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杨克主编
人物简介:
2001中国新诗年鉴书籍相关信息
内容简介:
《中国新诗年鉴》2001工作手记 文 / 杨克
——诗歌的声音
诗人不是一种身份,他只是通过诗歌发出声音。
诗歌是文学的声音,不是意识形态的声音。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说话方式,今天诗歌的声音发自正常发育的喉结与嗓门,发自充满生命力的血和肉,发自“发声的、说话的、人性的身体”中的灵魂。
摈弃那种钢铁般的、铿锵有力的、“机械”的声音。
母语是根。
对于一个民族的诗歌来说,应该是原创的声音,而不是鹦鹉学舌;
对于一个诗人来说,他的声音应具有个性,进而自成一体。
诗歌的某些声音可能古代有过,或外国有过;就像某些话爷爷说过,父亲说过,但我来了,我感受,我说出,我以一种新的方式呈现。
诗歌声音与身体关系密切,带着体温、感觉、疼痛。
它传达意义;同时传递语感、语调、语气、有意无意的停顿;隐含痛苦、欢乐、忧伤、愤怒、激情……
诗歌声音不是语言的空壳,它来自民间,夹杂着中国各省的土音:北京的儿化、西安的秦腔、苏沪的吴音、广东的粤语、云贵川的西南话……来自今日的清明上河图,凡有水井处就有诗歌的原声。
劳动的号子和喘息声,对心爱之人的呼唤声,窘迫屈辱的呐喊,欣喜若狂的尖叫,流浪的行吟,以及情不自禁时一串原始暧昧的哼哼哟哟……诗歌的声音就是这样发出的。
它与世界有关,风声雨声交织。
诗歌声音拒绝合唱;它是独立的、自由的,带有个人的声音特质。
私人话语与公共空间,构成一个人的时代;一个人的城市;一个人的乡村,一个人的……
以前诗歌的声音可能是漂浮的,现在方向开始向下,跟大地有关,跟大地上的苦难、幸福和各种各样的遭遇有关。
声音可以尖锐、直接,充满活力。
它穿透天空。
可能有人会以为诗歌永远是想象的、抒情的,这不过说明了诗歌的一个局部(声部)而已。
从以前的慷慨激昂变得更有亲和力,更随意、轻松,更人性。
因而更自然、自在。
以前可能有可写不可写之分,现在声音是自由的,可以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你可以不喜欢,但不能剥夺他人发声的权利。
知了从腹部发声;植物从泥土发声;潮汐从月亮发声;新生儿从啼哭发声;
诗歌从生命发声。
年轻人的声音激情、清脆一些,年纪大的声音沧桑、厚重一些。
陌生化的声音可能更容易给人带来惊喜!
声音可以有黄钟大吕式的,也可以小桥流水。
声音会随着生存环境变化而变化,比如城市/乡村;南方/北方;会让一个人变声。
诗歌声音不是大庭广众下的报告,而是与朋友在深夜里的交谈。
有时是自说自话,自圆其说;有时是对话和交流;有时是倾诉;有时是短暂的沉默;有时哑口无言。声音有时可以“愤青”,带刺,骂骂咧咧,有时可以平静,沉稳。诗歌不可能变成行为上的暴力,它更多还是表现为一种语言上的愤怒之类。
这是一个聒噪的时代,私语的时代,众声喧哗的时代。
谁在言说之外?谁在沉默之上看到怵惕的力量?
全格式电子版 - 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