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新书屋 - 你必須改變你的生命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5-16 05:52:12

你必須改變你的生命

你必須改變你的生命精美图片

你必須改變你的生命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9863874003
  • 作者:瑞秋.科貝特 / 楊雅婷
  • 出版社:INK印刻出版公司
  • 出版时间:2022-5
  • 页数:320
  • 价格:暂无价格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平装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暂无语言
  • 原作名:You Must Change Your Life: The Story of Rainer Maria Rilke and Auguste Rodin
  • 适合人群:追求个人发展、渴望自我改进的读者,心理咨询师,企业培训师,以及所有想要探索生命意义和提升生活质量的人群。
  • TAG:自我提升 / 个人成长 / 心灵鸡汤 / 生命哲学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更新时间:2025-05-16 05:52:12

内容简介:

我在你的話語中讀出它 從你手勢的歷史習得它 你溫暖而明智的雙手合攏 塑造並界劃出輪廓漸成的形狀 ──里爾克《時禱書》 1840年11月12日,羅丹生於法國巴黎,父親是警官,母親是裁縫。近視的他在校表現不佳,被父親送往培養建築裝飾工匠的「小美院」,可望在奧斯曼大改造下的巴黎成為一位商業雕刻師。然而,在小美院中展露天分的羅丹始終考不進培養「真正的藝術家」的「大美院」。憤恨之餘,他一邊當石膏匠賺錢,一邊自修,找尋自己認同的藝術使命。他設法以微薄的收入持續創作雕塑。不過長達十年的歲月裡,主流的巴黎沙龍從未接受他的作品,直到《青銅時代》問世。 在羅丹即將嶄露頭角之際,1875年12月4日,小他三十五歲的里爾克出生於奧匈帝國治下的布拉格,母親出身富裕家庭,父親是平凡的火車站長。父母將他送進軍校,期望他出人頭地,然而氣質陰柔的他在軍校中屢受欺凌,只有文學和寫詩是他心靈的寄託,也成為他唯一的志願。可是里爾克一直不知道該如何成為一個藝術家。他認為男孩必須先成為男人,才能成為藝術家,他一直渴望轉變,但不知該如何做。他來到沃普斯韋德村,一個拒斥學院傳統的藝術家聚落,在那裡遇見羅丹的學生、雕塑家克拉拉.維絲陀芙(Clara Westhoff),兩人相戀結婚。但是才剛成為父親,他便想要逃離。他的逃離帶他來到羅丹身旁,來到剛踏入新世紀的巴黎,時為1902年8月。 「我來找你,不只是為了寫一篇專題研究,而是為了要問你:我該如何生活?」 這次短暫的貼身採訪中,擺盪不安的里爾克為羅丹工作室中俯拾皆是的生命力與他觀察自然的方法所震撼,他相信羅丹也擁有改變他生命的力量。當年逾六旬的雕塑家告訴年輕詩人他的座右銘:「你必須工作,不斷地工作。」(Travailler, toujourstravailler)他彷彿找到了生命的方向,從此奉為信條。 三年後,里爾克成為羅丹的祕書,備感榮幸的他住進雕塑家在巴黎市郊的家,與之朝夕相處。他亦步亦趨地跟隨著羅丹,在他的目光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其間,他在龐大的工作壓力下完成了著名的《時禱書》(The Book of Hours),逐漸受到文壇重視。然而才過了九個月,頑固的羅丹在一次盛怒中當場開除里爾克。三十一歲的詩人彷彿被精神上的父親趕出家門,展開在歐洲各地漂流的浪子之旅。在決裂的苦悶、情感生活的疏離與摰友離世的打擊中,里爾克依然堅持羅丹所言:「工作,不斷的工作。」他試圖透過「共感」(empathy)或「觀入」(inseeing)的方法將藝術感受化為文字,並開始創作《馬爾泰手記》(The Notebooks of MalteLauridsBrigge)。 一年半後,一封羅丹的來信打破兩人的沉默。成熟許多的詩人與日漸老邁的雕塑家再度成為朋友,羅丹甚至搬入里爾克與許多作家、藝術家同住的畢宏府邸(Hôtel Biron),亦即未來的羅丹博物館(Musée Rodin)。曾經反映世紀末歐洲脈動的羅丹如今漸漸成了藝壇邊緣人,里爾克的文學則與發展中的精神分析有所共鳴。在一次大戰前夕,兩人再次產生齟齬。里爾克目睹昔日心中偉人的衰老與不堪,對於藝術生命的看法又有了新的領悟,然而這次他們還來不及握手言和,羅丹便於1917年底辭世。他的離世帶給詩人沉重打擊,卻再度推動他改變自己的生命:在生命最後不到十年間,里爾克決定直面恐懼,從事他長久以來阻止自己做的「心的工作」。 作者瑞秋.科貝特(Rachel Corbett)第一次接觸里爾克的文字時,也是個一心想遠離單調的家鄉景色,卻不知自己該往何去的年輕人。閱讀《給青年詩人的信》時,里爾克彷彿一個來自遙遠國度的知心人,訴說著她內心的話語。事實上,她不是第一個對里爾克有此感受的讀者。然而也許很多人不知道,里爾克並非以堅定、樂觀的文學家之手寫下這些信件,而是望著羅丹的巨大身影與熱力,走在一條孤獨與恐懼之路上。在作者筆下,這一老一少彷彿兩棵樹,生長在完全不同的土地上,卻有著類似的彎折:他們對認同的爭取、與女性的關係、對創作的反思、對時代精神的感應。對此,作者也將世紀之交風起雲湧的思潮與人物精巧的編織於兩人的生命交集間,尤其對羅丹與里爾克身邊的重要女性,包括蘿絲.波雷、卡蜜兒.克勞岱、莎樂美、克拉拉.維絲陀芙、寶拉.貝克等人皆有深入描繪,令人得以一窺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歐陸女性藝術家及知識份子的思想與追求,以及她們在社會中的處境。 ◎ 2016年瑪爾菲德全國藝術類非虛構作品獎(Marfield Prize)得獎作品,已譯為德文、捷克文、土耳其文、塞爾維亞文、韓文、俄文等多國語言。 ◎ 「人文社群」出版系列,由吳乃德策劃選書,選書標準:(一)能帶來閱讀的樂趣;有樂趣才能帶來知識的充實、心靈的提升。(二)討論人類恆久的關懷和處境。計畫中的書籍包括歷史、領導、哲學、政治、傳記、文學藝術等。 本書特色 吳乃德 策劃 不論你是否曾為里爾克的詩觸動,為羅丹的力量撼動,如果你心中有這樣的疑惑: 「當一個藝術家是什麼樣子?」 「我該如何生活?」 「我屬於哪裡?」 這本書就屬於你。 好評推薦 「這本傳記以二十世紀兩大藝術家的友誼為核心,經過縝密考證,彷彿現身說法,充滿巧思。」──《紐約客》(The New Yorker) 「敏銳且生動……一本充滿生命力、清晰且精巧的作品。」──《哈佛評論》(Harvard Review) 「科貝特的文字風格流暢有力,活靈活現的繪出一幅世紀之交的巴黎圖象。」──《藝術雜誌》(Art in America) 「『藝術家該如何生活?』科貝特發人深省的故事並未教我們該怎麼做──里爾克和羅丹也不會。然而她透過豐富的事證讓讀者明白藝術家是如何嚴肅審視自己的生命。」──Jonathon Sturgeon,藝術網站Artnet

书籍目录:

吳乃德導讀 序 第一部 詩人與雕塑家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二部 大師與門徒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三部 藝術與共感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誌謝 注釋

作者简介:

瑞秋.科貝特(Rachel Corbett) 1984年生於美國愛荷華州,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研究所,曾為多家報章雜誌撰寫藝術類報導,包括《紐約客》、《紐約時報》、《藝術新聞》、《紐約雜誌》等,並曾擔任《現代畫家》(Modern Painters)執行編輯,2017年起擔任知名藝術網站「artnet」副總編輯。2016年她以《你必須改變你的生命》一書獲得瑪爾菲德全國藝術類非虛構作品獎(Marfield Prize)。科貝特現居紐約布魯克林。 譯者簡介 楊雅婷 臺大中文研究所碩士,哈佛大學教育碩士。譯有《歐亞混血》、《臺灣的想像地理》(臺大)、《福爾摩沙的巴克禮》(臺史博)、《蘭閨寶錄》(左岸),《馬戲團之夜》、《啥都瞭了》、《歷史大口吃》、《記帳遊戲》(行人),《童年之死》、《媒體世界》(合譯)(巨流)等書,以及多篇學術論文。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下载点评

  • 超值(670+)
  • 绝版(205+)
  • 权威(980+)
  • 职场(612+)
  • 力荐(708+)
  • 云同步(932+)
  • 可编辑(874+)
  • 高速(191+)
  • 模糊(547+)
  • 惊喜(1122+)
  • 低清(680+)
  • 无缺页(692+)
  • 珍藏(176+)
  • PDF(855+)
  • 神器(480+)
  • 深度(918+)
  • TXT(523+)
  • 图文(308+)
  • 批注(575+)

下载评论

  • 用户1738499197: ( 2025-02-02 20:26:37 )

    多格式版电子书下载秒传,支持EPUB/AZW3格式导出,值得收藏。

  • 用户1731097146: ( 2024-11-09 04:19:06 )

    双语版电子书下载稳定,支持EPUB/TXT格式导出,资源优质。

  • 用户1729933080: ( 2024-10-26 16:58:00 )

    无损版本报告资源,PDF/TXT格式适配各种阅读设备,值得收藏。

  • 用户1743419611: ( 2025-03-31 19:13:31 )

    互动版电子书下载稳定,支持PDF/AZW3格式导出,值得收藏。

  • 用户1716519458: ( 2024-05-24 10:57:38 )

    互动功能搭配AZW3/TXT格式,精校数字阅读体验,推荐下载。


相关书评

暂时还没有人为这本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