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新书屋 - 旁观者随笔 - 作者:[苏]涅克拉索夫

[苏]涅克拉索夫

人物简介:

维克托·普拉托诺维奇·涅克拉索夫(Виктор Платонович Некрасов,Viktor Platonovich Nekrasov,1911.6.17~1987.9.3),苏联作家、记者、编剧和文学评论家。保卫斯大林格勒勋章、“勇气”勋章(1943)、红星勋章(1944)和斯大林奖金二等奖获得者(1947),法国笔会会员(1975),巴伐利亚美术学院院士(1983)。 生于俄罗斯帝国基辅。母亲来自贵族莫托维洛夫家庭,父亲是银行职员。直到1915年全家住在瑞士和法国,所以维克多会说法语,后来学会了俄语。一战期间全家回到故乡基辅。1929年维克多毕业于铁路建设职业学校,1930到1936年在基辅建筑学院学习,后在基辅俄罗斯戏剧剧院的戏剧工作室学习,于1937年毕业。1936至1938年在基辅的建筑工作室工作。1938到1941年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基洛夫(维亚特卡)和顿河畔罗斯托夫的剧院担任演员、导演和戏剧设计师。苏德战争期间参加了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包括其中最壮烈的马马耶夫岗的战斗)。此后在战斗中负伤,1944年4月参与解放敖德萨,随后在波兰作战。1944年7月在卢布林因伤致残,1945年初以上尉军衔复员。1945至1947年任基辅报纸《苏联艺术》(Радянське мистецтво)部门负责人。1947年当选为乌克兰苏联作家协会副主席,随后他因拒绝参加“反对世界主义”运动被免职。1948到1950年任《文学报》(Литературная газета)特约记者。于1957年4月访问法国和意大利,1960年11月访问美国和比利时,1962年4月访问了意大利。1964年10月赫鲁晓夫下台后,涅克拉索夫与其他苏联知识分子一起抗议新政府对斯大林主义的恢复,1966年签署由25名文化和科学人士致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勃列日涅夫的《25人公开信》,反对为斯大林平反。1959年他是首个公开呼吁在娘子谷建造纪念碑的苏联作家,1966年9月他在一次自发集会上发表了讲话纪念纳粹入侵者制造的娘子谷惨案25周年,抨击当局对乌克兰人、犹太人等推行大俄罗斯主义。随后他被指控组织“大规模犹太复国主义集会”。丹尼尔·格拉宁(Daniil Granin)曾回忆赫鲁晓夫对此发表意见:“俄罗斯人也死在娘子谷。谁更多?如果我们这样做,我们将制造不和谐”[42]。他在各种场合反对当局对意识形态领域加强控制、反对出兵捷克、拒绝讨伐索尔仁尼琴和萨哈罗夫,并与俄罗斯和乌克兰持不同政见者的接触,因此1968年受到党的谴责。1972年1月涅克拉索夫在基辅的公寓首次被搜查,外国版本的《日瓦戈医生》《第一圈》《新阶级》等书被带走。1973年作为持不同政见者被开除党籍。1974年克格勃对他家进行搜查,没收了所有在国外出版的手稿和“意识形态有害”的文学作品。同年被苏联作家协会开除,后被同意陪同妻子出国医治眼疾,经瑞士流寓法国。在法国他成为移民刊物《俄罗斯思想报》(Русская мысль)编辑和《大陆》(Континент)的记者,并在1975至1982年任《大陆》副主编。1979年5月他被剥夺苏联公民身份,1983年加入法国国籍。1987年因为肺癌在巴黎去世,葬于巴黎南郊的圣热纳维耶夫德布瓦俄罗斯公墓。涅克拉索夫是苏联最勇敢的作家之一。他从一个勋章获得者和斯大林奖获得者变成了一个被压抑的移民,但在俄罗斯和世界文学中留下了重要的印记。他由衷地热爱卫国战争期间在战场上英勇奋斗的国家,事后却不得不怀着沉重的心情离开了它。 1946年初他完成了中篇小说《大地尽头》(На краю земли),后更名为《在斯大林格勒战壕中》(В окопах Сталинграда,1946)发表于《旗》(Знамя),小说通过士兵的日常生活记录了一个营的生活,毫无隐瞒地客观呈现了战争的种种真相,是关于斯大林格勒战役最早的书写之一。斯大林出人意外地命令授予该作1947年斯大林文学奖金,作家因此名声鹊起。此后小说被改编为电影《士兵们》(Солдаты,1956)。1953斯大林去世后他在第一波去斯大林化浪潮中创作了中篇小说《在故城》(В родном городе,1954)和《基拉·格奥尔基耶夫娜》(Кира Георгиевна,1961),发表在《新世界》(Новый мир)上。《在故城》标志着苏联文学中与斯大林时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背离,小说讲述了一名受伤后返回基辅的前线士兵的命运,后被改编为电影《万家灯火》(Город зажигает огни,1958)。《基拉·格奥尔基耶夫娜》描写了肃反扩大化造成的冤狱,主题具有明显的反斯大林主义倾向。游记《初识:来自外国的印象》(Первое знакомство. Из зарубежных впечатлений,1960)、《大洋两岸》(По обе стороны океана,1962)、《在法国的一个月》(Месяц во Франции,1965)记录了其出访西方的经历,对此赫鲁晓夫予以批评并要求开除其党籍,随后媒体对其展开了批判,指责作家背叛理想,认为这些游记“看起来像资本主义旅游公司的广告海报”,“试图使我们与资本家和解”。涅克拉索夫在苏联的最后一本书《生活与书信》(В жизни и в письмах,1971)出版后,他的新书出版被禁止,并且根据1976年8月13日文学和出版总局第31号的命令,所有旧的出版品都从图书馆撤出销毁。流亡期间出版的《旁观者随笔》(Записки зеваки,1976)对几十年来在苏联的遭遇、建筑艺术在苏联的发展状况、一些著名建筑师的命运作了较详尽的描述。该书是作者在苏联写就的,两次未及出版即遭查禁。1976年经修改补充后于西德出版。另有著有《看看什么》(Взгляд и нечто,1977)、《前线的人》(1978)、《墙的两边》(По обе стороны Стены,1978)、《斯大林格勒》(Сталинград,1981)、《一个小小的悲伤的故事》(Маленькая печальная повесть,1986)‘《基拉·格奥尔基耶夫娜》(Кира Георгиевна) 和《一个极其奇怪的故事》(В высшей степени странная история)两部小说被改编为电影《省略号》(Многоточие,2006)。

旁观者随笔书籍相关信息

  • ISBN:暂无ISBN
  • 作者:卢康华 / [苏]涅克拉索夫 / 谷启珍
  •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 出版时间:1981
  • 页数:200
  • 价格:0.55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平装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暂无语言
  • 原作名:Записки зеваки
  • 适合人群: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喜欢阅读个人感悟和观察的人,追求人生哲学的读者,以及对社会现象有深刻思考的年轻人和知识分子
  • TAG:随笔 / 人生感悟 / 心理分析 / 社会观察 / 读者共鸣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更新时间:2025-05-12 07:42:22

内容简介:

《旁观者随笔》(Записки зеваки,1976)对几十年来在苏联的遭遇、建筑艺术在苏联的发展状况、一些著名建筑师的命运作了较详尽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