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新书屋 - 中国古代科学史纲 - 作者:主编:卢嘉锡/等

主编:卢嘉锡/等

人物简介:

卢嘉锡,中国化学家。原籍台湾省台南市,1915年生于福建厦门。1934年毕业于厦门 大学化学系,1939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博士学位,同年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和工作。他 设计的等倾向魏森堡照相的Lp因子倒数图,曾为国际X射线晶体学界普遍采用。1944年 在马里兰研究室工作,获美国国防研究委员会成就奖。1945年回国,任厦门大学教授、化 学系主任,浙江大学兼职教授。1949年后,历任厦门大学理学院院长、副教务长、校长助 理、副校长,福州大学副校长,创建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并担任所长。1955年 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长、学部主席团执行主 席,领导全院改革活动,为推进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很大贡献。1985年被选为第三世 界科学院院士,1987年至1992年任副院长。1987年曾获伦敦大学名誉科学博士学位,比 利时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称号,同年退居二线,任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1992年任中国科 学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并仍坚持有关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卢嘉锡教授曾任第八届全 国人大副委员长,现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农工民主党主席,中国和平统一促进 会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名誉理事长,福州大学名誉校 长,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名誉所长等职。 卢嘉锡教授有很深的学术造诣,他在研究过渡金属络合物和簇合物、硫氮化合物、新 技术晶体材料科学等方面均有创见。1973年在国际上最早提出固氮酶活性中心网兜模 型,之后又提出过渡金属原子簇合物“自兜”合成中的“元件组装”设想,以及一些 〔MO3S4〕4+簇合物的类芳香性本质问题,使中国化学模拟生物固氮及有关原子簇的合成和 结构化学研究跻身世界前列。曾先后在国内外发表重要论文80余篇。在他悉心组织指导 下,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在过渡金属原子簇结构化学、新晶体材料科学研究等方面均居于 国际先进行列。 路甬祥,中国工程技术专家。祖籍浙江慈溪,1942年生于浙江宁波。1964年毕业于浙 江大学,1979年为德国亚琛大学液压气动研究所客座研究员,1981年获该校工程博士学 位。1983年为浙江大学教授、机械工程系流体传动研究所所长。1985年起任浙江大学副 校长,1988年至1995年任浙江大学校长。199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 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86年至1996年任 中国科协副主席。现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 会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委员,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 术史学会理事长等职,并曾任IACEE副主席。 路甬祥教授在机械工程特别是流体传动与控制、工程教育等领域做出过重要贡献,曾 在欧、美等国家和国内获20项专利,在国内外发表过240多篇重要科研和工程教育论文, 并出版学术专著。他在前人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系统流量检测力反馈”、“系统压力直接 检测和反馈”等新原理,并应用于先导流量和压力控制器件,将此技术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该技术被认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液控制技术重大进展之一,有关项目曾获1988 年、1989年国家发明二等奖、三等奖和光华科学基金特别奖,国家教委、机电部一等奖,并 被德、日、瑞等多国列入教材与手册。他研究开发的电液比例技术已被国家科委列为火炬 计划A类项目推广,还主持开发研究了相应的CAD、CAT支撑系统,被广泛应用于中国 许多工业部门。他创建的浙江大学流体传动与控制研究所已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 流动站。作为博士生导师,他先后培养出多名博士、硕士及博士后。由于其在教育方面的 杰出成就,曾获1989年国家高等教育奖,并于1996年成为香港教育资助委员会第一位内 地委员,同年获香港科技大学名誉工学博士学位。

中国古代科学史纲书籍相关信息

  • ISBN:9787537517034
  • 作者:主编:卢嘉锡/等
  • 出版社: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时间:1998-06
  • 页数:1293
  • 价格:180.0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精装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暂无语言
  • 适合人群:对中国古代历史感兴趣的读者,科学史研究者,哲学爱好者,历史学者,以及对科技发展史有好奇心的公众
  • TAG:文化研究 / 哲学 / 科学史 / 中国历史 / 古代科技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更新时间:2025-05-19 08:51:04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科学史纲,ISBN:9787537517034,作者:卢嘉锡,路甬祥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