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新书屋 - 东方治理学 - 作者:熊春锦

熊春锦

人物简介:

熊春锦,1948年生,湖北麻城人。现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商业模式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德慧智教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教育部战略研究培育基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开放经济与国际科技合作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德慧智教 育文化基金总顾问。2009年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华传统文化诵读工程”授予“中华国学公益形象大使”称号。2014年,先后被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等机构主办的第十一届教育家大会、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主办的2014中国教育家年会授予“教育创新先进个人”和“2014年度中国教育领袖人物”荣誉称号。 主要著作:帛书《老子·德道经(熊春锦校注)》、帛书《黄帝四经九宫版》(注音版)、简帛《五行经》释解、《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信》、《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智》、《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礼》、《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要略》、《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春》、《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夏》、《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秋》、《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冬》、《东方治理学》、《中华国学道德根》、《国学道德经典导读》、《道德复兴论修身》、《道德教育贵修身》、《德慧智慧性图文思维教育》、《龙文化的文明与教育》、《老子人法地思想揭秘》、《道医学》、《太极修身》、《幼儿教育概论》等专著,以及《黄帝四经·道法》、《老子思想在当代》、《五德益智养生》等音像作品。 [1-3] 主编著作:《德道行天下》(丛书)、《德慧智经典诵读教材》(上下册)、《小篆入门指导》、《小学经典读本6+1》、《德慧智经典诵读操作指导手册》、《德慧智教育辅导答疑汇编》、《中华德慧智教育-方法与实例汇编》、《中华德慧智教育·国学经典读本》、《中华德慧智经典楷篆对照本》,《幼儿经典诵读教师用书》、《幼儿徒手操I 》、《 慧性图文画册 》、《甲骨文慧画·诗词篇》、中华德慧智教育经典读本系列等。

东方治理学书籍相关信息

  • ISBN:9787511728111
  • 作者:熊春锦
  •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1
  • 页数:393
  • 价格:37.0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平装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暂无语言
  • 适合人群:政治学者, 哲学爱好者, 公共管理专业人士, 文化研究者, 对东方思想感兴趣的读者
  • TAG:文化研究 / 政治学 / 社会科学 / 东方哲学 / 治国理念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更新时间:2025-05-15 03:41:53

内容简介:

“治”字的本义,是水名。篆书的“治”字,是治水的象形,含有治水、整治之义。“治理”符合水之性,通过顺着事物天然具备的文理而整治,顺应其本身的能量动势趋向进行正向性的疏导,随圆就方,直能就曲,从而引导事物顺应先天客观规律而归正,这就是治理。 中华民族祖先们中的圣悊们,早在五千年前就在与生命之水和自然之水的交融中,创造了东方的治理学。 亘古以来,东方文化就是整体观、系统论,面对万事万物,都是以内求的态度,从自身出发,内圣外王、内成外就地来认识世界、治理一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悊学观,是象天法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黄帝修身治理学思想的核心是法道,是效法天地自然大道的规律,遵守大道的法则,内圣外王而修身,修身明德而治世,顺天应人而治事,人与自然和谐创文明。 《黄帝四经》的中心思想是建立符合大道的文化生理学,揭示离道失德成因的病理学,创立内圣外王、修身明德正善治的治理学,修身治世,以内圣外王为目标,以正善治理常道,以修身明德通于大道。 中国有文字记录的文化历史历时五千年之久,2500年以前在周朝之前是慧识悊学大道文化时期,在秦汉之前则是智识哲学德道文化时期,秦汉期间是轴心时代转折期的尾声,此时诞生的则是意识哲学的道德文化的时期。 因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经历了大道文化、德道文化、道德文化的时代变迁,形名变化,但是始终不离大道,悊学思想一脉相承。 中国文化传统中有着极为丰富的治理思想内容,但是,数千年的历史沧海桑田,给现代人准确把握治理思想的根源增添了巨大困难;将治理思想和方法的精华汇总提纯,用现代语境进行系统化阐释和论述,则较为罕见。而这正是当前时代之所需。 《东方治理学》学说体系中,对治理学说基本概念、原理法则、宗旨规矩进行了系统构建,对治理体制与机制也进行了深入探讨,可以说,是在重要的历史节点上,系统地丰富和发展了治理学说。 进入21世纪第四个五年期,治理一词成为社会热点。很多人认为治理是近几十年才出现的概念,对治理的概念,治理与管理、治理与法治、治理与民主之间的关系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实际上,治理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治理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独有的学说之一,只是随着历史的变迁,我们在很长一段时期以来远离了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瑰宝。在当前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趋势下,当务之急就是对治理学进行学术上的寻根探源和理论上的系统总结,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治理学诞生在修身治理获得人文“内文明”, 对地理文和天文进行全面掌握和了解的基础之上,结合社会需求而形成。东方文明早期所诞生的是治理学,是无为治理与有为治理,无为而治是治理学中最高尚的追求,无为而治体现了黄老文化治理思想的特点,而不是管理。治理学的目标是实现天下为公,“以百姓之心为心”,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共荣。 中华民族依靠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屹立于世界东方五千年没有湮灭,虽然灾难深重,但是一旦实现了传统道德根文化的复兴,占领了修身治世的文化高地,在物质文明重新跻身世界前列的支撑下,精神文明就一定会重新崛起,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德盛世,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实现在世界的东方! 治”字的本义,是水名。篆书的字,是治水的象形,含有治水、整治、修治之义。“治理”符合水之性,通过顺着事物天然具备的文理而整治,顺应其本身的能量动势趋向进行正向性的疏导,随圆就方,直能就曲,从而引导事物顺应先天客观规律而归正,这就是治理。在大禹治水的故事中,大禹的父亲鲧治水时,只知道用堵的办法,还不惜从天庭盗取息壤下来,捏成一个个的堤坝,然后用慧识的创造力将其放大进行堵水。结果,越堵反而水淹得越厉害。而大禹治水,采用的是疏泄的办法,这刚好符合治水的规律,所以大禹治水最终取得了成功。 治理学,是本性之识(性识)与右脑慧识以及左脑智识三元合一,以“中气以为和”进行疏导、引领和运用的一种修身明德的学问。在修身生理的治理学领城而言,就是对生命细胞DNA基因中,以质象形态存在于空白片段上的无为治理生理基因进行完整的“唤醒”,重新唤醒性识、慧识所主导以及运用的道德意志力、天下大公的意志力,恢复“少私而寡欲”的群体意识。全面“予善信,正善治”于后天意识与后天智识,重新建立后天有为智识和后天有为意识行为绝对服从无为治理法则秩序的生命形态和社会形态。正如老子所言,实践修身明德,进入“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以后,天下为公的群体意识和意志力在身内以及社会中出现,无为治理统帅有为治理,这就是一部人间绝学。 苏联的科学家在研究人的DNA时,发现有大量的片段是空白区域,而这些空白段中有一部分恰好就是接受音波的受体区段,人类的声音、音乐能引起这些空白片段上的信息发生丰富的变化,具有量子纠缠效应中的感应穿越效果,能够很明显地收集各种各样的声和音,在片段上面产生连锁反应和集约性变化。在十年前有些科学家还认为这些基因片段没有用,都是垃圾,可以切除,孰不知,假如真切除了,对生命危害将是巨大的,因为这些片段上镶嵌携带的,正是黄老文化中所强调的“无”态存在,是无为而治的信息和各种质象的受体。这一段基因根本不能切除,它们是有象而无形的物质的载体,质象性地存在着极其丰富的信息。这一点虽然人们在目前这一阶段里,还难以用仪器去准确地捕捉和发现,但是非常可喜的是,人类已经越来越接近这一领域了。高端的物理宇宙天体学、高能物理学等等,都在逐步地接近揭开人类有象而无形的那个世界里面的奥秘。科学界的这一发现,从一个侧面证实着,中国古圣们通过修身治理生命进人质象域以后,所观察到的景象描述是一种客观存在,只是其中的奥秘,人类的科技方法还暂时无法全面揭示而已。 无为治理与群体大公的基因,全都仍然存留在人类DNA基因片段之中,只是处于休眠和废用的状态,需要人类主动采用“修之身,其德乃真”的修身方法,将它们重新唤醒。如能令其复苏,重新进入生命的治理过程中,以无为而治统帅有为而治,有为而治绝对服从无为而治,就是修身的成功。人的个体生命是社会群体结构的细胞,大批个体生命对自己身国的修身成功,道德以及大公“群体意识”的形成,则必定出现内成外就的必然结果。 在中国古代的道德根文化思想当中,只有圣人之治的治理学,崇尚的社会治理学是无为而治,并且完全建立在修身治理学的基础和前提下,而并没有单独的管理学。中国的治理学在五千年前就已经开始建立,能够将西方的管理学非常自然地包括在自已的学说体系之内,是一种慧智共运的学科。管理学只是内圣外王治理学当中“外王”的一个子系统,属于有为治理中的一部分。 管理学与治理学之间的分野我们必需明白。治理学是以无为而治为体,以有为而治为用。“内”与“上”是以无为治理为核心主体,而“外”与“下”是以有为而治为法用。管理学具有明显的有为而治的特征,属于后天有为而为,具有明显的后天人为干预性,因此管理学只是属于治理学中有为而的一个分支系统。中国传统道德根文化系统中,由轩辕黄帝所创立的法道文化,就是世界上时间最早、系统最全面、内容最丰富、揭示最深刻、论述最详细的治理学。黄帝法道文化治理学的思想,全部都包含在《黄帝四经》的一万一千余言之中。《黄帝四经》的治理学思想,是严格遵循修身治理的原则,对大道天地自然规律,以及法则和秩序进行明确揭示,严谨地依照天地阴阳、日月躔度①总规律的度、数、信而确立治理学。因此,我们研究讨论治理学,继往开来,在继承上一定要把握住对《黄帝四经》的反复长期诵读。只有将这一部充满天人合一思想的修身治世的经典教科书,认真地学习并理解通透,融入意识与智识之中,才能在治理学的“开来”上具有收获。 一、慧的概念 “慧”的文理结构上分析,上面的结构是并排两个“生”字居上,而“心”形居下,说明“慧”的文义和字义应当是天地的大德能量充满心中为“慧”,是本性先天的精于道、明于德的洞察力,是指德性的精明。《庄子·知北游》:“博之不必知,辩之不必慧,圣人以断之矣。”《韩非子·喻老》:“而慧者不以藏书篋。” 二、慧识基本内涵 慧,又称其为慧识。慧识是摆脱生命后天有为束缚以后,才能显现出来的先天无为之识。慧识是人人具备的先天性认知,是本性的流露和认知。当慧识尚未完整地摆脱后天有为的束缚与屏蔽时,它能够透过大脑右侧皮层的先天意识,表现出灵感思维、潜在意识和直觉的散在性透发。慧识主要储存在大脑右侧质层,占据了颅脑右侧的主要空间。慧识在大脑的管理应用中,如果后天意识对它的屏蔽被清除,它就具有良好的皮层和质层联动性和互动性,它既能透过右脑皮层进行面状或立体性地透发,同时也能直通大脑的核心层,以及通过胼胝体全权接收左脑的智识功能,构成慧识、智识、意识完整结合成一体的全脑性生理功能。如果慧识的这种功能得以完整地实现,则可以避免大脑区域性生理功能的抑制和废用。 三、慧识重要特征 慧识具有无为型的思考能力,是一种超越时间、空间与无限境界相连接的能力。这种慧识能力并不是被人“教”会的,而是人本性具备的,只能被保护或被开启。慧识具有先天慧灵的特征,即慧性图文思维,能超越常识,具备对于常理而言几乎是全然未知的天才能力。因此科学家能够在人的右侧大脑思维中发现许多不能解释的现象。 四、慧识对于社会的重要意义 古往今来,无论是捕捉到“灵感”的科学发明,还是灵思泉涌的文学著作,都是因为这个“灵感”是源起于右脑质层的慧识,是慧识透发给右脑皮层的阳意识而闪现出意识和行为的觉知,其本质是被阳意识捕捉到超越时空限制的、符合生命真相与自然规律的信息,并且经过与左脑皮层阴意识的整合而没有被干扰和否定,所以能够经久不衰,长远流传。灵感只是海量慧识的冰山一角,灵感的闪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遇而不可求,但慧识大开的人,灵感和直觉则会一直伴其左右。让慧识摆脱束缚与屏蔽而解放出来,无论对于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是文艺创作的丰富,都具有重要意义。 五、慧识能量来源 支持慧识生理功能的能量来源,是以心中左侧房室内的生物光能量为主体,以人体尻骨内储备的先天元炁为应用的综合能量。但是,稳定而持久的慧识生理功能主要依赖于充足的德一或者五德能量的滋养。如果无法直接获得足够的德一能量来支撑慧识生理功能,却要强行开发应用右脑功能,则只能单纯调用尻骨内从0岁至16岁所储备的先天元炁,以及心中的能量,就会因迅速耗竭储备有限的能量资源,而导致“竭泽而渔”的恶果,必定会损伤性命的健康。这样的案例历史上曾有记载,近代也不乏因过度片面地开发大脑功能而导致患上忧郁症的案例,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道德的信仰,是一种自然性的信仰。人类心灵本识性的信仰称之为自然性的信仰。这种信仰出自于天然本性,是一灵独耀的本觉,是每个人心性本能的自然反应,也称之为先天的“真土”或者“真信”,是人人都具备的真土、真信。 道德信仰发展概况 1、在宗教诞生之前,人们自觉地尊道贵德,不必人为加以制约引导。中华民族,由于伏羲易道文化、轩辕法道文化、老子德道学文化的滋养,形成了自然的道德信仰厚土,所以在很长时间内并不依赖于宗教信仰,这与西方国家大不相同。 2、随着历史发展,人们的道德素质下滑,离道失德日趋严重,失信以后乱象频生,自然也就要诞生宗教加以引领,这也是一个顺理成章的必然过程。 3、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自然性的信仰是逐步地失落、丢失而转向需要宗教形式规范制约的。历史上宗教信仰的出现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是对自然性信仰失落的“补缺救偏”。 4、汉朝初期、中期,曾经是以自然性的信仰道德作为社会准则,崇尚黄老之学产生了“文景”盛世。 “文景之治”的辉煌,是直接在道德人文自然信奉的状态下出现的,当然跟当时的文景两朝、两代太后、皇帝们都极力地提倡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就发展成了一个“内道外儒”的状态。民族宗教的诞生,就是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与此时代相近的时期,佛教也传入了中国,强化人们身国中信土的培生,这种补充和增强也是必然现象。此后,道家、佛家这两家的信仰在我国就逐步地形成了两大信仰支柱,共同构成了中华社会的信德厚土。在这个厚土上,才能够应用儒学作为入世的应用。 5、自然性的信仰,如果没有后天的正确规范和引导,那么就会随着物欲逐步增强,私心逐步膨胀,被滋长的私心和贪欲所遮蔽而淡化,或者被完全地封闭,也有可能被其它强行灌输性的信仰所完全利用和替代。 道德信仰产生和形成的基础: 真土、真信才是世界上任何信仰产生和形成的基础,如果每个人身国内没有这一点真土、真信的存在,人类社会也就不会产生各种信仰。 真土、真信对人类而言是一种天赋的内在的德能,但是每个人身国内所储备的、携带来的这种真土、真信的厚薄、强弱是不相同的。这种真信,真土的缘起也各有所异,作用的大小和强弱也各不相同。再加上社会的外作用力的影响,所以也就会构成多样化的社会信仰。 人为推动的信仰和道德信仰的不同之处: 人为性的信仰与自然性的信仰不同,它需要高质量的显性的协调和不断地维护,使它与“德一”的状态不离不弃,才能够长生于旺地之乡。 世界上各种人为推动的信仰,不管是唯物性的信仰还是唯心性的信仰,包括宗教信仰,其实都天然地需求人类主动的、正确的维护。然而道德自然信仰则完全不同,她是人类本性的存在。离开或者缺失道和德的信仰,最终必然会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然地消失。因为人类历史就是依照心灵之德和社会之德的升降浮沉,而展开的一幅巨大的画卷。 道德信仰的重要性: 社会若想在“无乱”中平稳地获得发展,则必需构造厚实的道德信仰、信念之土,以此厚实的信仰、信念之土,承载仁治、义治、礼治和智治不同时期社会的健康发展。 只要我们不抹杀民族的道德信仰,并且提倡她,扶植道德信仰,她就能滋养和支撑民族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