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新书屋 - 现代性的追寻 - 作者:亚思明

亚思明

人物简介:

作者简介: 张枣(1962-2010),湖南长沙人,当代杰出的汉语诗人。先后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和四川外国语学院。1986年赴德,先后在特里尔大学、图宾根大学求学,并获文哲博士学位。21世纪初回国,先后在河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任教,2010年3月8日因患肺癌去世。张枣通晓英、德、法、俄等外语,他广泛采撷中西诗歌元素,以精妙的诗艺自成一家风格,在海内外享有卓著的声誉。张枣生前出版过一本诗集《春秋来信》,参与主编出版过一本《德汉汉德词典》。去世后《张枣的诗》《张枣随笔集》等作品陆续被整理出版。 译者简介: 亚思明,本名崔春,山东青岛人,德国基尔大学(Uni-Kiel)社会经济学院本科硕士毕业,曾任德国之声(DW)中文部编辑兼撰稿人。文学博士,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签约文学评论家。

现代性的追寻书籍相关信息

  • ISBN:9787541157615
  • 作者:张枣 / 亚思明
  •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0-8
  • 页数:376
  • 价格:58.00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平装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暂无语言
  • 原作名:Auf die Suche nach poetischer Modernität: Die Neue Lyrik Chinas nach 1919
  • 适合人群:哲学爱好者, 社会科学研究者, 文化评论家, 对现代性问题感兴趣的大学生,以及对当代社会变迁和个体心理有深入探讨需求的读者
  • TAG:社会学 / 文化研究 / 思想史 / 心理学 / 现代哲学
  • 豆瓣评分:9.1
  • 更新时间:2025-05-17 10:31:18

内容简介:

※ 张枣留德博士论文首次翻译出版 ※ 一位内行人的新诗史,一个供我们反观张枣诗学理念的重要文本 ※ 张枣从经验构筑自己的新诗史逻辑,能更清晰地看到张枣的诗歌纹理 ※ 译笔精确流畅,深得张枣中文神髓 —————————— 内容简介: 张枣从一个当代诗人的写作经验出发,构造了一种个人的新诗史逻辑,梳理1919年以来的中国新诗发展史。从严格的学术规范来看,这部专著多少会有些“偏颇”,但它的光芒恰恰在这种“偏颇”里。张枣对高度提炼的诗人(鲁迅、闻一多、梁宗岱、卞之琳、冯至、食指、北岛)、作品的评析解读,精妙见解层出不穷,显示诗人对审美现代性的卓异洞察,既拓宽我们对张枣诗学认识的边界,也为常规文学史补充一种视角。 —————————— 编辑推荐: ■ 一个语言俭省的诗人“跨界”写起学术专著——还有什么比这更奢侈的呢?张枣板起面孔一本正经谈诗歌史,你依然能瞥见背后一以贯之的诗学光芒闪现,和不经意扮起的鬼脸。 ■ 一部不一样的新诗史。关于中国新诗发展脉络、代际划分,对鲁迅、闻一多、梁宗岱、卞之琳、冯至、食指、北岛、“后朦胧诗”等的精彩解读,你不一定认同,但其识见会让你认同这是一个真正内行诗人的看法。 —————————— 名家评论: 我倾向将它看成是“作者诗学”。诗歌是个特殊的“行当”,没有与自己的语言、感觉、想象相连的写作经验,对诗歌现象、诗艺特征和具体文本的分析,肯定是一个很大的缺陷。张枣论文的长处正在这里。他的感觉、他的写作、他的学养(特别是对19世纪以来西方诗歌发展脉络的熟悉),在对新诗史的评述中发出光彩,特别是对诸多诗人、作品的评析解读,让我们看到他独到的眼光而惊喜。 ——洪子诚 这部论文代表着这两代人的趣味、意识、水平,朝着未来过渡,记忆现代诗歌的艰难历程,为大家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样式和诗学文本,所以,也非同小可。 ——钟鸣 他的博士论文乃是一个诗人对汉语新诗进行偏颇论述的博士论文。这也许不那么符合现代学术的规范,却很合我这个饕餮读者的胃口。我喜欢精彩的见识,哪怕它很偏颇,却厌恶平庸的公正。张枣有一种偏爱,在这种偏爱里,有他偏颇的智慧。 ——敬文东 张枣的博士论文提供了一家之言,师心独造,但张枣本身的论述是自洽的,你想辩驳他很简单,但真正到位的批评,需要在高层次的思辨水平上,而且要动用非常多理论资源。他这些诗学观点,都值得我们认真讨论,因为张枣的视野比我们广阔,而且诗人的敏感使他能找到我们可能忽略的观点。总之,对喜欢张枣的读者来说,这本博士论文多出了一份研究文本,能大大拓宽我们对张枣的诗与诗学认识的边界。 ——江弱水 和论文整体上所显示的诗人对审美现代性的卓异洞察,特别是在文本解读中层出不穷的精妙见解相比,只能说是白璧微瑕。相信每个人——无论你是诗人、批评家,还是论文作者——都会从张枣的论述中得到启发。 ——西渡 他建构思路的方式往往是通过对作品解读,强力拉拽出一种阐释,而这也是最精彩、最有启发性的部分。像对北岛的分析,就一定程度刷新了我对北岛的认识。不是一个文学史的判断,更体现了某种更为深入、更具有生产性的诗学意识。 ——姜涛 这本论文的主要价值不在于他论述结构的严格性,而是他通过他的写作经验、诗歌见解和诗学信念,打开了我们认识新诗史,至少是新诗史上几位重要诗人的一些面向。 ——冷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