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新书屋 - 冤罪論 - 作者:洪維德等

洪維德等

人物简介:

作者簡介: 森炎 一九五九年出生,畢業於東京大學法學部,曾任東京地方法院、大阪地方法院法官,現為執業律師,自二○○七年起出版多本對於日本司法制度之書籍,《教養としての冤罪論》為其二○一四年出版之著作。 譯者簡介: 李茂生 監譯 姓名:譯者群 監譯:李茂生教授 台大法律學院教授 (全書校謝煜偉訂;終章、後記) 台灣大學法律學院助理教授,台灣冤獄平反協會監事,台灣大學法學碩士、日本京都大學法學博士,專長為刑法與刑事學,多年來關注死刑量刑、冤案救援與公務員職務犯罪等議題,著有日文著作《抽象的危険犯論の新展開》(東京弘文堂出版,2012)。 洪維德(全書校訂;序章、第一章) 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刑事法組)、日本一橋大學法學博士(刑事法專攻),台北律師公會刑事法委員會委員,現為律師。 劉家丞(第二章) 畢業於台灣大學法律學系、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刑事法組)。受到全世界最邪惡的刑法教授影響,開始用不同的眼光看這個世界,也開始被周圍的人覺得是個怪胎。目前在立法院委員辦公室打工,妄想成為下一個邪惡的刑法教授。 孫斌(第三章、第八章) 台灣大學藥學研究所碩士、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碩士,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執行委員,二○一○年九月至二○一一年二月日本同志社大學特別聽講(交換學生),長期關注冤案救援、司法改革及人權議題,譯有《法庭辯護技術》[第2版](新學林出版)一書第四章至第七章,現為律師。 白禮維(第四章) 畢業於台灣大學法律學系、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刑事法組),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執行委員,現為律師。 洪士軒(第五章) 台灣大學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碩士,專攻於刑法及刑事政策,二○一○年日本早稻田大學法務研究科特別聽講(交換學生),現為律師。 趙政揚(第六章) 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刑事法組),二○一○年日本北海道大學法學研究科特別聽講(交換學生),現為律師。 郭亭妤(第七章) 東吳大學法律系在學中,日文系雙主修。 顏榕(第九章) 畢業於台北大學司法學系,東吳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刑事法組),譯有〈日本的裁判員制度――最大判平成二十三年十一月十六日〉(蔡芸琦合譯,《軍法專刊》第五十九卷第五期)。 林廷翰(第十章) 畢業於政治大學外交、法律雙學士,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班學生(主修刑事法學)。

冤罪論书籍相关信息

  • ISBN:9789862729205
  • 作者:森炎 / 洪維德等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出版时间:2015-11-7
  • 页数:320
  • 价格:NT$ 360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平装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暂无语言
  • 原作名:教養としての冤罪論
  • 适合人群:法律爱好者, 悬疑小说读者, 心理学研究者, 对犯罪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
  • TAG:人性探讨 / 刑事侦查 / 犯罪心理 / 法律悬疑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更新时间:2025-05-21 05:00:33

内容简介:

為什麼凶案變冤案? DNA證據的界限、自白的真偽與效力、目擊證言的虛實、外部人犯案與內部人犯案、情況證據的堆疊、另案逮捕的陷阱…… 有罪與無罪微妙的分界點 ------------------------------------ 「神奈川・鶴見的金融業夫婦強盜殺害案」:第一發現者是犯人嗎? 「德島收音機商殺害事件」:外部人犯案還是內部人犯案? 「帝銀事件」:毒物謎團與情況證據堆疊? 「足利事件」:錯誤的DNA鑑定? 「靜岡・小島主婦強盜殺害事件」:自白與祕密揭露? 本書主要分析戰後日本的重要冤罪案件;分析的重點不在於冤罪的結果,而在於案件如何變成冤罪的過程。同時希望透過案件分析冤罪的特徵與形成機制,以便建立起更具有一般性的「冤罪性」,讓人們「以日常感覺就能掌握到冤罪」。 因應日本引進人民參與審判的裁判員制度,公民將擔任刑事司法之審判者,本書作者設定讀者為有可能擔任裁判員的一般公民,說明應如何避免誤判冤判。本書網羅日本二次大戰後的冤罪案件,並分析其特徵與形成冤罪的機制。 冤罪現象代表司法審判製造出了絕對的不正義! 為什麼一個案件在所謂公正的審判過程中會變成冤罪? 本書要把冤罪的各種特徵以及產生冤罪的種種機制,以意象的方式加以呈現。只要有這些一般性的印象,在公民面臨實際案件的時候,應該就可以大概了解,什麼地方會有什麼樣的「冤罪性」,應該可以在感覺到、抓到「冤罪性」這個審判中的動態。 冤罪常常是在法律學者或人權團體持續數十年的批判活動後才得以平反,以日本戰後冤罪被平反的殺人案為例,從被告被逮捕起到再審無罪止,平均年數為三十一‧一年。現在我們必須要跳過這個彷彿無止境的等待。換句話說,必須要把二十年後、甚至三十年後才會被釐清的情況轉變成「現在式」。 到目前為止,法律學者與人權團體在冤罪批判中所做的,都是鉅細靡遺的、資料量龐大的研究活動,而本書試著要簡化這些研究結果。透過思考的整理抽出冤罪的一般特徵及發生機制,以之為媒介,最終建立作為審判中的一種動態而存在的「冤罪性」。

收藏人数最多的作品

>>>查看洪維德等更多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