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蕊
人物简介:
李蕊,1978年9月出生,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法学学士、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学硕士、中国人民大学经济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学博士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访问学者。兼任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银行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农业经济法研究会理事等。
入选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中国政法大学钱端升杰出学者等;获北京市高等学校首届青年教学名师、北京高校育人标兵、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获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中国法学会第九届中国法学家论坛征文三等奖等主要学术奖励10余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等省部级项目10项。
中国农地融资创新实践的法律回应书籍相关信息
内容简介:
中国农村发展面临两大现实困境:一是作为农村经济血液的农村金融资源供给严重不足;二是作为农民更大财富源泉的农地资源利用不充分。党的十九大提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些关键在于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而创新的基础在于农地顺畅流转和融资。这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旨所在。
毋庸讳言,在新一轮土地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契合于我国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改革逻辑,以驱动城乡要素资源耦合对接、求解农地流转融资困局的宗旨,各地在农地流转融资领域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实践,从农地抵押、土地银行再到农地信托、土地托管……为我国农地制度改革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制度径路。但是,目前我国农地流转融资领域还存在一系列法律政策冲突导致市场失灵,严重阻碍了农村资金和农地资源优化配置。重大改革必须于法有据,既有立法对于实践变革需求将如何回应,方能有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恪守集体所有、农地农用和保障农民权益之底线?本书在梳理研判我国既有农地流转融资典型创新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法律回应的基本理路,即统筹考量农地流转融资市场的公平、效率、自由和秩序,基于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理论,根据差别原则平衡协调不同主体利益,有效发挥政府作用,构建农地流转融资多元激励和保障机制。
全格式电子版 - 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