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的伦理生活 word 网盘 高速 下载地址大全 免费

word电子书下载地址
其他格式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
- [kindle] 中国社会的伦理生活
内容简介:
长期以来,在中国哲学史和伦理史研究中,儒家伦理的社会实现一直被认为是不证自明的,在人们的认识中似乎理论思想即等于社会实践。本书作者历经多年,对儒家伦理究竟如何可能的问题做了专门和深入的研究,这包括儒家伦理作为一种思想究竟是如何向社会传播的;最初作为精英的理论究竟如何能够转变为大众的实践;伦理思想在社会层面的落实究竟需要哪些基本条件;儒家伦理思想从发生、成熟到最终在社会层面的落实究竟经历了哪些阶段或什么样的过程等等。本书正是主要针对上述问题所做的思考。本书对中国社会伦理生活作了鸟瞰式描述,依次考察了先秦、汉唐、宋以后中国社会伦理的基本状况,着重指出宋以前中国社会的伦理是比较薄弱的,这可以在社会史和教育史研究中得到证明。本书也对中华民族与犹太民族伦理的一般状况做了比较考察,指出了普遍伦理得以可能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再有孔子孟子与荀子有关伦理问题的认识、先秦与宋明有关伦理问题的认识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荀子与黑格尔的伦理思想则多有共同之处,这些在本书中都得到较深入论证。另本书还附带考察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宗教伦理状况和当代中国社会的基层伦理状况。本书虽是一部论文集,但全部论文共形成八个既独立又相互关联的部分,各部分的逻辑关系严密而清晰。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篇 问题的提出与基本概念
儒家伦理何以可能
一、伦理界说
二、作为参照:犹太伦理何以可能
三、早期儒家伦理的精英定位
四、非强制特征
五、非大众倾向
六、早期儒家伦理得以展开或实现的基石或平台问题
关于儒家伦理讨论中的几个概念问题
一、伦理与德性
二、实践与思想
三、应当与可能
四、大众与精英
五、他律与自律
六、早期儒家与后期儒家
第二篇 古代中国伦理阶段之鸟瞰
先秦时期伦理道德生活的走向
一、周代:周公以王族为主体的道德指向
二、春秋末年至战国中期:孔子与孟子道德思想的精英定位
三、战国晚期:荀子伦理学说的大众关怀
汉唐时期与宋以后社会基层伦理大略
一、汉唐时期中国社会基层伦理大略
二、宋以后中国社会基层伦理大略
三、善恶二元人性理论对于社会基层伦理的深刻影响
第三篇 先秦时期中国社会的伦理状况
商周时期的“德”观念与儒家伦理的思想准备
一、家族伦理
二、政治伦理
三、个人德行
四、敬德与保民
五、敬德与受命
六、和谐观念
七、内圣外王思想的原初模型
儒家伦理的精英定位
一、儒家伦理的精英定位
二、儒家伦理的道义原则
三、儒家伦理的思想原则
四、儒家伦理的至善原则
五、儒家伦理的自律原则
由精英而大众:荀子与孔孟伦理思想之别及其意义
一、“礼”与“仁”:大众伦理与精英道德的分野
二、“性恶”:大众伦理学说的生物学证明
三、“群分”:大众伦理学说的社会学证明
四、“伪”或“礼义”:大众伦理的核心内容与基本定位
五、“化”:实现伦理的教育途径或教育学论证
六、“法”:实现伦理的法律保障或法律学论证
七、“义利”、“君子小人”:更符合大众而非精英的看法
八、荀子伦理思想的意义
第四篇 汉唐时期中国社会的伦理状况
汉唐时期社会基层伦理难以建立的家族因素——从社会史研究的视角看汉唐时期的伦理问题
一、引论
二、先秦时期的家族状况及其对于伦理的影响
三、两汉时期的家族状况及其对于伦理的影响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族状况及其对于伦理的影响
五、隋唐时期的家族状况及其对于伦理的影响
六、结论
汉唐时期社会基层伦理难以建立的教育因素——从教育史研究的视角看汉唐时期的伦理问题
一、引论
二、先秦时期的教育状况及其对于基层伦理的影响
三、两汉时期的教育状况及其对于基层伦理的影响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状况及其对于基层伦理的影响
五、隋唐时期的教育状况及其对于基层伦理的影响
六、结论
汉唐时期儒家伦理落实的种种问题——兼与宋代社会的比较
一、平台问题:家不足规模
二、制度问题:学不在小人
三、制度问题:礼不下庶民
四、伦理问题:伦不逾单一
五、法律问题:法不佐伦理
六、地位问题:儒不居本位
第五篇 宋以后中国社会的伦理状况
宋以后中国社会的宗族伦理
一、以宗族为平台
二、族规以立伦理
三、守则以行伦理
四、教育以养伦理
宋代:儒家伦理何以可能
一、经学至理学的转向
二、书院
三、宗族制度的平民化
四、族训与族规
五、族学
朱熹的小学:落实伦理于蒙童教育的范本
引言:从传统的大学之道到朱熹的小学之教
一、从小时抓起
二、从小事做起
三、立规矩
四、养品格
五、树楷模
综论:朱熹小学的意义
第六篇 问题的回答
普遍伦理何以可能——中华民族与犹太民族的经验及其启示
一、关于普遍伦理的基本问题
二、犹太民族:宗教伦理
三、中华民族:宗族伦理
四、伦理与法律的统一:伦理实现的保障
论惩戒观念对于普遍伦理的意义——从古代诸主要宗教与文明的角度考察
一、引论
二、印度宗教和伊朗宗教中的惩戒观念
三、犹太宗教和基督宗教中的惩戒观念
四、中国宗教或儒教中的惩戒观念
五、启示
伦理可能性的社会学考察
一、伦理与德性的区别或伦理与社会的关系
二、伦理可能性的条件之一:有一个稳定的社会共同体
三、伦理可能性的条件之二:有一套为社会成员普遍且必须遵守的规范
四、伦理可能性的条件之三:有为落实社会规范而牢固建立于基层的教育
第七篇 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教伦理状况
中国宗教伦理薄弱之主要原因
一、中国宗教不曾经过伦理革命
二、世俗社会承担伦理问题
三、佛教与伦理的疏离
四、道教与伦理的疏离
五、功利主义倾向的侵削
中国宗教的功利主义特征
一、世俗的功利主义与宗教的功利主义
二、国家宗教的功利特征
三、巫术的功利特征
四、道教的功利特征
五、佛教的功利特征
六、民间信仰的功利特征
试论佛教伦理的种种困境
一、原始佛教本身的心理学与认识论特征
二、原始佛教本身以涅槃和解脱作为最高旨归
三、佛教戒律固有的问题
四、佛教僧团的生活方式与修行方式
五、佛教的哲学或智慧化趋势
六、大乘佛教关于“空”的学说
七、崇拜倾向
八、巫术倾向
九、因满足经验诉求而对本质的忽略
十、中国佛教的功利性趋向
十一、中国佛教的形式化趋向
十二、中国佛教的净土趋势所导致的佛法衰微
论中国宗教集体精神的缺失——结合涂尔干宗教社会学理论所作的考察
一、涂尔干关于宗教集体的基本论述
二、中国宗教在集体精神方面的基本问题
三、延伸问题之一:宗教集体与宗教伦理的关系
四、延伸问题之二:宗教集体与宗教理想的关系
第八篇 中国当代社会的基层伦理状况
上海市民公共伦理状况分析研究
一、理论前提
二、现象分析
三、原因分析
四、改善之基本理念与主要途径
公民道德的形成离不开法律
乘车不守规则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公共意识:当下公民道德建设的入手之处
后记
作者简介:
吾淳,亦名吾敬东,祖籍浙江衢州,1955年生于上海。1992年师从冯契教授,1996年获博士学位。现为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思维与哲学范型研究,兼涉中国古代科学、伦理、宗教以及艺术。主要代表作有:《宗教:一种文化现象》(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中国思维形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古代中国科学范型》(中华书局,2002)等。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下载评论
-
用户1718249173:
( 2024-06-13 11:26:13 )
图文功能搭配PDF/MOBI格式,优质数字阅读体验,体验良好。
-
用户1730861827:
( 2024-11-06 10:57:07 )
多格式功能搭配AZW3/TXT格式,完整数字阅读体验,值得收藏。
-
用户1714995841:
( 2024-05-06 19:44:01 )
图文功能搭配EPUB/MOBI格式,高清数字阅读体验,资源优质。
-
用户1741462277:
( 2025-03-09 03:31:17 )
图文功能搭配MOBI/TXT格式,完整数字阅读体验,体验良好。
-
用户1716680862:
( 2024-05-26 07:47:42 )
音频版电子书下载稳定,支持EPUB/AZW3格式导出,体验良好。
相关书评
暂时还没有人为这本书评论!
下载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