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新书屋 - 《茶之三味:茶经·茶谱·茶疏+大观茶论·煮泉小品·茗史+续茶经(上下)》(全4册) - 作者:陆羽撰 赵佶撰 朱权撰 田艺蘅撰 许次纾撰 万邦宁撰 陆廷灿编撰

陆羽撰 赵佶撰 朱权撰 田艺蘅撰 许次纾撰 万邦宁撰 陆廷灿编撰

人物简介:

陆羽,字鸿渐。唐朝人。精于茶道,以著《茶经》闻名于世,被誉为“茶仙”,《茶经》也被称为茶的圣经。 朱权,号臞仙、涵虚子、丹丘先生。明太祖朱元璋之子,封大宁王,又称宁献王。所著《茶谱》重视茶的自然天性,将清虚的道家思想贯穿于茶道。 许次纾,字然明,号南华。明朝人。所著《茶疏》为明朝茶文化之集成之作。 赵佶,号宣和主人。宋朝皇帝。所著《大观茶论》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 田艺蘅,字子艺。明朝人。《煮泉小品》所记的各种泉水、井水,多为作者亲尝,对水的点评涉猎宽泛,对水质的成因也有自己的考察。 万邦宁,字惟咸,自号须头陀。明朝人。《茗史》不载焙造、煎试诸法,惟杂采古今茗事,多从类书中撮录而成。 陆廷灿,字秋昭,自号幔亭。清朝人。其所著《续茶经》是继陆羽《茶经》之后资料最丰富、最具系统性的茶书。

《茶之三味:茶经·茶谱·茶疏+大观茶论·煮泉小品·茗史+续茶经(上下)》(全4册)书籍相关信息


内容简介:

《茶经》是世界上最早、最全面介绍茶的专著,被誉为茶书中之“圣经”。它对唐代及其以前的茶叶历史、产地、功效、栽培、煎煮等做了详细阐释,书中所提倡的“精行俭德”的茶人精神,将饮茶与人的品性修养联系起来,赋予茶浓厚的文化气息。《茶经》使饮茶成为一种艺术和审美行为,且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开创了中国茶道之先河,陆羽也因此被尊为“茶圣”。如果说宋代的“点茶”代表的是茶艺品鉴的精致奢华,明朝朱权则是清饮风气的倡导者,在其《茶谱》中,细分品茶、收茶、茶炉等十六则,使烹茶程式和器具选择等大为精简。由于朱权的提倡和实践,促成了瀹饮法(即以沸水冲泡茶叶)的普及。明朝许次纾所撰《茶疏》,在采摘、收贮、烹点之法上论述颇详,清人厉鹗评价其“深得茗柯至理,与陆羽《茶经》相表里”。 茶文化在宋代形成另一个高峰,这与宋徽宗赵佶的痴迷密切相关。赵佶所撰《大观茶论》对北宋时期蒸青茶团的产地、采制、烹试和斗茶风尚等都有详细记述,其中“点茶”一篇将点茶过程描述得生动形象,情趣盎然。好茶须配好水,明朝田艺蘅的《煮泉小品》从水质选择、火候掌握等方面论述水对茶的重要性。好茶还须有好故事相伴,明朝万邦宁的《茗史》专记茶人轶事,看苏舜元和蔡襄斗茶,遥想古人风采;读陶穀自大被嘲,亦可会心一笑。 清朝陆廷灿《续茶经》收集了清代以前几乎所有茶书的资料,依照《茶经》体例分类汇编,并新增茶诗及茶具图版等,可说集茶书之大成。读以上几种茶书,可窥我国茶文化之全貌。 《茶之三味》由《茶经 茶谱 茶疏》《大观茶论 煮泉小品 茗史》《续茶经》(上)《续茶经》(下)四种组成。《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叶的专著,被称为“茶书中的圣经”。该书对唐代和唐代以前的茶叶历史、产地、茶的功效及栽培、采制、煎煮和饮用的知识技术都做了阐释。《茶谱》详细介绍采茶、制茶、烹试之法等。《茶疏》是明代茶文化的集成之作,详尽而务实地论述了茶事的各个方面。《续茶经》按《茶经》体例编撰而成,对唐之后的茶事资料收罗宏富,并进行了考辨。《大观茶论》详细介绍了宋代的主流茶道艺,在古代茶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煮泉小品》从水质选择、火候掌握等方面论述水对茶的重要性。《茗史》杂采古今茗事,生动有趣。通过《茶之三味》,可以阅茶史、赏茶艺、悟茶道,了解中国悠久的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