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张学君
人物简介:
语文指津书籍相关信息
内容简介:
这本书献给每一位关心中国语文的读者。作者从学理的高度全面审视中国语文教育,建立起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辅以大量生动的案例,出之以自然流畅的语言,可读性强。《语文指津》为作者积多年之力写成,展现了一个全新的语文境界。开卷有益,读者请用自己眼光来判断,读一段,试试看。绪论语文之困在中学课堂上,语文的地位是最尴尬的。一方面,谁都知道语文的重要性。从“工具性”的角度讲,语文是学好其他所有学科的基础。最简单的一个事实就是,如果不认识字,任何书面学习都无从谈起。从“人文性”的角度讲,其他学科重点在于知识教学,而语文却还兼负情感教育之责。语文课感化人心的力量远非其他学科所能比拟,包括政治思想课。正如明代冯梦龙在《古今小说序》中所说:“日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故而,语文教师最有条件利用学科优势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道德影响。在中小学,有一个不成文的惯例:班主任大多由语文教师来担任。据统计,由语文教师成长为教育家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学科。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曾撰文《一辈子的道路,决定于语文》,他说:“母语教育”不仅仅是读书识字,还牵涉知识、思维、审美、文化立场等。……记得4年前,在上海哈佛中心成立会上,与哈佛大学英文系教授交流各自的心得与困惑,我谈及“大一国文”的没落以及大学生写作能力的下降,对方很惊讶,因为对他们来说,“阅读与写作”是必修课,抹不掉的。准确、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文字,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的大学生都很重要。而这种能力的习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政治课或通识课所能取代的。语文的地位被抬得如此之高,相信很少有人会提出反对意见。但另一方面,似乎谁都觉得语文没什么大不了的。在中学里,学校领导检查工作听得最多的就是语文课,并不是语文听起来最有趣,而是因为它最容易听懂,最容易指手画脚发表评论。每年高考结束,社会上讨论最多的也是语文命题的优劣,而高考作文更是能成为“全民话题”。语文给人的感觉就是“人置一喙”,谁都可以插一嘴。同样是北大中文系教授的洪子诚先生曾讲过一段小故事:有一次,我和谢冕老师一起参加中央电大的教材讨论会。讨论的有会计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当代文学等好几门课。讨论会计学等课时,我和谢老师都不敢说话,洗耳恭听。但是,轮到最后讨论当代文学,经济学等的教授们,都争先恐后提意见,从政治方向,到艺术评价。虽然他们开始总会说,我们是外行,说的不一定对。但其实,心里想的可能是:这有什么难的?不就当代文学吗?会后,我和谢冕老师都惭愧万分(学生笑)。(《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前言)这个反映当代文学处境的故事可以平移到中学语文那里而毫无龃龉之感。1995年,我大学毕业到家乡一所中学教书,当时我是语文组里唯一的本科毕业生,因为师资不够,后来又有政治老师、历史老师来兼教语文。由于教育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异,教非所学的情况在今天也并不少见,而语文似乎是最容易让人“代课”的一门学科。那么,语文的专业性体现在哪里呢?一方面,好多局外人以为语文“没什么大不了的”;另一方面,语文老师自己却有苦难言。他们付出了很多辛苦,但学生却很少买账。语文给人的感觉是: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多学少一个样。
全格式电子版 - 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