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采燁
人物简介:
作者:孔令偉
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暨歷史學系博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研究領域為世界史視野下的元明清中原與域外交流史、滿蒙藏語文學。
作者:王汎森
臺灣雲林人,1958年生。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士,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長、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現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研究領域以十五世紀以降到近代中國的思想、文化史為主,近年來將研究觸角延伸到中國的「新傳統時代」,包括宋代以下理學思想的政治意涵等問題。
著有《章太炎的思想》(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85)、《古史辨運動的興起》(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87)、Fu Ssu-nien: 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中譯本《傅斯年: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3)、《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3)、《晚明清初思想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8);主編《中國近代思想的轉型時代:張灝院士七秩祝壽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7)等書。
作者:李仁淵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領域為中華帝國晚期的社會文化史,著有專書《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份子:以報刊出版為中心的討論》。
作者:汪采燁
英國伯明翰大學歷史學博士,天主教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主要研究興趣為法國大革命時期政治思想與文化、近代英國婦女與文化史。著有〈法國大革命期間英國各派對於出版自由之辯〉和〈法國大革命的道德反思──沃斯通克拉夫特的政治思想研究〉等論文。
作者:張存一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生。主要研究興趣為十八世紀法國思想與知識史,尤重「百科全書作者」(Encyclopédistes)知識編纂與思想發展間的關係。
作者:張省卿
臺北輔仁大學博館所所長及歷史學系暨研究所教授。德國柏林洪堡大學藝術史博士;研究領域為東西交流史,著有Natur und Landschaft、《台北城官廳集中區》、《東方啟蒙西方》、《新視界》等專書。
作者:陳禹仲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助研究員。研究興趣為歐美政治思想史、近代早期歐洲史、當代政治理論等。
作者:鄭永常
香港新亞研究所博士。專長明史、東南亞史、東亞海洋史。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
作者:謝佳娟
英國牛津大學藝術史博士,研究領域包括近現代歐洲藝術史、印刷文化、收藏與展示史、藝術史學史。
作者:藍弘岳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中,著有《漢文圏における荻生徂徠――医学・兵学・儒学》(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2017)、〈「帝國」概念在漢文圈的翻譯與流傳:從幕末日本到清末中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93本第1分,2022)等。
主編:陳正國
愛丁堡大歷史學博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臺大歷史系兼任教授。主要研究興趣為蘇格蘭啟蒙運動以及英國商業與殖民歷史。
1723,世界史的11扇窗书籍相关信息
内容简介:
十幾位誕生在1723年的人們,開展出世界史的11扇窗
關於他們以及世界的故事……
十八世紀的世界是這樣的,大清帝國擴張至極盛、日本江戶幕府穩定統治、越南建立新的政權、歐洲啟蒙運動勃興、美洲獨立戰爭開打、法國大革命爆發……但這些事情的影響,都不限於一時一地,而是牽動著整個世界。那是全球化初始發展的時刻,也是各地文化日益密切接觸、匯聚,並開創出現代文明的時代。
《1723,世界史的11扇窗》是部全球微觀史的力作,由11位歷史學者共同創作,聚焦世界史中十幾位獨特多彩的人物──其中許多是中文世界鮮少、甚至未從研究過的。這些誕生於1723年的人們,看似生活於迥然相異的環境與文化脈絡,卻以不同形式共同參與了世界歷史的進程,留下深刻的足跡,並創造出今日的全球社會。透過他們的生命歷程,本書以新鮮甚至帶有實驗性質的形式,呈現出世代、時代與世界史的多層意義。
全格式电子版 - 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