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新书屋 - 中国史学史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5-17 16:56:47

中国史学史

中国史学史精美图片

中国史学史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303052769
  • 作者:白寿彝 编
  •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1-5
  • 页数:396
  • 价格:36.5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平装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暂无语言
  • 适合人群:历史学研究者, 历史爱好者, 大学历史系学生, 学术工作者, 对中国历史有深入研究兴趣的人
  • TAG:文献学 / 中国历史 / 学术研究 / 历史学 / 史学理论
  • 豆瓣评分:6.9
  • 更新时间:2025-05-17 16:56:47

内容简介:

《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历史学专业基础课程系列教材:中国史学史》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原则,结合学术发展与教学改革的需求,加入新的学术成果与教学理念,以顺应当今高等教育和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为21世纪的大学历史教育提供一套较为新颖、完善且适用面广的基础课教材。

书籍目录:

题记 1 第一章 先秦时期:中国史学的童年 1 第一节 远古的传说 1 一 战胜自然灾害和在生产中取得成功的传说 1 二 氏族由来和氏族、部落间原始战争的传说 4 第二节 从卜辞到国史 5 一 卜辞和金文的记载 5 二 《尚书》和《诗经》 6 三 周公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9 四 宗周晚年和春秋时期的国史 11 第三节 孔子和《春秋》 14 一 孔子修《春秋》 14 二 《春秋》的属辞比事 16 三 《春秋》尊王道重人事 17 第四节 战国时期私人撰述的发展 19 一 《左传》和《国语》 19 二 《竹书纪年》、《世本》和《战国策》 23 第二章 秦汉时期:中国史学的成长 27 第一节 秦汉史学和秦汉政治 27 一 秦焚书和秦刻石 27 二 汉初君臣论历代兴废 28 三 尊儒和阴阳五行说、谶纬说的流行 29 第二节 司马迁和《史记》 36 一 司马迁的家学 36 二 司马迁著《史记》 38 三 司马迁成一家之言 40 四 《史记》的续补 53 第三节 刘向、歆和典籍校雠 54 一 刘氏父子生平 54 二 刘氏父子的史学思想 55 三 刘氏父子在典籍校雠上的贡献 56 第四节 班固和《汉书》 60 一 班固的家学 60 二 班固断代为史 61 三 《汉书》的博洽 67 四 《汉纪》的继出和《汉书》的专门之学 73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史学的发展 78 第一节 时代的特点及其对史学发展的影响 78 一 时代特点与史学发展趋势 78 二 史书数量的剧增和种类的丰富 80 三 地方史、民族史和关于域外情况的记述 82 四 家史、谱牒和别传 87 五 通史撰述和历史笔记 90 第二节 皇朝史撰述的兴盛(上) 94 一 皇朝史撰述的兴盛 94 二 陈寿和《三国志》 97 三 司马彪《续汉书》八志、袁宏《后汉纪》和范晔《后汉书》 100 四 沈约、萧子显和魏收的皇朝史撰述 108 第三节 皇朝史撰述的兴盛(下) 113 一 历史意识的强化和史馆的设立 113 二 五代史纪传和《五代史志》 115 三 新修《晋书》和《南史》、《北史》 119 四 附论 吴兢和《贞观政要》 122 第四节 史学理论的发展——刘知几和《史通》 125 一 刘知几著《史通》 125 二 《史通》的史学批评理论 127 三 刘知几论“史才三长” 132 第五节 典制史的崛起——杜佑和《通典》 133 一 杜佑著《通典》 133 二 《通典》关于国家职能认识的新发展 135 三 杜佑的史学思想和朴素的历史进化观 137 第六节 历史思想领域的成就 141 一 神灭论与兴亡论 141 二 封建论与民族论 144 三 《人物志》与帝王论 146 第七节 历史文献学的成长 154 一 史书部类趋于定型 154 二 史注的突出成就 155 三 文献整理、总集和类书 160 第四章 宋元时期:中国史学的继续发展 162 第一节 宋元时期史学的进一步发展 162 一 宋元时期史学的特点 162 二 民族史、地方史和域外史 165 三 宋元史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168 第二节 宋元时期史学思想和历史文献学的发展 170 一 理学对宋元史学思想的影响 170 二 宋元时期史学思想的发展 172 三 宋元时期历史文献学的发展 175 第三节 欧阳修多方面的史学成就 178 一 《新五代史》和《新唐书》 178 二 开风气的历史文献学工作 182 三 历史文学上的主张和成就 186 第四节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187 一 《资治通鉴》的编修 187 二 “资治”的指导思想 191 三 历史文学的成就 193 第五节 郑樵和《通志》 195 一 《通志》的编修 195 二 郑樵的史学批评和史学思想 197 三 历史文献学的主张 200 第六节 朱熹的历史哲学和史学 203 一 朱熹的历史哲学 203 二 《资治通鉴纲目》和《伊洛渊源录》 207 三 历史文献学上的贡献 208 第七节 马端临和《文献通考》 211 一 《文献通考》的编修 211 二 马端临的史学思想 213 三 马端临的文献学 217 第五章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衰老时期的史学 220 第一节 明清时期史学领域的变化 220 一 明清时期的史学特点 220 二 明代的史学 221 三 明末清初的史学和经世致用 221 四 清代学术和乾嘉考据 223 第二节 明代的史学成就 225 一 明代官修史籍 225 二 郑晓、王世贞、李贽、焦竑等人的史学 228 三 明末史学 234 第三节 黄宗羲、王夫之的史学 237 一 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 237 二 《明夷待访录》的思想倾向 238 三 有关明代文献和《明儒学案》 242 四 王夫之著《读通鉴论》 244 五 王夫之的史论方法 245 六 王夫之的史学思想 248 第四节 顾炎武、顾祖禹和马骕的史学 254 一 顾炎武著《日知录》 254 二 顾炎武治史特点 256 三 顾炎武的史学思想 258 四 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 261 五 顾祖禹提倡经世之学 262 六 《读史方舆纪要》著述特点 264 七 马骕的史学成就 267 第五节 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和乾嘉考据史学 270 一 明清时期历史文献学的发展 270 二 钱大昕、崔述为代表的乾嘉考据史学 274 三 简说清代修史 280 第六节 章学诚著《文史通义》 281 一 史学经世思想的发展 281 二 重视“别识心裁” 284 三 “史义”与“史德” 286 四 地方志的理论与实践 289 第七节 龚自珍的史学 292 一 提出“尊史”说 292 二 纵论历史变迁 295 三 建议西北建设 298 四 复兴经世之学 299 第六章 近代史学(上) 302 第一节 民族危机的紧迫感 302 一 魏源的爱国史学著述 302 二 《瀛环志略》、《夷氛闻记》和《中西纪事》 308 三 边疆历史地理学的兴起 313 第二节 近代维新派的史学成就 315 一 早期维新派王韬的史学思想 315 二 黄遵宪《日本国志》的成就 318 三 康有为历史必变的思想和维新变法 321 第三节 20世纪初“新史学”思潮和宣传革命的历史思想 326 一 “新史学”思潮及其代表梁启超 326 二 夏曾佑在通史撰著上的成就 330 三 20世纪初宣传革命的历史思想 333 第七章 近代史学(下) 339 第一节 中国史学的近代化 339 一 史学近代化的特点 339 二 马克思主义史学对史学近代化过程的影响 341 第二节 “五四”后的梁启超史学 341 一 梁启超史学思想的变化 341 二 对清代学术的总结 344 三 历史研究法 346 第三节 胡适的学术研究方法论和顾颉刚的“古史辨” 349 一 胡适的实用主义 349 二 实用主义的学术研究方法论 351 三 顾颉刚的“古史辨” 352 四 《禹贡》杂志与边疆地理研究 354 第四节 王国维、陈寅恪、陈垣的史学 355 一 王国维的古史新证 355 二 诗文笺证和“民族文化之史” 358 三 宗教史,文献学,“表微书” 362 第五节 中国近代考古学对史学的影响 365 一 中国近代考古学 365 二 中国猿人的发现 366 三 甲骨学对近代史学的影响 368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37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初步建立 371 一 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逐步传播 371 二 李大钊的贡献 372 三 郭沫若的贡献 374 四 通史、社会史、思想史等方面的成就 376 五 在斗争中建立起来 380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382 一 新中国成立后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潮 382 二 新中国成立后17年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要成就 383 三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考验 385 四 马克思主义史学步入新的历史时期 386 第三节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杰出贡献 388 一 毛泽东关于史学工作的理论 388 二 毛泽东关于中国历史的理论 392 重版后记 396

作者简介: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下载点评

  • 高亮(169+)
  • 缺页(480+)
  • 可打印(185+)
  • 批注(322+)
  • 绝版(647+)
  • 珍藏(1023+)
  • 惊喜(602+)
  • 中评多(250+)
  • PDF(603+)
  • 差评少(456+)
  • 重排(276+)
  • 水印(350+)
  • 研究(995+)
  • 双语(409+)
  • 可复制(377+)
  • 适配(541+)
  • 首选(395+)
  • MOBI(178+)
  • 完整(299+)

下载评论

  • 用户1730581623: ( 2024-11-03 05:07:03 )

    双语版电子书下载秒传,支持EPUB/TXT格式导出,操作便捷。

  • 用户1716969502: ( 2024-05-29 15:58:22 )

    图文功能搭配AZW3/TXT格式,精校数字阅读体验,值得收藏。

  • 用户1714413805: ( 2024-04-30 02:03:25 )

    精校版本报告资源,AZW3/TXT格式适配各种阅读设备,值得收藏。

  • 用户1732045814: ( 2024-11-20 03:50:14 )

    多格式版电子书下载无延迟,支持EPUB/MOBI格式导出,操作便捷。

  • 用户1721169886: ( 2024-07-17 06:44:46 )

    互动版电子书下载稳定,支持EPUB/MOBI格式导出,操作便捷。


相关书评

  • 读后感

    来源:豆瓣 发布时间:2025-05-17 16:56:48

  • 同书异名

    来源:豆瓣 发布时间:2025-05-17 16:5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