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前沿(第23辑)

文学理论前沿(第23辑)电子书籍推荐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经过数月时间的选稿、审稿和编辑加工,《文学理论前沿》(第二十三辑)很快就要与专业文学理论工作者和广大读者见面了。我像以往一样在此重申,本集刊作为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的会刊,由学会委托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负责编辑,开始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之后改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自第二十辑开始改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由于目前国际文学理论学会尚无一家学术刊物,而且该学会秘书处又设在清华大学(王宁任该学会秘书长),因此经过与学会主席希利斯·米勒教授等领导成员商量,决定本集刊实际上承担国际文学理论学会的中文刊物之角色。自2019年起,由于主编王宁被北京语言大学外语学部聘为特聘教授,因而本集刊将由北京语言大学和清华大学联合主办,这应该说是一种卓有成效的强强联合。让我们欣慰的是,本集刊自第一辑出版发行以来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反响,不仅读者队伍日益增大,而且影响也在逐步扩大。可以说,本集刊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第一步已经实现。尤其值得在此一提的是,从2008年起,本集刊已连续多次被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I) 列为来源集刊,前几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又对各类集刊进行了整顿,一些集刊由于种种原因停办,而本集刊则得以幸存,2007年又改为半年刊。这些无疑是对本集刊的一个极大鼓励和鞭策,我想我们今后的任务是不仅要继续推出高质量的优秀论文,还要争取在国际学术界发出中国学者的强劲声音。
正如我在第一辑编者前言中指出的,我们办集刊的立足点有两个:一是站在国际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的前沿,对当今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提出我们的研究成果,同时也从今天的视角对曾在文学理论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但现已被忽视的一些老话题进行新的阐释;二是着眼于国际性,即我们所发表的文章并非仅出自国内学者之手,还会在整个国际学术界物色优秀的文稿。鉴于目前国际文学理论界尚无一家专门发表高质量的反映当今文学理论前沿课题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大型集刊,本集刊的推出无疑填补了这一空白。与国内其他集刊或期刊不同的是,本集刊专门刊发两三万字的既体现扎实理论水平同时又有独特理论创新的长篇学术论文10篇左右,最长的论文一般不超过35000字。所以对于广大作者的热心投稿,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但同时也希望大家在仔细研究本集刊的办刊方针和研读各辑所发论文之后再寄来稿件。此外,本集刊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发表合作的稿件,因为我们都知道,人文学者的论文大多是作者独立思考的结晶,而且体现了作者本人的行文风格,因此一篇独具个性的优秀论文是基本不可能由多人合作写成的。本集刊每一辑发表境外学者论文为1~2篇,视其来稿是否与该辑主题相符决定是否刊用,或者根据本集刊主题直接向国外学者约稿。国内及海外学者用中文撰写的论文需经过匿名评审后决定是否刊用。
本辑与第二十二辑的栏目设置略有不同。第一个栏目依然是沿袭下来的主打栏目“前沿理论思潮探讨”。在这一辑中,该栏目的四篇文章讨论的是当下处于国际学术理论前沿的一些课题。第一篇文章出自青年学者侯洁之手,在简略地回顾世界主义在古希腊哲学中萌发直到当下的历史演变过程后,作者从文学和文化的角度,以世界主义思想的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梳理了它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封建中世纪到文艺复兴过渡时期、欧洲启蒙时期以及近现代时期所经历的发展与变化,并阐述了世界主义思想是如何贯穿于哲学、政治和文学等领域的。通过对世界主义理论历史演变的研究,该文揭示了以整体眼光看待世界、以包容的态度对待他者,寻求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方向和利益。虽然在作者看来,文学在整个世界主义的历史演变中并未扮演一个突出的角色,但是文学中的世界主义却为世界文学步入学术前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林晓霞的文章专门讨论了当今国际比较文学界最具有影响力的美国学者戴姆拉什的世界文学研究特色。林晓霞曾两度赴美学习,师从戴姆拉什,对戴氏的世界文学研究有较好的把握,在该文中,她聚焦戴氏的新著《比较多种文学: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认为该书是对比较文学领域的一次重新审视,为正在经历着瞬息万变的比较文学学科指明了前进的道路。该文在承认戴姆拉什并非一位马克思主义者的同时,也首次披露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世界文学的描述对他的世界文学观的启迪和影响,并揭示了其世界文学观形成的历史因素及思想背景。特别有新意的是,该文认为,奥尔巴赫与赛义德(又译萨义德)对戴姆拉什世界文学观的影响最大,正是通过赛义德,西方马克思主义也对戴姆拉什的世界文学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启迪和影响。黄惠的文章虽然探讨的是现代性这个老话题,但文章聚焦的是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长篇小说《通灵女孩》,认为该小说质疑了把人疏离自然的现代性道德认同,对其提出了批判,并指出其直接导致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在作者看来,在谭恩美的小说中,生活在都市空间的奥利维亚深陷现代性矛盾之中,表现为心理生活的自私化和价值取向的功利性。而生命价值整体观则通过前工业时期的原初乡村和自然山水的感性特质,在生态审美救赎的感性美学中突破精神困境,寻求感性与理性的平衡,恢复人的感觉本能及与自然的情感联结;同时通过重寻伦理情感,帮助深陷现代精神危机中的人们摆脱焦虑,最终实现某种精神的救赎。这些都是颇有新意的。姬志海和王秀花合作的文章以今天的视角重新审视了曾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风行的前期先锋小说家所尝试的“叙事革命”,认为这一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叙事应在当代文学史上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作者认为,以历史后视镜的眼光对这一现象进行重新考察,仍具有较大的文学史意义。因此正是本着这一目的,两位作者在学界针对早期先锋小说叙事实验层面既有研究的基础之上,另辟蹊径,利用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综合方法,在“故事化”与“叙事化”二元对照的视域下,从“元小说”“视角设限”“时间主观化”“典型抽象化”四个主要维度对先锋小说家在叙事革新方面的美学努力及其所获实绩诸方面重新进行客观的廓清和评价,力图从中提炼出新的研究价值。虽然先锋小说已经成为历史,但先锋叙事的一些技法已为越来越多的小说家所使用。
本辑的第二个栏目为“文学阅读与理论阐释”,发表了五篇文章。王楚童的文章从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角度,通过平行比较中国古代哲人庄子的蝴蝶和德里达的猫这两个看似不甚相关的动物形象,来考察“他者”的意义,作者借助西方哲学中的“他者”概念来说明,它不仅仅存在于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到现象学的逻辑脉络里,后现代极具思辨精神的理论家们也没有办法穷尽其内涵和外延。“他者”概念并非独属于西方,庄子哲学中对“彼”与“此”的论述也是“他者”概念的一处显影。从中西交互、比较的视野诠释“他者”正赋予了这个概念更为旺盛的生命力和阐释空间。由此,无论我们带着哲学形而上的视角,还是借助文学作品、文学阐释;无论我们指的是“一个陌生女人走过”这个“她者”,还是一只猫凝视这个“它者”,“他者”概念和实践最终都会在与“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的交会中,实现完满和统一。应该说,这样一种理论导向的平行研究的文章我们今后还要发表。隗雪燕和武琳的文章从比较诗学的角度,以鲁迅和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狂人日记》为例,探讨了在中西文学作品中自然意象、社会意象、民俗意象、文化意象、神话意象这五种类型的意象书写,并且阐释了在这两部作品中的意象书写。虽然从事文学史研究的学者都知道,鲁迅确实受到果戈理的影响,但该文运用平行研究的方法重点对比分析了在这两部小说中月亮和狗这两个承载着丰富内涵的自然意象和其他意象,并对两者之间的异同和原因进行了剖析,因而达到了比较诗学的境界。刘贵珍的文章探讨了翻译家查良铮的诗学思想,认为查良铮在长期的诗歌翻译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翻译诗学。他的翻译诗学具体体现在他不仅把翻译当作表达内心情感和诗学思想以及提高创作水平的重要方式,而且始终秉持强烈的现实观,认为诗歌一定要反映社会现实。此外,查良铮的诗学特色也在于他执着地追求诗歌翻译的艺术性,同时注重读者的接受,这应该是查良铮的诗歌翻译明显高于同时代的翻译家的原因所在。张妍的文章比较了宇文所安和柯马丁这两位汉学家在阐释中国文本的策略时对自我指涉概念的拓展。在她看来,两人都强调了多个文本互文性重复中共有的字句、主题等程序性自指。柯氏自指的程式更从平面文本转变为仪式表演,实现程式自身的转变。因此,多个主体互文性经由不同人扮演同一角色的程式自指,到程式角色因个体主体性形成差异性重复,再到仪式内多个角色与不同扮演者融合的多重主体自指,仪式因仪式内外的多重主体显现自身。通过比较,张妍认为多重对应体现为宇文所安的对应多样性和柯马丁个体要素自身的多重性。应该指出,上述几篇平行比较研究的论文都有着一定的理论导向,而不是那种牵强的比附式研究。李泉的文章则是他研究金庸武侠小说在英语世界的接受的系列文章。作者指出,以韩倚松为代表的英语世界学者对金庸武侠小说的研究从西方文论的他者文化视域出发,形成了极具世界诗学特征的跨文化阐释风格。韩倚松一方面参照中国文学与文论,深入发掘了金庸武侠小说如何同中国文学传统建立血肉联系的文学创作机制,另一方面引用西方文学地理学和离散文学理论剖析了金庸作品中设置的、岛屿-大陆二元地理架构内藏的文化内涵,以及这一边缘-中心二元对辩证性地理架构所流露出的、对大陆文化所持的独特怀旧性“中原情结症”。应该说,他的这一结论已经触及了世界诗学的理论建构。
本辑第三个栏目编发了两篇访谈,但是这两篇访谈并非一问一答式的访谈,而是一种对话,通过这样的对话,我们对被访谈者的学术思想和著作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今后这样的访谈我们还要多发一些。
本辑的编定正值春季学期即将结束,新冠疫情给我们的工作造成了一些影响,但也使我们能静心地审读各篇来稿。尤其需要强调的是,本辑在组稿过程中,传来了米勒教授由于染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于2月7日逝世的消息,我们深感悲痛,特表达我们对这位中美文论交流的重要使者的哀悼之情。本集刊创刊伊始,他就以极大的热情予以了支持,并为本集刊撰稿。当然,我们对他最好的纪念就是研究他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思想,关于这一点,本集刊将发表一些深度研究性的文章。目前各高校都已开始了暑假前的考试和毕业生离校的工作,我在此谨向为本集刊的出版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编辑人员致以深切的谢意。我们始终期待着广大读者的支持和鼓励。
王宁
2021年7月
书籍目录:
前沿理论思潮探讨
“世界主义”理论的历史演变:文学和文化的视角 侯洁
关键词:世界主义,世界文学,全球人文,新世界主义
摘要:源远流长的“世界主义”思想自古希腊罗马时期就已闪现在斯多葛学派的大同理想之中,随后其受到中世纪基督教普世思想的冲击,被但丁反思性地融合到他倡导的大一统尘世政体中,此后经过启蒙运动的洗礼,它开始进入自觉的理性建构阶段。本文以“世界主义”思想的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梳理了它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封建中世纪到文艺复兴过渡时期、欧洲启蒙时期以及近现代时期所经历的发展与变化,阐述了“世界主义”思想是如何贯穿哲学、政治和文学等领域。通过对“世界主义”理论历史演变的研究,揭示了以整体眼光看待世界、以包容的态度对待他者,寻求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方向和利益。
戴维·戴姆拉什的世界文学研究 林晓霞
关键词:戴姆拉什,奥尔巴赫,赛义德,《共产党宣言》,世界文学
摘要:“世界文学”这一话题在中国备受关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戴姆拉什的专著《什么是世界文学?》。作为国际比较文学界的一位显赫人物,戴姆拉什最近又出版了新作《比较多种文学: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该书对比较文学领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重新审视,为正在经历着瞬息万变的该学科指明了前进的道路。戴姆拉什如何从历史和文学入手,在批评实践中注入自身的经历和情感?他在美国的世界文学重新兴起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为什么多元文学在他看来如此重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世界文学的描述对他的世界文学观有何启迪和影响?本文从戴姆拉什文学观形成的因素及背景、奥尔巴赫与赛义德对戴姆拉什世界文学观的影响、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戴姆拉什世界文学观的启迪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现代性困境与救赎——以《通灵女孩》为个案 黄惠
关键词:现代性,都市,困境,自然,救赎
摘要:同质化现代社会所致的“异乡人”身份是谭恩美作品中挥之不去的愁绪,对空间问题的关注,是其寻求解答与文化认同和权利诉求纠缠不清的身份政治的尝试,并跨越文化与种族的窠臼,探求生命意义。她的长篇小说《通灵女孩》质疑把人疏离自然的现代性道德认同,并对之提出批判,指出其直接导致现代人的精神困境。生活在都市空间的奥利维亚深陷现代性矛盾,表现为心理生活的自私化和价值取向的功利性。而生命价值整体观则通过前工业时期的原初乡村和自然山水的感性特质,在生态审美救赎的感性美学中突破精神困境,寻求感性与理性的平衡,恢复人的感觉本能及与自然的情感联结;同时通过重寻伦理情感,帮助深陷现代精神危机中的人们摆脱焦虑,最终实现救赎。
早期先锋小说“叙事革命”的四种主要路径考释 姬志海 王秀花
关键词:“故事化”/“叙事化”,元小说,设限,时间主观化,典型抽象化
摘要:回望三十多年来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滥觞、发展和流变的轨迹,前期先锋小说作家进行的“叙事革命”无疑是其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时至今日,以历史后视镜的眼光对之进行重新打量和场域重塑,仍有很大的文学史意义。本文在学界对早期先锋小说叙事实验层面既有研究的基础之上,另辟蹊径,利用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综合方法,在“故事化”与“叙事化”二元对照的视阈下,从“元小说”、“视角设限”、“时间主观化”和“典型抽象化”这四个主要维度对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先锋小说作家在叙事革新方面的美学努力及其所获实绩重新进行客观的廓清和评价,力图从中洗磨出新的研究价值。
文学阅读与理论阐释
庄周的蝴蝶与德里达的猫:中西视角下的“他者” 王楚童
关键词:他者,自我,动物,中西,跨文化理解
摘要:“他者”一直是哲学和文学领域频繁谈及的概念。学界对“他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自我与他者的辩证关系、他者伦理以及少数族裔的他者身份。笔者发现,在已有研究中,对于“他者”的定义一直是模糊的,并且鲜有学者关注到中国哲学中隐藏的“他者”概念。本文将对西方主流学界的“他者”概念做一个较为全面的分析和梳理,随后提供进一步阐释、完善“他者”概念和实践的路径。
象征主义视域下中西文学的意象书写
——以两部《狂人日记》为例 隗雪燕 武琳
关键词:象征,意象,《狂人日记》,月亮,狗
摘要:意象,作为中西诗论的一个核心概念,最早是作为“意”和“象”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存在的。历代文人都曾对它作出阐发和补充,众多学者也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经过千余年的发展,意象从最初的哲学范畴扩展到诗学等领域,逐步应用于诗歌等艺术样式的评论。但对于“意象”的概念和分类一直都是众说纷纭,没有定论。本文依据杨义在《中国叙事学》一书中对意象的分类标准,探讨了在中西文学作品中自然意象、社会意象、民俗意象、文化意象、神话意象五种类型的意象书写。之后以鲁迅和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狂人日记》为例,阐释了在这两部作品中的意象书写,运用平行研究法重点对比分析了在这两部小说中月亮和狗这两个承载着丰富内涵的自然意象和其他意象,并对两者之间的异同和原因进行了剖析。
查良铮翻译诗学思想研究 刘贵珍
关键词:查良铮,翻译的定位,现实观,艺术性坚守,跨文化阐释
摘要:诗人、翻译家查良铮在无法从事诗歌创作的历史条件下,转向文学翻译事业,利用卓越的诗才创造性地为读者贡献了大量诗歌翻译经典作品,同时对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有着积极的思考,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翻译诗学思想。第一,他对文学翻译有着多重定位。在他看来,翻译承担着复兴中国文艺和启迪民心民智的重要使命,同时对他本人而言,翻译亦是表达内心情感和诗学思想以及提高创作水平的重要方式。第二,无论在诗歌创作还是在诗歌翻译实践中,查良铮均秉持强烈的现实观,即诗歌一定要反映社会现实的诗学思想,这是他尤其重视翻译拜伦和普希金诗歌的重要原因。第三,他执着追求诗歌翻译的艺术性,这主要表现在他借鉴西方诗歌艺术的强烈意识、对艺术性译诗原则的坚守以及追求精益求精的翻译精神等方面。第四,从读者关照的角度出发,查良铮认为跨文化阐释对读者理解翻译文本十分必要,同时又告诫读者,阅读解释文本无法取代阅读诗歌本身,体现出强烈的读者意识和辩证思想。
论宇文所安与柯马丁重复阐释策略对自我指涉的拓展 张妍
关键词:重复,自我指涉,宇文所安,柯马丁,多重对应
摘要:自我指涉强调文本脱离作者和世界的显现自身。重复是文本自我指涉的方式之一。在重复视域下,宇文所安和柯马丁阐释中国文本的策略对自我指涉概念有所拓展。二人都强调多个文本互文性重复中共有的字句、主题等程序性自指。柯氏自指的程式更从平面文本转变为仪式表演,实现程式自身的转变。多个主体互文性经由不同人扮演同一角色的程式自指,到程式角色因个体主体性形成差异性重复,再到仪式内多个角色与不同扮演者融合的多重主体自指,仪式因仪式内外的多重主体显现自身。当文本因历史、作者拥有个体历史语境时,历史、作者、文本角度的个体、共相的双重自指便得以显现,个体和共相形成差异性重复。在具体语境中,文本、主体、社会历史等成为自指要素,自指成为某一语境具体要素角度下的多元要素间的多重对应。多重对应体现为宇文的对应多样性和柯氏个体要素自身的多重性。
韩倚松对金庸武侠小说意象的跨文化阐释 李泉
关键词:英语世界,金庸,武侠小说,岛屿意象,世界诗学
摘要:英语世界对金庸武侠小说的批评与研究凸显了现当代西方文论特色,尤其受到了现当代西方文论中文学地理学、流散文学、叙述学和阐释学的影响。美国学者韩倚松基于金庸小说的宏观文本,采用中西比较诗学的研究方法,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两个层面考察了金庸武侠小说中岛屿意象的文化内涵与叙述功能。韩倚松一方面参照中国文学与文论,深入发掘了金庸武侠小说同中国文学传统建立血肉联系的文学创作机制,另一方面引用西方文论中文学地理学和流散文学理论,剖析了金庸作品中岛屿-大陆二元结构的文化内涵,以及这一结构所流露出的对大陆文化所持的独特怀旧性“中原情结症”。英语世界学者在对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岛屿意象进行跨文化阐释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认知层面的差异性理解和变异性阐释。这些基于比较诗学的视野,杂糅了中国文论和西方文论的差异性理解和变异性阐释。将构成国内外文论研究界展开异质性对话和交互性创新的基点,推动中国文学在国际性传播中实现多元共存、互证互识的世界文学与世界诗学之建构。
访谈与对话
话语实践的别样风景——刘禾教授访谈 刘禾 费小平
理论、文化和跨学科研究的融通
——匹兹堡大学人文研究中心主任乔纳森·阿拉克访谈录 乔纳森·阿拉克 林家钊
作者简介: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下载评论
-
用户1736568875:
( 2025-01-11 12:14:35 )
精校版本小说资源,PDF/MOBI格式适配各种阅读设备,推荐下载。
-
用户1722201003:
( 2024-07-29 05:10:03 )
优质版本报告资源,MOBI/TXT格式适配各种阅读设备,资源优质。
-
用户1742037975:
( 2025-03-15 19:26:15 )
精校版本教材资源,EPUB/TXT格式适配各种阅读设备,体验良好。
-
用户1721218311:
( 2024-07-17 20:11:51 )
图文功能搭配MOBI/AZW3格式,完整数字阅读体验,操作便捷。
-
用户1721321728:
( 2024-07-19 00:55:28 )
稳定下载PDF/AZW3文件,无损报告推荐收藏,体验良好。
相关书评
暂时还没有人为这本书评论!
下载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