2.2  偏离 162 7.2.3  期望 162 7.2.4  欺骗 162 7.2.5  评定误差的统计控制 163 7.3  小结 164 第二部分  应   用 第8章 访谈技术 165 8.1  作为测验的访谈 168 8.2  访谈的交互性质 168 8.3  有效访谈的原则 169 8.3.1  合适的态度 169 8.3.2  应当避免的反应 170 8.3.3  有效的反应 171 8.3.4  保持互动顺利的反应 172 8.3.5  对理解的测量 175 8.4  访谈的类型 176 8.4.1  评价性访谈 177 8.4.2  结构化临床访谈 177 8.4.3  个案历史访谈 181 8.4.4  心理状态检查 182 8.4.5  提高访谈技能 183 8.5  访谈的误差来源 183 8.5.1  访谈的效度 183 8.5.2  访谈的信度 185 8.6  小结 186 第9章 智力理论和比奈量表 188 9.1  智力的界定问题 188 9.2  比奈的测验建构原理 190 9.2.1  原理1:年龄分化 190 9.2.2  原理2:一般心理能力 191 9.3  斯皮尔曼的一般心理能力模型 191 9.3.1  一般心理智力(g)的含义 192 9.3.2  智力的gf-gc理论 192 9.4  早期的比奈量表 193 9.4.1  1905年比奈-西蒙量表 193 9.4.2  1908年量表 194 9.5  推孟的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 195 9.5.1  1916年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 195 9.5.2  智力商数(IQ) 196 9.5.3  1937年量表 196 9.5.4  1960年修订版斯坦福-比奈量表和 离差智商(SB-LM) 198 9.6  现代比奈智力量表 199 9.6.1  第4和第5版比奈智力量表的模型 199 9.6.2  1986年修订版的特征 199 9.6.3  2003年第5版的特征 202 9.6.4  2003年第5版的心理测量学特性 203 9.6.5  中位数效度 204 9.7  小结 204 第10章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WAIS-III,WISC-IV和WPPSI-III 205 10.1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206 点量表和操作量表的概念 206 10.2  从韦克斯勒-贝尔韦智力量表到 WAIS-III 208 10.3  量表、分测验和WAIS-III的指数 208 10.3.1  语言分测验 209 10.3.2  原始分数、量表分数和言语智商 212 10.3.3  操作分测验 213 10.3.4  操作智商 214 10.3.5  全量表IQ 214 10.3.6  指数分数 214 10.4  韦克斯勒智力测验的解释特征 215 10.4.1  言语智商和操作智商比较 215 10.4.2  模式分析 216 10.4.3  假设性案例研究 216 10.5  韦克斯勒成人量表的心理测量学 特性 217 10.5.1  标准化 217 10.5.2  信度 217 10.5.3  效度 218 10.6  对韦克斯勒成人量表的评价 218 10.7  WAIS-III的向下拓展:WISC-IV 和WPPSI-III 219 10.7.1  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WISC-IV 219 10.7.2  韦克斯勒幼儿与学龄初智力量表 WPPSI-III 222 10.8  小结 223 第11章 教育和特殊教育中的其他个体 能力测验 225 11.1  其他个体能力测验与比奈量表和 韦克斯勒量表的比较 226 11.2  其他量表之间的相互比较 227 11.3  特殊的个体能力测验 228 11.3.1  婴儿量表 229 11.3.2  适合年幼儿童的主要量表 234 11.3.3  用于残疾人和特殊人群的一般 个体能力测验 239 11.4  学习障碍测验 242 11.4.1  视觉图形测验 246 11.4.2  创造力: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 247 11.4.3  个体成就测验:广泛成就测验 第三版(WRAT-3) 248 11.5  小结 249 第12章 教育、公共服务及军队中所 使用的标准化测验 250 12.1  团体和个体能力测验的比较 251 12.1.1  个体测验的优点 252 12.1.2  团体测验的优点 252 12.2  团体测验概述 253 12.2.1  团体测验的特征 253 12.2.2  团体测验的选择 253 12.2.3  团体测验的使用 254 12.3  学校中的团体测验:从幼儿园到 12年级 254 12.3.1  成就测验与能力倾向测验的比较 254 12.3.2  团体成就测验 255 12.3.3  心智能力(智力)的团体测验 257 12.4  大学入学测验 259 12.4.1  SAT推理测验 259 12.4.2  中学和大学联合能力测验 261 12.4.3  美国大学测验 261 12.5  研究生和专业学院入学测验 261 12.5.1  研究生入学考试能力倾向测验 262 12.5.2  米勒类比测验 266 12.5.3  法学院入学测验 267 12.6  非语言团体能力测验 268 12.6.1  瑞文渐进矩阵 268 12.6.2  古德依诺-哈里斯画人测验 271 12.6.3  文化公平智力测验 272 12.6.4  美国公民服务系统中的标准化 测验 272 12.6.5  美国军队标准化测验:军人职业 能力倾向成套测验 273 12.7  小结 274 第13章 临床和咨询中的应用 275 13.1  结构化人格测验的编制方法 277 13.1.1  推理法 277 13.1.2  实证法 278 13.1.3  有待讨论的测验的选择标准 279 13.2  逻辑内容法 279 13.2.1  伍德沃斯个人资料表 279 13.2.2  早期的多维逻辑内容量表 280 13.2.3  穆尼问题检核表 280 13.2.4  对逻辑内容法的批评 280 13.3  效标团体法 281 13.3.1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 281 13.3.2  加利福尼亚心理测验-第3版 290 13.4  因素分析法 291 13.4.1  吉尔福特的早期探索 292 13.4.2  卡特尔的贡献 292 13.4.3  因素分析方法的问题 294 13.5  理论推导法 295 13.5.1  爱德华个性偏好测验(EPPS) 295 13.5.2  人格研究量表(PRF)和杰克森 人格调查表(JPI) 297 13.5.3  自我概念 297 13.6  综合法 299 13.6.1  积极人格测量和大五人格调查表- 修订版 299 13.6.2  大五人格调查表(NEO-PI-R) 300 13.7  积极人格特征的常用测量方法 302 13.7.1  罗森伯格自尊量表 303 13.7.2  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 303 13.7.3  自我复原力量表 303 13.7.4  气质复原力量表(DRS) 303 13.7.5  希望量表 303 13.7.6  生活导向量表-修订版(LOT-R) 304 13.7.7  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 304 13.7.8  积极和消极情感清单(PANAS) 305 13.7.9  压力情境应对干预(CISS) 305 13.7.10  核心自我评价 305 13.8  积极人格特征研究的未来 306 13.9  小结 307 第14章 投射性人格测验 309 14.1  投射假说 310 14.2  罗夏墨迹测验 311 14.2.1  历史上的先行者 312 14.2.2  刺激物、施测和解释 312 14.2.3  心理测量学特性 318 14.3  其他墨迹测验: 霍兹曼测验 324 14.4  主题统觉测验 325 14.4.1  刺激物、施测和解释 326 14.4.2  心理测量学特性 328 14.5  其他统觉法 329 14.6  非图形投射法 330 14.6.1  词语联想测验 330 14.6.2  句子完成任务 331 14.6.3  画图测验 331 14.7  小结 332 第15章 计算机和基础心理科学测验 334 15.1  认知行为评价法 335 15.1.1  认知行为评价的原理 335 15.1.2  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程序 337 15.1.3  自陈技术 339 15.1.4  坎弗和萨思洛的功能法 342 15.1.5  功能障碍态度问卷 343 15.1.6  非理性信念测验 344 15.1.7  认知功能分析 344 15.2  心理生理法 346 15.2.1  与治疗有关的生理变量 346 15.2.2  对心理生理法的评价 346 15.3  计算机和心理测验 347 15.3.1  计算机辅助访谈 348 15.3.2  计算机施测的测验 349 15.3.3  计算机诊断、计分及结果报告 349 15.3.4  互联网在心理测验中的应用 351 15.3.5  计算机化的认知-行为评价 352 15.3.6  只能用计算机进行的测验 353 15.3.7  计算机自适应测验 354 15.3.8  心理生理和信号检测法 355 15.4  小结 357 第16章 咨询心理学中的测验 359 16.1  兴趣的测量 360 16.1.1  斯特朗职业兴趣表 360 16.1.2  斯特朗-坎贝尔兴趣调查表 361 16.1.3  坎贝尔兴趣和技能调查表 363 16.1.4  斯特朗兴趣量表的再热 364 16.1.5  库德职业兴趣调查表 367 16.1.6  职业评估调查表 369 16.1.7  自我定向探测 369 16.1.8  消除兴趣测量中的性别偏向 370 16.1.9  态度和兴趣 371 16.2  工作安置中的个性特征测量 371 16.2.1  特质因子取向:奥斯普的 职业维度 371 16.2.2  人格特质是稳定的吗 372 16.3  小结 373 第17章 健康心理学和保健测验 374 17.1  神经心理学评定 374 17.1.1  临床神经心理学 374 17.1.2  发展神经心理学 379 17.1.3  成人神经心理学 383 17.1.4  加州言语学习测验 387 17.1.5  自主神经心理测验 389 17.1.6  焦虑和应激评估 390 17.1.7  应激和焦虑 390 17.1.8  状态-特质焦虑调查表 391 17.1.9  测验焦虑的测量 392 17.1.10  应对的测量 395 17.1.11  生态学瞬时评定 396 17.2  生活质量评定 397 17.2.1  什么是同健康有关的生活质量 397 17.2.2  生活质量测量的常用方法 398 17.3  小结 400 第18章 工业和商业场所的测验 402 18.1  人事心理学—雇员选拔 403 招聘面试 403 18.2  基准率和命中率 404 18.2.1  泰勒-罗素表 408 18.2.2  效用理论与决策分析 412 18.2.3  增益效度 413 18.3  雇员视角的人事心理学:人职匹配 415 18.3.1  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 415 18.3.2  工业用的测验:温德利人事测验 416 18.4  对工作场合特性的测量 416 18.4.1  社会-生态学方法 416 18.4.2  环境的分类 418 18.5  职务分析 420 18.6  人与情境的交互作用的测量 422 18.7  小结 425 第三部分  问   题 第19章 测验偏向 426 19.1  测验偏向为何会有争议 426 19.2  测验公平与法律 430 19.3  测验的传统防卫 431 19.3.1  与内容有关的效度证据 432 19.3.2  与校标有关的偏向来源 434 19.4  测验少数族群成员的其他方法 437 19.4.1  无知还是愚钝 437 19.4.2  Chitling测验 439 19.4.3  文化同质黑人智力测验 440 19.4.4  多元文化多重评估系统 441 19.5  解决建议 444 19.5.1  道德关注与测验偏向的界定 444 19.5.2  不同的思考:发现对数据的 新解释 447 19.5.3  发展不同的效标 449 19.6  改变社会环境 451 19.7  小结 453 第20章 测验与法律 456 20.1  控制测验使用的法律 458 20.1.1  联邦的权利 458 20.1.2  特别法 464 20.1.3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466 20.2  影响心理测验的主要诉讼案件 467 20.2.1  早期的取消种族隔离案件 467 20.2.2  高等教育中的平权法案 480 20.2.3  人事案例 483 20.2.4  与美国残疾人法案有关的案例 487 20.2.5  对条例的批判性思考 488 20.3  小结 489 第21章 心理测验的伦理及未来 490 21.1  测验领域的争议 490 21.1.1  专业争议 491 21.1.2  道德争议 494 21.1.3  社会争议 498 21.2  当前趋势 500 21.2.1  新测验的涌现 500 21.2.2  提高标准改进技术使之更加 客观 501 21.2.3  更强烈的公众意识及其影响 501 21.2.4  测验的计算机化 502 21.2.5  互联网上的测验 503 21.3  未来趋势 503 21.3.1  测验领域的未来前景是大有 希望的 503 21.3.2  新的、改进测验的涌现将继续 下去 504 21.3.3  分歧、争论和变化将持续下去 505 21.3.4  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的整合将 导致测验领域内的几种革新 505 21.4  小结 505 附录1  标准正态分布的面积 507 附录2  a=0.05和a=0.001时积差相关 系数R的临界值(双侧检验) 509 附录3  t临界值表 510 附录4  教育中公平测验应用准则 512 参考文献 517 Contents Part I: Principle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 Basic Concepts 4 Overview of the Book 8 Historical Perspective 9 Summary 19 Chapter 2: Norms and Basic Statistics for Testing 20 Why We Need Statistics 20 Scales of Measurement 21 Frequency Distributions 24 Percentile Ranks 27 Percentiles 30 Describing Distributions 31 Norms 42 Summary 49 Chapter 3: 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 52 The Scatter Diagram 53 Correlation 54 Regression 55 Other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65 Terms and Issues in the Use of Correlation 67 Multivariate Analysis (Optional) 71 Summary 76 Appendix 3.1: Calculation of a Regression Equation and a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77 Chapter 4: Reliability 81 History and Theory of Reliability 82 The Domain Sampling Model 84 Item Response Theory 85 Models of Reliability 86 Reliability in Behavioral Observation Studies 94 Connecting Sources of Error with Reliability Assessment Method 97 Using Reliability Information 100 Summary 104 Appendix 4.1: Using Coefficient Alpha to Estimate Split-Half Reliability When the Variances for the Two Halves of the Test Are Unequal 105 Appendix 4.2: The Calculation of Reliability Using KR20 105 Chapter 5: Validity 107 Defining Validity 108 Aspects of Validity 109 Summary 126 Chapter 6: Writing and Evaluating Test Items 128 Item Writing 128 Item Analysis 139 Summary 149 Chapter 7: Test Administration 151 The Examiner and the Subject 151 Behavioral Assessment Methodology 161 Summary 164 Part II: Applications Chapter 8: Interviewing Techniques 165 The Interview as a Test 168 Reciprocal Nature of Interviewing 168 Principles of Effective Interviewing 169 Types of Interviews 176 Sources of Error in the Interview 183 Summary 186 Chapter 9: Theories of Intelligence and the Binet Scales 188 The Problem of Defining Intelligence 188 Binet誷 Principles of Test Construction 190 Spearman誷 Model of General Mental Ability 191 The Early Binet Scales 193 Terman誷 Stanford-Binet Intelligence Scale 195 The Modern Binet Scale 199 Summary 204 Chapter 10: The 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s: WAIS-III, WISC-IV, and WPPSI-III 205 The 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s 206 From the Wechsler-Bellevue Intelligence Scale to the WAIS-III 208 Scales, Subtests, and Indexes of the WAIS-III 208 Interpretive Features of the Wechsler Tests 215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Wechsler Adult Scale 217 Evaluation of the Wechsler Adult Scales 218 Downward Extensions of the WAIS-III: The WISC-IV and the WPPSI-III 219 Summary 223 Chapter 11: Other Individual Tests of Ability in Education and Special Education 225 Alternative Individual Ability Tests Compared with the Binet and Wechsler Scales 226 Alternatives Compared with One Another 227 Specific Individual Ability Tests 228 Testing Learning Disabilities 242 Summary 249 Chapter 12: Standardized Tests in Education, Civil Service, and the Military 250 Comparison of Group and Individual Ability Tests 251 Overview of Group Tests 253 Group Tests in the Schools: Kindergarten Through 12th Grade 254 College Entrance Tests 259 Graduate and Professional School Entrance Tests 261 Nonverbal Group Ability Tests 268 Summary 274 Chapter 13: Applications in Clinical and Counseling Settings 275 Strategies of Structured Personality-Test Construction 277 The Logical-Content Strategy 279 The Criterion-Group Strategy 281 The Factor Analytic Strategy 291 The Theoretical Strategy 295 Combination Strategies 299 Frequently Used Measures of Positive Personality Traits 302 Future of Positive Personality Research 306 Summary 307 Chapter 14: Projective Personality Tests 309 The Projective Hypothesis 310 The Rorschach Inkblot Test 311 An Alternative Inkblot Test: The Holtzman 324 The 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 325 Alternative Apperception Procedures 329 Nonpictorial Projective Procedures 330 Summary 332 Chapter 15: Computers and Basic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esting 334 Cognitive-Behavioral Assessment Procedures 335 Psychophysiological Procedures 346 Computers and Psychological Testing 347 Summary 357 Chapter 16: Testing in Counseling Psychology 359 Measuring Interests 360 Measuring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for Job Placement 371 Summary 373 Chapter 17: Testing in Health Psychology and Health Care 374 Neuro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374 Quality-of-Life Assessment 397 Summary 400 Chapter 18: Testing in Industrial and Business Settings 402 Personnel Psychology—The Selection of Employees 403 Base Rates and Hit Rates 404 Personnel Psychology from the Employee誷 Perspective: Fitting People to Jobs 415 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ork Setting 416 Job Analysis 420 Measuring the Person-Situation Interaction 422 Summary 425 Part III: Issues Chapter 19: Test Bias 426 Why Is Test Bias Controversial?  426 Test Fairness and the Law 430 The Traditional Defense of Testing 431 Other Approaches to Testing Minority Group Members 437 Suggestions for Solutions 444 Changing the Social Environment 451 Summary 453 Chapter 20: Testing and the Law 456 Laws Governing the Use of Tests 458 Major Lawsuits That Have Affected Psychological Testing 467 Summary 489 Chapter 21: Ethics and the Future of Psychological Testing 490 Issues Shaping the Field of Testing 490 Current Trends 500 Future Trends 503 Summary 505 Appendix 1: Areas of a Standard Normal Distribution 507 Appendix 2: Critical Values of r for a = .05 and a = .01 (Two-Tailed Test) 509 Appendix 3: Critical Values of t 510 Appendix 4: Code of Fair Testing Practices in Education 512 References 517

作者简介: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下载点评

  • 如获至宝(959+)
  • MOBI(635+)
  • 惊喜(214+)
  • 缺乏深度(802+)
  • 带书签(321+)
  • 广告(851+)
  • 物超所值(927+)
  • 高速(158+)
  • 首选(687+)
  • 影印(154+)
  • 模糊(1017+)
  • 带目录(792+)
  • 还行吧(961+)
  • 实验性风格(141+)
  • 古典优雅(462+)
  • 可搜索(367+)
  • 学生(734+)
  • 可复制(879+)

下载评论

  • 用户1736709012: ( 2025-01-13 03:10:12 )

    精校版本小说资源,MOBI/AZW3格式适配各种阅读设备,推荐下载。

  • 用户1718888689: ( 2024-06-20 21:04:49 )

    优质版本学术资源,PDF/TXT格式适配各种阅读设备,操作便捷。

  • 用户1731497430: ( 2024-11-13 19:30:30 )

    优质版本小说资源,EPUB/MOBI格式适配各种阅读设备,体验良好。

  • 用户1729308365: ( 2024-10-19 11:26:05 )

    支持横竖屏切换,阅读更自由。

  • 用户1730097933: ( 2024-10-28 14:45:33 )

    极速下载PDF/TXT文件,无损小说推荐收藏,资源优质。


相关书评

暂时还没有人为这本书评论!


以下书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