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新书屋 - 情缘江南 - 作者: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编

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编

人物简介:

徽商及其网络 本文拟透过徽州商人的经营活动,从网络分析这个视角对中国明清社会加以考察。 一、明末清初的徽商网络 明代中叶,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徽商和山西商迅速崛起,成为中国财力最为雄厚的两大商帮。当时,这两个商帮的中坚力量都在从事获利丰厚的盐业。万历四十五年(1617),盐业纲运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有利于徽商对于两淮盐场的控制。此后,徽商的势力超过山西商,从而执掌商界之牛耳。明末清初,随着全国规模的商品流通的发展,人们的地理的、社会的流动也人为活跃。徽商的经营活动推向了全国,他们经营的行业除了盐典茶木几项大宗外,几乎也无业不居。从徽州各邑的地方志、族谱乃至客商编纂的《一统路程图记》、《士商类要》等等清楚地反映出,徽商在长途贩运的过程中,建立起一张几乎覆盖大半个中国的商业网络。一些重要的商业大都会,如北京、山东临清、南京、扬州、汉口、苏州、杭州、广州等,都是徽商麋集之地,它们是网络的枢纽和基点。网络从这些基点再散衍到周边的村镇。正如明代徽州人所说,“即山埂海陬,孤村僻壤,亦不无吾邑之人”①。所到之处,即便偏僻小镇,徽商也建立会馆,使之成为商业网络的小基点。这张商业网络疏而不漏,西起西藏,东至海外,北达辽沈,南及两广云贵。在商品经济最为发达的江南,网络也特别密集,所谓“无徽不成镇”也。 笔者要着重探讨的是为什么要编织这个网络?构成徽商网络的基础是什么?这两个问题是相互关联的。封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贱买贵卖。从商品流通的一般过程来说,有收购、运输、销售这三个环节。要完成这三个环节,需要有资本、信息(贵、贱的行情)、行商与坐贾的配合等等,从而构成最简单的商业联络。要从事多头、多种商品买卖,就离不开网络。司马迁说:“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这决不是一人之力所可实现的。明清时代,商品经济的竞争日益剧烈,商人资本的大小、信息灵通与否、商业伙计的可靠程度,直接关系到竞争的成败。再加上,中国封建时代是一个人治的国家,虽然国家有法,但在执法系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情况下,难以保护商人利益。因此,商人必须建立起自己的网络,“以众帮众”,才能确保流通的畅通。 网络的建立说到底是人际关系的协调。黴商网络是构筑在血缘和地域关系基础之上的。徽州社会有其特殊性,它介于万山之中,很少受战乱所冲击,干百年来保持着宗族聚居的格局。徽州人有聚族经商的传统,他们的地域关系,实质上只不过是血缘关系的扩大,是一个个宗族血缘群体通过联姻纽带的联结和交叉。比起其他商帮(以地域性为主)来,徽商的网络特别强固,其奥秘正在此。明末清初,在地理和社会的流动活跃之际,徽商却超越了空间和时间,因此需要在同一始祖的牌位下,强化散布各地的经商族人的同宗同族关系。所以,共同的始祖成了徽州商人确认自身的同一性以及共同性的关键所在。宗族血缘圈不仅没有向内收缩,反而保持着向外扩张的趋势。 ……

情缘江南书籍相关信息


内容简介:

本书为纪念唐力行教授七十华诞而编辑的有关江南区域史研究的论文集,由唐力行及其同事、朋友和学生撰写,主要内容分为“徽商与区域社会”、“苏州与江南社会”、“苏州评弹与社会文化”四个部分,另有附录《唐力行自编年谱》。书中张国义《唐力行教授的江南区域史研究》一文概括了唐力行教授几十年来对江南区域史研究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