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新书屋 - 魏晉南北朝書牘研究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5-19 04:43:00

魏晉南北朝書牘研究

魏晉南北朝書牘研究精美图片

魏晉南北朝書牘研究书籍详细信息


内容简介:

先秦為書牘的萌芽期,梁‧劉勰《文心雕龍卷五‧書記第二十五》曰:「三代政暇,文翰頗疎。春秋聘繁,書介彌盛。」 黃金貴《古代文化詞義集類辨考》曰:「 簡牘,在紙發明和普遍使用之前,是主要的早于縑帛的書寫材料之一。……1978年間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200餘枚竹簡,屬于公元前五世紀戰國時的遺物,是今時代最早者。」 秦、漢為書牘的發展期,黃金貴《古代文化詞義集類辨考》曰:「東漢起,紙逐漸取代簡牘成為文字的主要載體,至公元四世紀,簡牘基本絕迹。今觀出土漢簡,一般長23厘米、寬1厘米、厚0.2-0.3厘米,即漢尺一尺長、五分寬、一分厚。一簡上所寫不到五十字。此用于一般文書。後世稱書信為『尺牘 』,蓋源于此。」 漢初「書牘」文體漸為抒發個人心聲的工具,如鄒陽的〈獄中上梁王書〉、枚乘的〈上書諫梁王〉、楊惲的〈報孫會宗書〉,司馬遷的〈報任安書〉,都是抒發個人心聲名作。 魏晉南北朝為書牘的成熟期,魏晉時期,書牘漸漸涉及個人志向和性情,自然與真情之流露已躍然紙上,在內容和形式方面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達到空前的繁盛。當時文人似乎特別喜愛書牘這一特殊文學形式,也可以說書牘寫作已經形成一種文學樣式。如魏‧曹丕〈與吳質書〉曰:「孔璋(陳琳)章表殊健……元瑜(阮瑀)書記翩翩。」曹丕〈與吳質書〉既對建安諸子的文學成就有所評價,且對建安文人的生活、思想、為人處世寫得形神畢肖。曹植的〈與楊德祖書〉就是專門談論文藝的書牘,孔融致曹操的〈論盛孝章書〉亦是名作。魏末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就能從信中窺見嵇康那狂放不羈的個性。東晉‧劉琨〈答盧諶書〉亦顯示出憂國憂民之心、陶淵明的〈與子儼等疏〉且表露出恬靜情懷,都很有感染力,此時王羲之的書牘更兼文章和書法二美。 南朝劉宋初年,老、莊思想已漸消退,文人對自然的欣賞,也更趨於客觀而深刻,於是山水文學勃興,書牘亦有描寫山水風情之作。如劉宋‧鮑照〈登大雷岸與妹書〉寫景神彩飛動又不露斧鑿。梁‧吳均〈與宋元思書〉、〈與顧章書〉、〈與施從事書〉格調清新而素雅,篇幅雖小,筆法卻靈活多變,令人讀之恍若身臨其境。梁‧陶弘景〈答謝中書書〉以清麗的語言,描繪幽靜秀麗的山水,山水文學到了南朝時期,成為獨立的文學類別。 六朝時駢儷文盛行,它的特色就是講求對偶、對仗工整、講求平仄、音韻鏗鏘、多用典故、辭藻富麗、文采斐然,即《昭明文選》所謂的義歸乎翰藻。清‧孫德謙的《六朝麗指》中,將六朝駢文分為:永明體、宮體、徐庾體、吳均體四體。 永明體是指南朝齊武帝‧永明年間,沈約、謝朓、王融等,用聲律說寫詩文,稱為「永明體」,如南齊‧陸厥〈與沈約書〉、梁‧沈約〈答陸厥問聲韻書〉都是當時討論聲律的書牘。宮體駢文,是指梁簡文帝及其侍臣徐摛、庾肩吾等人,描寫宮廷女子的輕豔駢文,辭藻豔發,傷於輕靡,時號「宮體」。「徐庾體」,便是徐陵、庾信等人描寫女性的感情、刻畫女性的容止、形態為主的作品,也稱新宮體。「吳均體」是以山水清音為主的駢文,如梁‧吳均〈與宋元思書〉。還有梁‧丘遲〈與陳伯之書〉,它是駢文中之雋品,書中責之以義、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誘之以利、威之以勢,使悍將幡然來歸,雖是一封勸降書牘,卻寫出了「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千古流傳的清詞麗句。此時書牘亦以駢文敘寫,成為一種文學成就很高的書牘文體,使這塊園地更添了新的魅力。 北朝文章「舍文尚質」是其本色,文士中最負盛名者,如北齊祖鴻勳〈與陽休之書〉,為文清剛質實,但隨著南方文士的滯留北方,「南方輕綺之文,漸為北人所崇尚。」 如北周‧李昶〈答徐陵書〉。 書牘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文體從先秦的萌芽期,經過秦、漢的成長期,到魏晉南北朝的茁壯期,由先秦時的實用性,到漢初成為抒發個人心聲的工具,逐漸過渡到實用性與文學性並行,甚至漸漸以文學性取代實用性,它可為一篇抒情文,也可論說文,其實用性和審美性結合得十分完美,在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開拓了書牘文學的地位。筆者因感於此時期書牘應用已成規模且成就不凡,且在文學史上不乏膾炙人口的名篇,如魏‧曹丕〈與吳質書〉明朗清麗,魏‧曹植〈與楊德祖書〉文筆豪俊、〈與吳季重書〉風流雄放,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辭鋒峻切,劉宋‧鮑照〈登大雷岸與妹書〉繪景瑰麗,梁‧丘遲〈與陳伯之書〉理切辭婉,均屬魏晉南北朝時期書牘不朽之作。它誘人的內涵令人為之嚮往,所以筆者下定決心,開始試探這塊園地,選擇了魏晉南北朝這一時代的書牘作研究。 中國文學史上,最早對書牘作出評論的是曹丕《典論‧論文》曰:「琳、瑀之章表書記,今之俊也。……夫文,本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此為第一次確定書牘文學的地位。而劉勰《文心雕龍‧書記》曰:「詳總書體,本在盡言,所以散鬱陶,託風采,故宜條暢以任氣,優柔以懌懷,文明從容,亦心聲之獻酬也。」劉勰對書牘較曹丕重「理」的觀點,更進一步注意情感與風采,已開始從文學特質上去衡量書牘。 本論文以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書牘寫作背景與內涵做為分析、論述及探討。共分為九章,每章下分數節。 第一章 緒 論 界定研究範圍為魏晉南北朝的書牘,說明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研究方法,分別從文風、前人寫作背景、受信對象及思想切入,再以所搜集範疇內的書牘做分析與探討。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書牘為前人用以敘懷、論理、寫景……之作,閱讀先人、前輩有關書牘之評論後,令筆者極為神往,引發筆者無限興趣,尤其書牘中論理精闢,引經據典,詞采雋永,情義兼顧,更令人為之傾服。希望藉此研究,發掘書牘中的精義。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筆者才識有限,想研究如此浩瀚的書牘文學領域,實能力所不逮,有無限之惶恐。但書牘為應用文之首,其實用性、文學價值與其他文學並無軒輊,千年來人們無日不與書牘為伍,看來似家常之作,但要做到文采並茂,蘊含個人思想於無形,又能讀後回味齒香,哪是件容易之事!故只擬定研究範圍以魏晉南北朝為限,除蒐集之資料外,並將此期書牘及相關文獻資料,分別整理、分析歸類,務期能理出此期間書牘內涵及其價值。 第二章 魏晉南北朝文風之時代背景 綜觀魏晉南北朝時代文風多趨向於抒情、論理及寫景,認為文學不必再為政治服務,也是文學創作的開始,在我國文學發展中,倡巧構形似之言,期在對事物之描寫,能密附其情意,亦可為文學創作之轉捩點。 第一節 建安文風 東漢獻帝‧建安以來,文學創作已跳離儒家經典的束縛,文人的個性得到自由舒展的空間,使文學呈現豐富生動的內容,因此才使得鄴下文風盛極一時。 第二節 正始文風 魏齊王‧正始時期,政爭不斷,殺戮不絕,宗室又擅權,起用一批好《老》、《莊》、《易》之士,崇尚無為,以追求玄遠自然,神思超絕為人生目標,使文風趨向避世自保的態度。因此文多崇尚自然絕棄流俗的情調。 第三節 晉代文風 此時期社會安定,文人諸多研究文學創作問題,沿襲建安以前軌跡,創造另一個文學盛況。西晉時期作家多重技巧,注意詞華,道家自然觀念融入文中更蔚為風潮。 西晉亡後,東晉文人警覺清談誤國,因此有些文人摒棄《老》、《莊》思想,為文感傷國破家亡。如劉琨〈答盧諶書〉。 第四節 南北朝文風 南朝文風盛行書寫個人日常生活感受之情趣及山水之美,吟詠情性及山水審美成為文學的主要題材,此時期文學創作已相當獨立自由。北朝受鮮卑外族統治,鮮卑並無文化,北朝文風受南朝文人羈留北朝者的影響。 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書牘分類 書牘種類繁多,筆者分為抒情類、論說類、敘事類及寫景類四類,俾有利於了解其內涵。 第一節 抒情類 凡與人感情有關的都可歸納抒情類,它包含了感慕、懇摯、惋傷、恬淡、惻艷、牢騷、抒懷及其他。抒情類因係個人情感的表達,寫來真情流露。 第二節 論說類 論說類書牘多著墨於說理,彰顯自己見解,故引經據典是最大特色,或以自己經歷,或以歷史殷鑒,剖析前因,預測後果,無論論學、論文、論經、論字、論政、論兵或辯駁,見解清新,立論有據,娓娓道來,無不令人懾服。 第三節 敘事類 敘事用於闡明事理,亦多引用經典,以彰顯事體。或為薦揚、辭謝、祈請,或為致謝、稱頌、責讓,或為絕交、陳述,或為誡訓、諷勸及規戒,都緊扣著情、理、義、利以說服對方,使人有感同身受不能婉拒之感染力。 第四節 寫景類 構思慎密,用詞俊秀,描繪景物如縮萬里江山於尺幅畫之中,讀之宛如親歷其中,寓言寄情兩相宜。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書牘中的儒學思想 魏晉南北朝時代,戰亂頻仍,門閥世族掌握了朝廷與地方大權,儒學思想有助於鞏固世襲門第及倫常制度,使儒學成為門第持重守身、治家、經世的重要思想,文人以此教育子弟,也以此訓誡子弟,在書牘中處處可見。 第一節 論治學 生命的意義是留名後世,富貴榮寵如雲煙。故談治學,都以努力治學,勤奮著書,過著鄉野恬淡生活是他們的生活目標。 第二節 論修養 儒家思想之言忠信、行篤敬、慎思與明辨成為最高的行為德目。書牘中談及修身,都強調恪遵德目以教誨子弟。 第三節 論齊家 世族門閥為鞏固權力,壯大家族亦成為重要課題,故寫給子女書牘中,常強調兄弟同居,和諧共處為齊家之本。當時有「七世同財,家人無怨色」的範例。文人教育子女莫不仿效,強調齊家的重要,同時在書牘中表露了愛家、愛子之真情。 第四節 論經世 由於當時政局紊亂,強雄割據,殺戮頻生,部分文人歷經國破家亡,親人凋殘的苦痛經歷後,於書牘中除談論修身、齊家,也談經世治國之論,強調立志扶危定亂,以存社稷,鼓勵「學而優則仕」之思想也在當時文人心中發酵。 第五章 魏晉南北朝書牘中的玄學思想 玄學思想是當時的新哲學,為「人的覺醒」哲學,大多肯定儒家但以道家思想改造儒家,尊重個體人格,肯定人的情感價值,同時也肯定自然人性。 第一節 論自然 自然有兩樣,一曰自然物,以「天地」概言之,二曰自然本性,即本色、本性,以「素」、「樸」代言之。自然論者常以率真、曠達、脫俗為人格特徵,以「自然」傲視禮俗,掙脫儒教禮法約束。 第二節 論虛無 虛無論為意識形態領域所產生之「人之覺醒」新思潮,崇尚《老子》、《莊子》及《周易》。以為一切應順應自然的變化,不求有所作為,故曰「貴無」。 第三節 論神思 神思就是遊心於玄冥,馳神運思,故神思論者以冥想跨越時空,馳騁古今,當神思之來,就會萬途竟萌。所謂「眉睫之前,卷舒風雲之色,其思理之致乎!」就是此意。 第四節 論言意 所謂「言」,指語言文字,「意」指思想概念。筆者以「言不盡意」及「言盡意」兩論分述。 第六章 魏晉南北朝書牘中的文學思想 明‧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敘》曰:「兩京風雅,光並日月,一字獲留,壽且億萬。」正道盡了文學創作的價值。 第一節 論本體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對魏晉南北朝文人有非常深遠之影響,因此,著述不朽成為本體之基調,故當時文人都盡力想發揮自己文才,不能立德,寄望能立言,使名垂千古,曹丕〈與王朗書〉云:「死惟一棺之土,惟立德揚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箸篇籍。」正是本體論之寫照。 第二節 論文體 魏晉南北朝之書牘,以散文為主要形式,或有以騈文為之,曹氏父子得勢時,有名作家都被網羅到鄴下,與文人結伴而遊,每至觴酌流行,絲竹並奏,酒酣耳熱,就會仰而賦詩,文人無不受其影響。曹氏父子是漢末重振貴遊文學關鍵人物,也是造成魏晉文體變遷的引導者,故有梁‧劉勰《文心雕龍‧通變》曰:「楚、漢侈而豔,魏晉淺而綺,宋初訛而新」的論述。 第三節 論創作 當時文人認為好文章應文質並重,又有人認為只要乘性為書就會是好文章,但又有人認為,要想成就好文章,應勤加修改潤飾,也有人認為崇尚自然,能將自然觀點引入文章就是好文章。 第四節 論文評 文章好壞可以受大家公評,但批評者必須具有一定水準,但有文人以為批評易流於主觀之蔽,只要知音,就能知實。有人認為,由於才性不同,作品自然不同,文勢也有差異,若批評者強求一致,則有失偏頗,應兼備統一性與個別性,才是公平之評論。 第五節 論鑑賞 情感為文學本質,只要文辭盡情,就是好文章,他們以「情感」作為鑑賞文學作品的標準。認為無情感的文章則流於空洞,是拙劣作品。 第七章 魏晉南北朝書牘中的美學思想 魏晉南北朝美學以超逸的神貌標幟於我國美學史,也是承先啟後的轉捩點,當時文學作品非常講究語言形態、色澤和聲律、音節之美,他們對雕章琢句之學津津樂道,書牘中不難窺視一斑。 第一節 形式結構 書牘結構大致可分三部分:首為前文:稱謂、提稱語、開端應酬語,即先通姓名,熟人可直接敘寒暄語,次為正文:書牘主體,陳述寫信主旨。末為後文:結尾應酬語、署名敬禮、月日。 第二節 對偶精工 用詞由散體趨向駢體,句形由單體趨向偶體,由約束較少趨向律體,奇偶相生,互相獨立、配合。 第三節 聲韻和諧 魏晉南北朝是詩歌和散文並舉的時代,詩歌逐步律化,是藝術形成的一種進步,散文逐漸騈儷化,是藝術形式上的一種進步。駢文使我們語言整齊勻稱,四聲分明、音調和諧。當時書牘也恰當地應用騈偶,以加強作品的對稱美,注意音律和諧,詞藻富麗,以增強語言聲色之美。 第四節 典故繁富 用典為一種特殊比喻,適當運用,能增加作品的表現能力,充實作品內容,運用於修辭,給人典雅的感覺,含蓄的效果,產生豐富的聯想。故當時文人書牘中,無論論理、敘事,無不喜歡用典。 第五節 詞藻華麗 詞藻華麗之唯美學,是文學進化的自然結果,許多書牘作品,常兼以散句,雜以對偶,講究修辭,務求詞藻典麗華美,音節和諧自然。 第八章 魏晉南北朝書牘的評價及影響 書牘歷經千百年至今而不墜,筆者且從歷代文人對其評價,證其價值,及探討書牘,對後代發生的影響。 第九章 結 論 書牘最可貴在於發自內心的「情意真摯」, 此真摯包涵了真意、真豪氣及真感受,它是別的體裁很難達到的程度,故書牘於古代文學領域之中,實佔相當重要之席位,其價值誠不可忽視。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4 第三節 近人研究成果‧‧‧‧‧‧‧‧‧‧‧‧‧‧‧‧‧‧10 第二章 魏晉南北朝文風之時代背景‧‧‧‧‧‧‧‧‧‧‧‧ 13 第一節 建安文風‧‧‧‧‧‧‧‧‧‧‧‧‧‧‧‧‧‧‧ 13 第二節 正始文風‧‧‧‧‧‧‧‧‧‧‧‧‧‧‧‧‧‧‧ 19 第三節 晉代文風‧‧‧‧‧‧‧‧‧‧‧‧‧‧‧‧‧‧‧ 21 第四節 南北朝文風‧‧‧‧‧‧‧‧‧‧‧‧‧‧‧‧‧‧ 26 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書牘分類‧‧‧‧‧‧‧‧‧‧‧‧‧‧‧ 33 第一節 抒情類‧‧‧‧‧‧‧‧‧‧‧‧‧‧‧‧‧‧‧‧ 33 一、感慕‧‧‧‧‧‧‧‧‧‧‧‧‧‧‧‧‧‧‧‧‧‧ 33 (一) 魏 ‧曹 植〈與吳質書〉‧‧‧‧‧‧‧‧‧‧ 34 (二) 魏 ‧吳 質〈答東阿王書〉‧‧‧‧‧‧‧‧‧ 36 (三) 魏 ‧應 瑒〈報龐惠恭書〉‧‧‧‧‧‧‧‧‧ 38 (四) 魏 ‧應 璩〈與滿炳書〉‧‧‧‧‧‧‧‧‧‧ 39 (五) 魏 ‧吳 質〈答魏太子牋〉‧‧‧‧‧‧‧‧‧ 40 (六) 西晉‧陸 雲〈與楊彥明書〉‧‧‧‧‧‧‧‧‧ 42 (七) 東晉‧盧 諶〈與司空劉琨書〉‧‧‧‧‧‧‧‧ 43 (八) 東晉‧劉 琨〈答盧諶書〉‧‧‧‧‧‧‧‧‧‧ 45 (九) 東晉‧謝 安〈與支遁書〉‧‧‧‧‧‧‧‧‧‧ 48 (十) 劉宋‧范 泰〈與謝侍中書〉‧‧‧‧‧‧‧‧‧ 49 (十一) 劉宋‧謝靈運〈答范光祿書〉‧‧‧‧‧‧‧‧‧ 52 (十二) 南齊‧王 融〈謝武陵王賜弓啟〉‧‧‧‧‧‧‧ 54 (十三) 南齊‧謝 朓〈拜中軍記室辭隨王牋〉‧‧‧‧‧ 56 (十四) 梁 ‧昭明太子〈答晉安王書〉‧‧‧‧‧‧‧‧ 57 (十五) 梁 ‧簡文帝〈與劉孝綽書〉‧‧‧‧‧‧‧‧‧ 60 (十六) 梁 ‧謝幾卿〈答湘東王書〉‧‧‧‧‧‧‧‧‧ 62 (十七) 梁 ‧昭明太子〈與何胤書〉‧‧‧‧‧‧‧‧‧ 64 (十八) 梁 ‧簡文帝〈與蕭臨川書〉‧‧‧‧‧‧‧‧‧ 65 (十九) 陳 ‧周弘讓〈答王襃書〉‧‧‧‧‧‧‧‧‧‧ 68 二、懇摯‧‧‧‧‧‧‧‧‧‧‧‧‧‧‧‧‧‧‧‧‧‧ 70 (一) 北齊‧失名氏為閻姬〈與子宇文護書〉‧‧‧‧‧ 70 (二) 北周‧宇文護〈報母閻姬書〉‧‧‧‧‧‧‧‧‧ 73 三、惋傷‧‧‧‧‧‧‧‧‧‧‧‧‧‧‧‧‧‧‧‧‧‧ 75 (一) 魏 ‧曹 丕〈與吳質書〉‧‧‧‧‧‧‧‧‧‧ 75 (二) 西晉‧陸 雲〈弔陳永長書〉‧‧‧‧‧‧‧‧‧ 77 (三) 東晉‧孔 坦〈與庾亮書〉‧‧‧‧‧‧‧‧‧‧ 78 (四) 東晉‧庾 亮〈追報孔坦書〉‧‧‧‧‧‧‧‧‧ 79 (五) 東晉‧桓 玄〈答會稽王道子牋〉‧‧‧‧‧‧‧ 80 (六) 劉宋‧顏延之〈弔張茂度書〉‧‧‧‧‧‧‧‧‧ 83 (七) 劉宋‧王 微〈以書告弟僧謙靈〉‧‧‧‧‧‧‧ 84 (八) 梁 ‧劉 峻〈追答劉沼書〉‧‧‧‧‧‧‧‧‧ 86 (九) 梁 ‧元 帝〈答晉安王敘南康簡王薨書〉‧‧‧ 88 (十) 梁 ‧昭明太子〈與張緬弟纘書〉‧‧‧‧‧‧‧ 89 (十一) 梁 ‧張 纘〈與陸雲公叔襄兄晏子書〉‧‧‧‧ 90 (十二) 陳 ‧陳後主〈與詹事江總書〉‧‧‧‧‧‧‧‧ 92 (十三) 北魏‧中山王熙〈與知故書〉‧‧‧‧‧‧‧‧‧ 94 (十四) 北周‧王 襃〈與梁處士周弘讓書〉‧‧‧‧‧‧ 95 四、恬淡‧‧‧‧‧‧‧‧‧‧‧‧‧‧‧‧‧‧‧‧‧‧ 96 (一) 魏 ‧應 璩〈與從弟君苗君冑書〉‧‧‧‧‧‧ 96 (二) 西晉‧羊 祜〈與從弟琇書〉‧‧‧‧‧‧‧‧‧ 98 (三) 東晉‧王羲之〈與吏部郎謝萬書〉‧‧‧‧‧‧ 100 (四) 劉宋‧陶 潛〈與子儼等疏〉‧‧‧‧‧‧‧‧ 101 (五) 劉宋‧雷次宗〈與子姪書〉‧‧‧‧‧‧‧‧‧ 103 (六)  梁 ‧張 充〈與王儉書〉‧‧‧‧‧‧‧‧‧ 105 (七) 北齊‧祖鴻勳〈與陽休之書〉‧‧‧‧‧‧‧‧ 107 五、惻豔‧‧‧‧‧‧‧‧‧‧‧‧‧‧‧‧‧‧‧‧‧ 109 (一) 梁 ‧何 遜〈為衡山侯與婦書〉‧‧‧‧‧‧ 110 (二) 梁 ‧簡文帝〈答新渝侯和詩書〉‧‧‧‧‧‧ 111 (三) 北周‧庾 信〈為梁上黃侯世子與婦書〉‧‧‧ 113 (四) 陳 ‧伏知道〈為王寬與婦義安主書〉‧‧‧‧ 114 六、牢騷‧‧‧‧‧‧‧‧‧‧‧‧‧‧‧‧‧‧‧‧‧ 115 (一) 西晉‧趙 至〈與嵇茂齊書〉‧‧‧‧‧‧‧‧‧115 (二) 梁 ‧王僧儒〈與何炯書〉‧‧‧‧‧‧‧‧‧‧118 七、抒懷‧‧‧‧‧‧‧‧‧‧‧‧‧‧‧‧‧‧‧‧‧ 120 (一) 魏 ‧曹 丕〈與王朗書〉‧‧‧‧‧‧‧‧‧ 121 (二) 魏 ‧應 璩〈與侍郎曹長思書〉‧‧‧‧‧‧ 122 (三) 西晉‧阮 籍〈答伏義書〉‧‧‧‧‧‧‧‧‧ 123 (四) 劉宋‧王 微〈報何偃書〉‧‧‧‧‧‧‧‧‧ 125 (五) 劉宋‧周 朗〈報羊希書〉‧‧‧‧‧‧‧‧‧ 127 (六) 梁 ‧江 淹〈報袁叔明書〉‧‧‧‧‧‧‧‧ 130 (七) 梁 ‧江 淹〈與交友論隱書〉‧‧‧‧‧‧‧ 132 (八) 南齊‧劉善明〈遺崔祖思書〉‧‧‧‧‧‧‧‧ 133 (九) 梁 ‧伏 挺〈致徐勉書〉‧‧‧‧‧‧‧‧‧ 135 (十) 梁 ‧徐 勉〈報伏挺書〉‧‧‧‧‧‧‧‧‧ 137 (十一) 陳 ‧陳 暄〈與兄子秀書〉‧‧‧‧‧‧‧‧ 138 第二節 論說類‧‧‧‧‧‧‧‧‧‧‧‧‧‧‧‧‧‧‧ 140 一、論學‧‧‧‧‧‧‧‧‧‧‧‧‧‧‧‧‧‧‧‧‧ 140 (一) 南齊‧王僧虔〈誡子書〉‧‧‧‧‧‧‧‧‧‧ 140 (二) 梁 ‧簡文帝〈誡當陽公大心書〉‧‧‧‧‧‧ 145 (三) 梁 ‧元 帝〈與學生書〉‧‧‧‧‧‧‧‧‧ 146 二、論文‧‧‧‧‧‧‧‧‧‧‧‧‧‧‧‧‧‧‧‧‧ 147 (一) 魏 ‧曹 植〈與楊德祖書〉‧‧‧‧‧‧‧‧ 147 (二) 魏 ‧楊德祖〈答臨淄侯牋〉‧‧‧‧‧‧‧‧ 149 (三) 魏 ‧陳 琳〈答東阿王牋〉‧‧‧‧‧‧‧‧ 151 (四) 魏 ‧曹 丕〈又與吳質書〉‧‧‧‧‧‧‧‧ 152 (五) 西晉‧陸 雲〈與兄平原書〉‧‧‧‧‧‧‧‧ 154 (六) 劉宋‧范 曄〈與諸甥姪書〉‧‧‧‧‧‧‧‧ 163 (七) 南齊‧陸 厥〈與沈約書〉‧‧‧‧‧‧‧‧‧ 166 (八) 梁 ‧沈 約〈答陸厥問聲韻書〉‧‧‧‧‧‧ 168 (九) 梁 ‧昭明太子〈答湘東王求《文集》及《詩苑英華》書〉 ‧‧‧‧‧‧‧‧‧‧‧‧‧‧‧‧‧‧‧ 170 (十) 梁 ‧簡文帝〈答湘東王和受試詩書〉‧‧‧‧ 171 (十一) 梁 ‧簡文帝〈答張纘謝示集書〉‧‧‧‧‧‧ 174 (十二) 陳 ‧徐 陵〈與李那書〉‧‧‧‧‧‧‧‧‧ 175 (十三) 北周‧李 昶〈答徐陵書〉‧‧‧‧‧‧‧‧‧ 178 三、論經‧‧‧‧‧‧‧‧‧‧‧‧‧‧‧‧‧‧‧‧‧ 179 (一)  南齊‧陸 澄〈與王儉書〉‧‧‧‧‧‧‧‧‧‧179 (二)  南齊‧王 儉〈答陸澄書〉‧‧‧‧‧‧‧‧‧‧180 四、論字‧‧‧‧‧‧‧‧‧‧‧‧‧‧‧‧‧‧‧‧‧ 180 (一) 梁 ‧陶弘景〈與武帝論書啟〉五首‧‧‧‧‧ 180 (二) 梁 ‧武 帝〈答陶弘景論書書〉四首‧‧‧‧ 185 五、論政‧‧‧‧‧‧‧‧‧‧‧‧‧‧‧‧‧‧‧‧‧ 188 (一) 魏 ‧應 璩〈與廣川長岑文瑜書〉‧‧‧‧‧ 188 (二) 東晉‧殷仲堪〈致謝玄書〉‧‧‧‧‧‧‧‧‧ 189 (三) 劉宋‧武 帝〈與臧燾書〉‧‧‧‧‧‧‧‧‧ 191 六、論兵‧‧‧‧‧‧‧‧‧‧‧‧‧‧‧‧‧‧‧‧‧ 192 (一) 魏 ‧曹 植〈與司馬仲達書〉‧‧‧‧‧‧‧ 193 (二) 東晉‧譙王承〈答安南將軍甘卓書〉‧‧‧‧‧ 194 (三) 東晉‧庾 龢〈諫叔父翼徙鎮襄陽書〉‧‧‧‧ 196 (四) 東晉‧王羲之〈與會稽王牋〉‧‧‧‧‧‧‧‧ 197 (五) 北魏‧孝文帝〈遺曹虎書〉‧‧‧‧‧‧‧‧‧ 199 (六) 南齊‧曹 虎〈答魏主托跋宏書〉‧‧‧‧‧‧ 201 七、辯駁‧‧‧‧‧‧‧‧‧‧‧‧‧‧‧‧‧‧‧‧‧ 202 (一) 魏 ‧陳 琳〈為曹洪與世子(曹丕)書〉‧‧‧ 202 (二) 南齊‧竟陵王子良〈與孔中丞(稚珪)釋疑惑書〉 204 (三) 陳 ‧徐 陵〈在北齊與楊僕射書〉‧‧‧‧‧ 206 第三節 敘事類‧‧‧‧‧‧‧‧‧‧‧‧‧‧‧‧‧‧‧211 一、薦揚‧‧‧‧‧‧‧‧‧‧‧‧‧‧‧‧‧‧‧‧‧211 (一) 魏 ‧孔 融〈與曹操論盛孝章書〉‧‧‧‧‧ 211 (二) 魏 ‧繁休伯〈與曹丕牋〉‧‧‧‧‧‧‧‧‧ 213 (三) 魏 ‧曹 丕〈答繁欽書〉‧‧‧‧‧‧‧‧‧ 214 (四) 西晉‧陸 機〈與趙王倫薦戴淵牋〉‧‧‧‧‧ 215 (五) 劉宋‧謝靈運〈與廬陵王牋〉‧‧‧‧‧‧‧‧ 217 二、辭謝‧‧‧‧‧‧‧‧‧‧‧‧‧‧‧‧‧‧‧‧‧ 220 (一)  魏 ‧阮 籍〈辭蔣太尉辟命奏記〉‧‧‧‧‧‧220 三、祈請‧‧‧‧‧‧‧‧‧‧‧‧‧‧‧‧‧‧‧‧‧ 221 (一)  魏 ‧吳 質〈與魏太子牋〉‧‧‧‧‧‧‧‧‧221 (二)  東晉‧杜 弢〈遺應詹書〉‧‧‧‧‧‧‧‧‧‧222 (三) 南齊‧張 融〈與從叔永書〉‧‧‧‧‧‧‧‧‧225 (四) 南齊‧張 融〈與王僧虔書〉‧‧‧‧‧‧‧‧‧226 (五) 梁 ‧沈 約〈與徐勉書〉‧‧‧‧‧‧‧‧‧‧227 (六) 梁 ‧湘東王〈與劉孝綽書〉‧‧‧‧‧‧‧‧‧228 (七) 梁 ‧劉孝綽〈答湘東王書〉‧‧‧‧‧‧‧‧‧230 四、餽贈‧‧‧‧‧‧‧‧‧‧‧‧‧‧‧‧‧‧‧‧‧‧231 (一) 魏 ‧文 帝〈與鍾繇九日送菊書〉‧‧‧‧‧‧231 (二) 梁 ‧劉 峻〈送橘啟〉‧‧‧‧‧‧‧‧‧‧‧231 五、致謝‧‧‧‧‧‧‧‧‧‧‧‧‧‧‧‧‧‧‧‧‧ 231 (一) 魏 ‧曹 丕〈與鍾繇謝玉玦書〉‧‧‧‧‧‧ 231 (二) 南齊‧王 融〈謝竟陵王示扇啟〉‧‧‧‧‧‧ 233 (三) 南齊‧謝 朓〈謝隨王賜《左傳》啟〉‧‧‧‧ 234 (四) 南齊‧謝 朓〈謝隨王賜紫梨啟〉‧‧‧‧‧‧ 234 (五) 梁 ‧簡文帝〈答蕭子雲上飛白書屏風書〉‧‧ 235 六、稱頌‧‧‧‧‧‧‧‧‧‧‧‧‧‧‧‧‧‧‧‧‧ 235 (一) 魏 ‧曹 丕〈與鍾繇五熟釜書〉‧‧‧‧‧‧ 235 (二) 梁 ‧樂 藹〈與右率沈約書〉‧‧‧‧‧‧‧ 236 (三) 梁 ‧沈 約〈答樂藹書〉‧‧‧‧‧‧‧‧‧ 238 (四) 梁 ‧沈 約〈報王筠書〉‧‧‧‧‧‧‧‧‧ 239 七、責讓‧‧‧‧‧‧‧‧‧‧‧‧‧‧‧‧‧‧‧‧‧ 240 (一) 東晉‧王羲之〈遺殷浩書〉‧‧‧‧‧‧‧‧‧ 240 八、絕交‧‧‧‧‧‧‧‧‧‧‧‧‧‧‧‧‧‧‧‧‧ 243 (一) 魏 ‧嵇 康〈與山巨源絕交書〉‧‧‧‧‧‧ 243 (二) 魏 ‧嵇 康〈與呂長悌絕交書〉‧‧‧‧‧‧ 248 九、陳述‧‧‧‧‧‧‧‧‧‧‧‧‧‧‧‧‧‧‧‧‧ 249 (一) 魏 ‧鍾 繇〈報太子書〉‧‧‧‧‧‧‧‧‧ 250 (二) 東晉‧王羲之〈報殷浩書〉‧‧‧‧‧‧‧‧‧ 250 (三) 劉宋‧袁 淑〈與始興王濬書〉‧‧‧‧‧‧‧ 251 (四) 梁 ‧武 帝〈喻袁昂手書〉‧‧‧‧‧‧‧‧ 253 (五) 梁 ‧袁 昂〈答武帝書〉‧‧‧‧‧‧‧‧‧ 254 (六) 梁 ‧劉孝儀〈北使還與永豐侯書〉‧‧‧‧‧ 255 十、誡訓‧‧‧‧‧‧‧‧‧‧‧‧‧‧‧‧‧‧‧‧‧ 257 (一) 西晉‧羊 祜〈誡子書〉‧‧‧‧‧‧‧‧‧‧ 257 (二) 梁 ‧徐 勉〈為書誡子崧〉‧‧‧‧‧‧‧‧ 258 十一、諷勸‧‧‧‧‧‧‧‧‧‧‧‧‧‧‧‧‧‧‧‧ 260 (一)  漢 ‧阮 瑀〈為曹公作書與孫權〉‧‧‧‧‧‧260 (二)  西晉‧孫 楚〈為石仲容與孫皓書〉‧‧‧‧‧‧264 (三)  西晉‧傅 咸〈與楊駿牋〉‧‧‧‧‧‧‧‧‧‧268 (四)  西晉‧楊 濟〈與傅咸書〉‧‧‧‧‧‧‧‧‧‧270 (五) 西晉‧傅 咸〈答楊濟書〉‧‧‧‧‧‧‧‧‧‧271 (六)  西晉‧傅 咸〈致汝南王亮〉‧‧‧‧‧‧‧‧‧271 (七) 西晉‧傅 咸〈與汝南王亮牋〉‧‧‧‧‧‧‧‧273 (八)  西晉‧長沙王乂〈致成都王穎書〉‧‧‧‧‧‧‧273 (九)  西晉‧成都王穎〈復長沙王乂書〉‧‧‧‧‧‧‧277 (十)  西晉‧陸 雲〈答車茂安書〉‧‧‧‧‧‧‧‧‧281 (十一) 東晉‧劉 琨〈與石勒書〉‧‧‧‧‧‧‧‧‧‧283 (十二) 東晉‧孔 坦〈與石聰書〉‧‧‧‧‧‧‧‧‧‧286 (十三) 東晉‧袁 喬〈與左軍褚裒解交書〉‧‧‧‧‧‧288 (十四) 梁 ‧丘 遲〈與陳伯之書〉‧‧‧‧‧‧‧‧‧290 (十五) 梁 ‧劉 峻〈與宋玉山元思書〉‧‧‧‧‧‧‧293 (十六) 梁 ‧元 帝〈與武陵王書〉‧‧‧‧‧‧‧‧‧294 (十七) 梁 ‧元 帝〈又與武陵王書〉‧‧‧‧‧‧‧‧296 十二、激勵‧‧‧‧‧‧‧‧‧‧‧‧‧‧‧‧‧‧‧‧‧298 (一)  魏‧ 應 璩〈答韓文憲書〉‧‧‧‧‧‧‧‧‧298 十三、規戒‧‧‧‧‧‧‧‧‧‧‧‧‧‧‧‧‧‧‧‧‧298 (一) 魏 ‧伏 義〈與阮籍書〉‧‧‧‧‧‧‧‧‧‧299 (二) 東晉‧庾 翼〈貽殷浩書〉‧‧‧‧‧‧‧‧‧‧302 (三) 東晉‧王羲之〈誡謝萬書〉‧‧‧‧‧‧‧‧‧‧304 第四節 寫景類‧‧‧‧‧‧‧‧‧‧‧‧‧‧‧‧‧‧‧‧306 (一)  劉宋‧鮑 照〈登大雷岸與妹書〉‧‧‧‧‧‧‧ 306 (二)  梁 ‧吳 均〈與顧章書〉‧‧‧‧‧‧‧‧‧‧ 308 (三)  梁 ‧吳 均〈與宋元思書〉‧‧‧‧‧‧‧‧‧ 309 (四)  梁 ‧吳 均〈與施從事書〉‧‧‧‧‧‧‧‧‧ 310 (五)  梁 ‧陶弘景〈答謝中書書〉‧‧‧‧‧‧‧‧‧ 311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書牘中的儒學思想‧‧‧‧‧‧‧‧‧‧‧ 313 第一節 論治學‧‧‧‧‧‧‧‧‧‧‧‧‧‧‧‧‧‧‧‧ 315 第二節 論修養‧‧‧‧‧‧‧‧‧‧‧‧‧‧‧‧‧‧‧‧ 319 第三節 論齊家‧‧‧‧‧‧‧‧‧‧‧‧‧‧‧‧‧‧‧‧ 320 第四節 論經世‧‧‧‧‧‧‧‧‧‧‧‧‧‧‧‧‧‧‧‧ 321 第五章 魏晉南北朝書牘中的玄學思想‧‧‧‧‧‧‧‧‧‧‧ 325 第一節 論自然‧‧‧‧‧‧‧‧‧‧‧‧‧‧‧‧‧‧‧‧ 326 第二節 論虛無‧‧‧‧‧‧‧‧‧‧‧‧‧‧‧‧‧‧‧‧ 330 第三節 論神思‧‧‧‧‧‧‧‧‧‧‧‧‧‧‧‧‧‧‧‧ 331 第四節 論言意‧‧‧‧‧‧‧‧‧‧‧‧‧‧‧‧‧‧‧‧ 332 第六章 魏晉南北朝書牘中的文學思想‧‧‧‧‧‧‧‧‧‧‧ 337 第一節 論本體‧‧‧‧‧‧‧‧‧‧‧‧‧‧‧‧‧‧‧‧‧337 第二節 論文體‧‧‧‧‧‧‧‧‧‧‧‧‧‧‧‧‧‧‧‧‧338 第三節 論創作‧‧‧‧‧‧‧‧‧‧‧‧‧ ‧‧‧‧‧‧‧ 340 一、 文質說‧‧‧‧‧‧‧‧‧‧‧‧‧‧‧‧‧‧‧‧‧340 二、 文氣說‧‧‧‧‧‧‧‧‧‧‧‧‧‧‧‧‧‧‧‧‧341 三、 潤飾說‧‧‧‧‧‧‧‧‧‧‧‧‧‧‧‧‧‧‧‧‧344 四、 自然說‧‧‧‧‧‧‧‧‧‧‧‧‧‧‧‧‧‧‧‧‧346 第四節 論文評‧‧‧‧‧‧‧‧‧‧‧‧‧‧‧‧‧‧‧‧‧350 一、批評資格‧‧‧‧‧‧‧‧‧‧‧‧‧‧‧‧‧‧‧‧ 350 二、知音難逢‧‧‧‧‧‧‧‧‧‧‧‧‧‧‧‧‧‧‧‧ 351 三、好尚不同‧‧‧‧‧‧‧‧‧‧‧‧‧‧‧‧‧‧‧‧ 351 第五節 論鑑賞‧‧‧‧‧‧‧‧‧‧‧‧‧‧‧‧‧‧‧‧ 352 第七章 魏晉南北朝書牘中的美學思想‧‧‧‧‧‧‧‧‧‧‧ 355 第一節 形式結構‧‧‧‧‧‧‧‧‧‧‧‧‧‧‧‧‧‧‧‧356 一、書牘前文‧‧‧‧‧‧‧‧‧‧‧‧‧‧‧‧‧‧‧‧ 356 二、書牘後文‧‧‧‧‧‧‧‧‧‧‧‧‧‧‧‧‧‧‧‧ 360 第二節 對偶精工‧‧‧‧‧‧‧‧‧‧‧‧‧‧‧‧‧‧‧ 365 一、從形式分‧‧‧‧‧‧‧‧‧‧‧‧‧‧‧‧‧‧‧‧ 365 二、從內容分‧‧‧‧‧‧‧‧‧‧‧‧‧‧‧‧‧‧‧‧ 374 第三節 聲韻和諧‧‧‧‧‧‧‧‧‧‧‧‧‧‧‧‧‧‧‧ 386 第四節 典故繁富‧‧‧‧‧‧‧‧‧‧‧‧‧‧‧‧‧‧‧ 399 一、明用‧‧‧‧‧‧‧‧‧‧‧‧‧‧‧‧‧‧‧‧‧‧ 400 二、暗用‧‧‧‧‧‧‧‧‧‧‧‧‧‧‧‧‧‧‧‧‧‧ 432 三、借用‧‧‧‧‧‧‧‧‧‧‧‧‧‧‧‧‧‧‧‧‧‧ 446 第五節 辭藻華麗‧‧‧‧‧‧‧‧‧‧‧‧‧‧‧‧‧‧‧ 489 第八章 魏晉南北朝書牘的評價及影響‧‧‧‧‧‧‧‧‧‧‧ 501 第一節 歷代評論‧‧‧‧‧‧‧‧‧‧‧‧‧‧‧‧‧‧‧ 501 一、抒情類書牘之評論‧‧‧‧‧‧‧‧‧‧‧‧‧‧‧‧ 501 二、論說類書牘之評論‧‧‧‧‧‧‧‧‧‧‧‧‧‧‧‧ 507 三、敘事類書牘之評論‧‧‧‧‧‧‧‧‧‧‧‧‧‧‧‧ 509 四、寫景類書牘之評論‧‧‧‧‧‧‧‧‧‧‧‧‧‧‧‧ 513 第二節 對後世之影響‧‧‧‧‧‧‧‧‧‧‧‧‧‧‧‧‧ 515 第九章 結 論‧‧‧‧‧‧‧‧‧‧‧‧‧‧‧‧‧‧‧‧ 519 引用文獻‧‧‧‧‧‧‧‧‧‧‧‧‧‧‧‧‧‧‧‧‧‧‧‧ 531 附 錄‧‧‧‧‧‧‧‧‧‧‧‧‧‧‧‧‧‧‧‧‧‧‧543 一、魏晉南北朝書牘年表‧‧‧‧‧‧‧‧‧‧‧‧‧‧‧ 543 二、魏晉南北朝世系及在位年數表‧‧‧‧‧‧‧‧‧‧‧ 570

作者简介: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下载点评

  • 兴趣(1523+)
  • 强推(256+)
  • 考证(615+)
  • 珍藏(519+)
  • 高速(910+)
  • 干货(464+)
  • 完美(883+)
  • 破损(872+)
  • PDF(540+)
  • 云同步(1504+)
  • 原版(988+)
  • 无损(233+)
  • 科研(285+)
  • 精校(189+)
  • 文笔生硬(352+)
  • 解决急需(395+)
  • 经典(738+)
  • 独家(799+)

下载评论

  • 用户1722621612: ( 2024-08-03 02:00:12 )

    高清的报告资源,音频设计提升阅读体验,体验良好。

  • 用户1744877147: ( 2025-04-17 16:05:47 )

    图文功能搭配PDF/AZW3格式,精校数字阅读体验,值得收藏。

  • 用户1743725332: ( 2025-04-04 08:08:52 )

    优质版本学术资源,MOBI/AZW3格式适配各种阅读设备,推荐下载。

  • 用户1740163554: ( 2025-02-22 02:45:54 )

    无损的报告资源,互动设计提升阅读体验,值得收藏。

  • 用户1723091765: ( 2024-08-08 12:36:05 )

    多格式版电子书下载极速,支持PDF/AZW3格式导出,推荐下载。


相关书评

暂时还没有人为这本书评论!


以下书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