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眷恋

永恒的眷恋电子书籍推荐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永恒的眷恋:悼祭文学的主题史研究》是较全面地从文化与民俗角度观照传统悼祭文学的一部填补空白作。作者从心态史与主题学结合角度入手,从浩繁的悼亡哀祭诗词文赋中,分拣出悼妻,悼友、悼子女、悼兄弟姐妹,悼妓姬之作及其不同情感取向,概括出其五大艺术表现模式,枚举出有代表性的琴、松柏,剑,黄昏四种惯用意象话语,并分析了自挽自悼和临终诗词的人性意蕴以及悼祭同恩报、尽孝、复仇等习俗心理的种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最后概括总结了悼祭文学的多种审美与文化价值。
书籍目录:
绪言 悼祭主题与丧悼文化的精神史意义
第一章 丧悼文化与恩报尽义
(一)“吊祭不至,精魂何依”——亡灵求葬及衔恩酬谢
(二)“展厚礼于九原,示深恩于万国”——代葬行义及冒险哭丧
(三)“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君主亲吊及报恩修墓
第二章 丧悼文化与行孝尽伦
(一)“寒山摇落空残垅,故里疏芜独掩门”——丧悼哀毁、伤残及病亡
(二)“慈乌乱飞鸣,猛兽亦以跧——鸟兽通情及孝诚感发灵异
(三)“霜魂苦。算犹胜、王嫱青冢真娘墓”——丧悼观念的选择、传播及外射
第三章 丧悼文化与雪怨复仇
(一)“一寸热心灰不冷,重理当年恨”——墓尸侵犯及鬼灵捍卫自身尊严
(二)“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青草绿”——丧悼礼俗及鬼灵报施的双重性
(三)“斩首掉国门,蹴踏五脏行”——刑尸复仇延展与阻止检尸的伦理动机
(四)“感恩积恨,乃人生钻心切骨之事”——代替死者复仇及憎爱情感的相激互化
第四章 悼祭对象与角色人伦关怀
(一)“诚如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悼亡及其主要情感取向
(二)“平生断金契,到此泪成双”——悼友及其主要情感取向
(三)“其时忽不记儿死,倚门引颈望儿归”——悼子女及其主要情感取向
(四)“哀缠手足,悲裂肝心,痛深痛深,孤苦孤苦”——悼兄弟姊妹及其主要情感取向
(五)“艳质已随云雨散,凤楼空锁月明天”——悼妓姬及其主要情感取向
第五章 悼祭文学的惯常表现模式
(一)“欢宴未终毕,零落委山丘”——死生枯荣的悲喜对比模式
(二)“袖中忽见三行字,拭泪相看是故人”——物存人亡、景在侣失模式
(三)“战马旧骑嘶引葬,歌姬新嫁哭辞灵”——闻音生悲、因景达情模式
(四)“幼女复何知,时来庭下戏”——未亡人、稚子情态烘衬模式
(五)“前贤同此叹,非我独沾巾”——古人古事喻指亡人模式
第六章 悼祭文学中的惯用意象话语
(一)“细思二十年前事,叹人琴、已矣俱亡”——伤悼与琴意象话语
(二)“殡宫已肃清,松柏转萧瑟”——伤悼与松柏意象话语
(三)“独挂延陵剑,千秋在古坟”——伤悼与剑意象话语
(四)“音尘自此无因问,泪洒川波夕照明”——伤悼与黄昏意象话语
第七章 自挽自悼与临终诗
(一)“今我何时当得然?一去永灭入黄泉”——自悼诗文及其审美价值
(二)“虽无嵇生琴,庶同夏侯色”——临终诗文及其审美价值
(三)“君命妻情俱未了,空留怨气塞乾坤”——自悼、临终诗与人物性格命运刻画
第八章 悼祭文学主题的审美与文化价值
(一)憾恨难平——情感主调的巨大吸附性
(二)价值提升——实用需要的自然倾向性
(三)主体参与——自我表现的不可遏止性
(四)慎终追远——文化建构的多元整合性
后记
作者简介:
王立,男,锦州市人,现任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烟台师院中文系讲师;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导;吉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导,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80年代初以来专力于主题学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其中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近40篇;《新华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文学遗产》等摘编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中国古代文学十大主题——原型与流变》、《中国文学主题学》、《中国古代复仇文学主题》等,编著《中国古代复仇故事大观》等。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下载评论
-
用户1722005579:
( 2024-07-26 22:52:59 )
图文版电子书下载稳定,支持EPUB/TXT格式导出,值得收藏。
-
用户1734824740:
( 2024-12-22 07:45:40 )
资源很清晰,阅读无压力,谢谢!
-
用户1734685500:
( 2024-12-20 17:05:00 )
电子书比纸质书轻,搬家无压力!
-
用户1714356628:
( 2024-04-29 10:10:28 )
图文版电子书下载秒传,支持AZW3/TXT格式导出,值得收藏。
-
用户1742170355:
( 2025-03-17 08:12:35 )
精校版本期刊资源,PDF/AZW3格式适配各种阅读设备,值得收藏。
相关书评
暂时还没有人为这本书评论!
下载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