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黎 著

人物简介: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汉语意合语法学导论——汉语型语法范式的理论建构书籍相关信息

  • ISBN:9787561949528
  • 作者:张黎 著
  • 出版社: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68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暂无语言
  • 适合人群:语言学研究者, 语法学者, 对汉语语法有浓厚兴趣的学者, 高等院校语言系学生, 对语言学研究感兴趣的读者
  • TAG:汉语语法 / 语法学 / 理论建构 / 语法范式 / 汉语型语法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更新时间:2025-05-20 08:58:54

内容简介:

1994年《文化的深层选择-一汉语意合语法论》(吉林教育出版社)的出版,标志着汉语意合语法理念的问世。此后又有2001年的《汉语意合语法学纲要》(日本,中国书店)和2012年的《汉语意合语法研究——基于认知类型和语言逻辑的建构》(日本,白帝社)相继出版。不过,由于后两本著作都是在国外出版的,因此本书的主旨是希望能把意合语法的新近研究成果介绍给国内学界。为此,我们以2012年版的著述为主,同时又增添了这几年来的研究成果,对汉语意合语法做了进一步的梳理,名之为《汉语意合语法学导论——汉语型语法范式的理论建构》。可以说本书是作者对意合语法探索的一个最新总括。 本书共分七章。第一章是关于意合语法学的理论探究,也是关于意合语法学的总论。第二章到第六章为专题分论,是依据意合语法学的思想对汉语具体问题的个论和专题研究。第七章是对意合语法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第一章:意合语法学的理论研究。共分5节。第1节:意合和形合。主要从本体论的角度讨论了意合概念的类型学价值的问题,指出意合和形合应是语言类型划分的初始概念,意合是汉语语法的文化基因。第2节:认知类型论。主要从认识论的角度讨论了认知类型的问题,初步区分了不同的认知层次和类别,并认为认知类型的划分是语法类型学的认知基础。第3节:语义范畴学。概括了语义范畴的各种各样的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对与语义范畴相关的问题进行了理论阐述。第4节:语言逻辑学。主要从方法论角度讨论了语言逻辑的问题,认为语言逻辑是语言形式化研究的必由之路,并从总体上对语言逻辑的特征和内涵做出了概括。第5节:意合语法的句法机制。认为一音一意是汉语语法形式上的最本质特征,也是汉语意合语法的基点。在此基础上,勾勒了1=1、1+1-1、1+1=2、1+1>2组合的句法机制,从句法组合上对汉语意合语法的句法机制做了初步描写。 第二章:汉语时制的认知类型学研究。认为汉语的时制在认知类型上是不同于形态型语言的:汉语是以绝对时制为轴的单轨时制,汉语分说话前时和说话后时,汉语是功能性时制,汉语有时间表达的套合结构。 第三章:汉语空间表达的认知类型学研究。共分3节。第1节:汉语空间范畴的分类。本节从动态性处所和静态性处所、事件处所和动作处所、动作前处所和动作后处所、广义处所和狭义处所等几个方面对汉语空间表达做了描写。第2节:位移的认知类型学解释。本节从语义函数论和认知类型学这两个角度对汉语的位移句式进行了分析,认为汉语的位移句同英语或日语的位移表达不同,是一种按时序组合的、“动作一路径一视点”三位一体的认知表达。第3节:方所化的句法机制。主要讨论了汉语方所化的句法手段。 第四章是关于汉语动相表达的认知类型学研究。共分4节。第1节:汉语动相结构的认知类型学视角。本节从连续统的角度综合考察了汉语补语和时体标记“了”“着”的认知关联,认为从动相的角度看,被认为是属于不同语法范畴的补语和所谓的时体标记其实是处于一个连续统中的,同一认知范畴的虚实变化,应从连续统的角度做统筹研究。第2节:“了”的语法意义的认知类型学解释。是第1节研究的深化和进一步概括。第3节:“着”的语法意义的认知类型学解释。认为“着”是汉语状态化的标记,不能用形态型语言的“进行”或“持续”来框定,汉语的“着”同英语的进行时在认知类型上是不同的。第4节:补语的分类及其认知类型学解释。本节从认知类型的角度对汉语的补语做了分类,即实义补语和虚义补语、客观性补语和主观性补语、体言性补语和谓言性补语,并在此基础上对汉语补语的认知类型学的价值做出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