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导论

中国文学史导论电子书籍推荐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这一次我们把罗庸先生有关中国文学史的论述,进行了搜集整理,成就《中国文学史导论》这本小册子纳入“大家小书”。
第一编《中国文学史导论》,是先生为五华文理学院授课讲稿,分四次刊发在《五华》杂志上。第二编《中国文学史上的几个新问题和新见地》,分两次发表在《云南教育通讯》上。这两编应该说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作者以宗趣论、方法论、史料论综包全局,详细阐述了自己建构文学史的基本设想,从而提出了中国文学史的学科体系。
第二编《中国文学史上的几个新问题和新见地》中作者鲜明提出了“展拓与发明的四基件”:新材料、新工具、新问题、新见地,并举例详细说明。
第三编《〈九歌解题及其读法〉提要》,这是罗庸先生文学史研究的珍贵个案,我们把闻一多先生《什么是九歌》文章附后,意在使二者观点碰撞,读者能有所得。
第四编《国文教育五讲》,所收五篇文章在纳入本书时都根据原刊重新进行了仔细的校订。他们既属于罗庸先生文学史观的延伸,又可见先生对国文教育的思考。
书籍目录:
第一编:《中国文学史导论》
导言
上编 文学史方法论
一、宗趣论
二、史料论
三、方法论
下编 中国文学史发凡
一、社会文化(上)
二、社会文化(下)
三、语言与艺术[缺]
四、学术与思想[缺]
五、时代与作家[缺]
第二编 《中国文学史上的几个新问题与新见地》
甲 中国旧来何以没有文学史
乙 过去三十年的中国文学史
丙 中国文学史的展拓与发明
第三编 《九歌解题及其读法提要》
缘起
一 《九歌》名原
二 《楚辞》中之《九歌》
三 《九歌》读法试探
附 闻一多:《什么是九歌》(节略)
第四编 国文教育五讲
论读专书
文学史与中学国文教学
国文教学与人格陶冶
感与思
战后的国语与国文
作者简介:
罗庸(1900.4.13—1950.6.25),原名罗松林,考入北京大学后改名罗庸,字膺中,号习坎,笔名耘人、佗陵、修梅等。原籍江苏江都,出生于北京大兴,是清初扬州八怪之一“两峰山人”罗聘的后裔。
1917年,先生考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文学门(1919年改称国文系),与郑天挺、张煦同学,并一起于1922年考入研究所国学门,研究生的同学还包括容庚、冯沅君等。毕业后,供职历史博物馆、教育部(与鲁迅同事)等地,曾与人创办华北大学,邀蔡元培任校长,后因主张不同未果。1927年,应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之邀,与马衡等人赴日讲学。1928年秋,应鲁迅之邀,任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1931年任浙江大学教授,次年秋,返回北平,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任北平大学、辅仁大学教授,并在故宫博物院兼职。1937年秋随校赴长沙,任长沙临时大学教授。次年春,学校迁昆明,更名西南联合大学。先生取道香港、越南入滇,于西南联大执教九年,期间又在云南大学、五华学院兼课,听者甚众。1939年秋,恢复北大文科研究所,先生任导师。1942年12月,先生的任职情况是“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兼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中法大学文史系主任”[ 罗常培《恬庵语文论著甲集》,(台湾)香港书店1973年版,第356页。]。1944年11月,罗常培赴美,先生担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1946年,先生填词《满江红》作为西南联大校歌,并书写纪念碑碑文。秋,西南联大解散,先生留滇,任昆明师范学院国文系主任。1949年5月,应梁漱溟之邀赴重庆勉仁书院讲学。8月初至9月初,先生与梁漱溟、谢无量等在北碚缙云山上修习藏密功法。1950年6月,逝世于重庆北碚医院。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下载评论
-
用户1728578277:
( 2024-10-11 00:37:57 )
极速下载EPUB/MOBI文件,完整学术推荐收藏,值得收藏。
-
用户1734851813:
( 2024-12-22 15:16:53 )
多格式功能搭配PDF/TXT格式,高清数字阅读体验,资源优质。
-
用户1720700256:
( 2024-07-11 20:17:36 )
音频功能搭配PDF/MOBI格式,优质数字阅读体验,资源优质。
-
用户1720695546:
( 2024-07-11 18:59:06 )
流畅下载EPUB/AZW3文件,高清学术推荐收藏,推荐下载。
-
用户1714599949:
( 2024-05-02 05:45:49 )
完整的小说资源,图文设计提升阅读体验,操作便捷。
相关书评
-
专史的贫乏——读《中国文学史导论》
来源:豆瓣 发布时间:2025-05-19 17:07:45
-
忆罗庸(万启福)
来源:豆瓣 发布时间:2025-05-19 17:07:45
下载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