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提起重要的作曲家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的名字从不会缺席。作为巴洛克音乐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被视为西方音乐的核心支柱。在1933年4月的一次演讲中,奥地利音乐家安东·韦伯恩激动地宣称“一切尽在巴赫”:巴赫征服了音乐领域,他铺展着循环的旋律,无论横向还是纵向;他创作了最恢宏辽阔的复调。
作为和牛顿、莱布尼茨同时代的人,他的音乐创作于西方观念形态转变的关键时期。他擅长吸收来自理性和心灵方面的资粮,并将其转化为一种不寻常的智力和精神创造。巴赫去世后留下一个有80多本书的藏书室,其中包括神学和哲学方面的书,以及诗歌和乐谱。这些书构成了一个音乐家日常生活和思考的空间,本书由此开始探索巴赫音乐世界背后的时代精神和人文风景。
走近巴赫的乐谱,聆听巴赫的音乐,仿佛在霍尔拜因的画作《死去的基督》前驻足凝望,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经在巴塞尔看到这幅画作时那样,会不禁去思考人类的命运。巴赫的许多作品都表现出对死亡的接纳,因为这才是唯一的生存之道。怀抱这样的信念,巴赫在这个终将走向结束的世界里创造着一个又一个感受的空间。
——————————
拉蒙·安德烈斯作品系列
《巴赫传》(2025.4)
Johann Sebastian Bach
《代尔夫特的制琴师》(2025.4)
El luthier de Delft
《耳中的世界》(2025.7)
El mundo en el oído
《音乐的哲学与慰藉》(2025.7)
Filosofía y consuelo de la música
【编辑推荐】
(1)西班牙国家散文奖获得者、资深音乐史家拉蒙·安德烈斯“音乐史四部曲”之一,中文世界首次引进出版。
安德烈斯博学多能,屡获殊荣,是被媒体誉为“具有文艺复兴气质”的百科全书式学者。其著作除音乐领域外亦涉及哲学、神学、美学等多个领域,再加上其职业演奏家的经历,这种学科的理论绘织和实践经验使他在音乐史研究中高屋建瓴,独树一帜。其博学与深刻可媲美意大利学者翁贝托·埃科和英国艺术史家E. H. 贡布里希。
四部曲以音乐的起源和历史发展、音乐的哲学和文化意义为两个重要线索,讲述了人类音乐3000年来的绵延赓续,并以音乐家J. S. 巴赫(人物)、17世纪的荷兰小城代尔夫特(时空)为案例,点、面结合,探讨了音乐艺术与人类社会和精神世界的相辅相成,有助于读者全面、深入了解古典音乐的艺术精髓,提升文化素养与音乐鉴赏水平。
(2)2006年巴塞罗那城市奖获奖图书,以优美的散文笔法展现了“西方音乐之父”J.S.巴赫动荡的生活轨迹和崇高的精神世界。
巴赫的人生和音乐创作经历体现了他对艺术纯粹、崇高的追求,以及对生活中种种苦难的释然。雇主、资助人和公众的保守令他无法纵情发挥音乐才能,早逝的第一任妻子和11个孩子让他备尝至亲离世的痛苦,还有降薪,儿子欠下的赌债和令人痛心的举止,因大人物去世而大规模取消的工作和演出机会,繁重的作曲工作……他日复一日地劳作和创作,和很多普通人一样,虽为生活所苦,但从未放弃自己的职责和坚守。
在充斥着不确定性的现代社会中,他的人生经历为试图寻找意义的普罗大众提供了三种至关重要的精神资源:在限制中创造的自由,在喧嚣中沉淀的智慧,在矛盾中自洽的勇气。这对数字时代焦躁的人们和轻浮的艺术来说,都值得深思和反省。
(3)一部音乐家的私人阅读史,也是一个宏伟时代的观念地图。
巴赫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也是一个新观念、新事物不断产生、形成、风云激荡的变革年代。巴赫通过阅读和沉思来汲取各种精神养料,进而将这些元素转化为具有深刻内涵和永恒价值的音乐作品。
阅读和思考为巴赫的音乐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莱布尼茨、沃尔夫等理性主义者将上帝看作秩序与和谐的象征和理性思辨的对象;玫瑰十字会等神秘主义团体承袭“天体和谐论”,使用数字比例和数字隐喻等手段表现对“至高心灵状态”的追求;海因里希·穆勒和约翰内斯·陶勒等人的宗教诗歌宣扬灵与肉的解脱,驱散人们对死亡的焦虑……巴赫音乐中蕴含的神性,数学、理性和秩序之美,以及对死亡的接纳,无不体现着他从书籍中吸收的观念。
巴赫对阅读和音乐创作的专注,让我们看到一种自我超越和文化传承的可能;他对和谐与秩序的追求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听众制造共鸣,也帮助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4)音乐史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和丰富资料库。
本书附录“和声小迷宫:与巴赫相关的作曲家们”,收录了许多与巴赫同时代或有过重要交集的音乐家的创作经历和对音乐的贡献。比如,维瓦尔第不但创作了堪称典范的协奏曲,还影响了巴赫书写音乐语言的方式;亨德尔鲜明的意大利曲风深受英国贵族的喜爱,他的《恰空舞曲》也启发了巴赫《哥德堡变奏曲》的创作。这为音乐史研究,尤其是对音乐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巴洛克时期音乐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和翔实的资料。
(5)非传统的传记写作方式,诗思合璧,图文并茂地映现出立体、完整的“巴赫复调宇宙”。
本书从巴赫的藏书和可能阅读过的书籍切入,以小见大,视角独特,探究巴赫之所以成为西方文化史一大核心支柱的时代精神。作者并非像传统人物传记那样,或按照时间顺序记叙和评论传主的重要人生经历,或围绕传主的某些特质和选取重点领域组织材料,而是在行文中让巴赫的生平叙述、音乐分析、所处时代的背景介绍和由后二者延伸的哲学阐释相互渗透,“西方音乐之父”那如复调音乐般丰富的精神世界得以重构。
本书文笔优美,叙事通达,如潺潺溪流般娓娓道来,夹叙夹议的散文式叙事中富含深刻的哲思。作者融合了历史、传记、艺术、神学、哲学、神秘主义和音乐学等多种视角,对大量文化典故和观念素材信手拈来,展现出独特的立意与旨趣。
本书图文并茂,60余张图片包括人物肖像、历史版画和乐谱图解等,为读者形象地展示了18—19世纪的社会风貌和人物的生活与创作。
【专家推荐】
作为管风琴演奏家的巴赫无疑是我们的精神领袖。他的音乐常被冠以神圣、平衡、完美之名,同时他也是富于激情的。他用每一个日夜宣告作曲是他活着的方式,他用每一个音符享受着命运安排给他的狂喜、平静、焦躁和不安。
——沈媛(管风琴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自英国古典音乐指挥家约翰·艾略特·加德纳的巨著《天堂城堡中的音乐:巴赫传》问世以后,我们还需要另一本巴赫传记吗?读完本书后,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很多古典乐迷几乎每天都沉浸在巴赫美妙的音乐之中,深刻体会到“巴赫的音乐使神获得了人性,也使人获得了神性”并非虚言,从而对巴赫其人充满了敬仰与好奇。本书作者独辟蹊径,成功地从巴赫生活时代的氛围、世俗观念、日常生活经历,尤其是他的博览群书中,抽丝剥茧般地揭示了其人格、性情与音乐理念发展的脉络。我向喜爱巴赫的乐迷推荐这本书。
——苗德岁(古生物学家,科普作家)
【媒体推荐】
一部关于巴赫的卓越著作,在相关领域尤为罕见。作者的博学给人带来愉快的阅读体验。更重要的是,本书文笔优美。
——卡莱斯·巴尔瓦,《先锋报》(La Vanguardia)
拉蒙·安德烈斯为我们呈现了近年来一份令人印象深刻的巴赫研究。
——霍尔迪·略韦特,《国家报》(El País)
这是一本关于诸多西方智识著作的书。有时,它甚至让人觉得这就是巴赫的音乐。
——斯特凡诺·鲁索曼诺,《阿贝赛报》(ABC)
这是一部内容丰富的研究,其中充满了对位。本书流畅、精练的语言风格与作者的诗人身份不无关联,它为巴赫这位德国音乐家绘制了一幅壮观的地图,上面记录着巴赫能够接触到的所有知识领域:从炼金术到神学。
——霍安·安东·卡拉拉赫,《加泰罗尼亚晨报》(El Periódico de Catalunya)
这是一本重要的书,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作者是一位博学之士。本书不仅对巴赫的乐迷来说不容忽视,对音乐爱好者甚至历史学家也同样如此。作者在书中对几乎所有社会模式和文化模式进行了反思,其覆盖的时间范围上至马丁·路德的时代,下至18世纪上半叶。
——皮尔·埃斯特尔里奇,《马略卡日报》(Diario de Mallorca)
本书如潺潺流水,让人专心沉浸在时代、各种观念,当然还有书籍之中。书中的内容令人信服,而且对读者十分友好,无论你是相关领域的“小白”还是专家。
——Amazon读者
拉蒙·安德烈斯在这本书的每一句话、每一处引用和暗示里,都倾注了对音乐和文化的满满热爱,这种热爱涵盖方方面面。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带我们深入理解巴赫(以及和他相关的人),既有学术深度,又很好读。最让人惊喜的是,他的文字流畅优美,读起来很舒服,让人不知不觉就被吸引进去。
——Goodreads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