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探微

成唯识论探微电子书籍推荐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本文旨在“依义不依语”和“无价值预设”原则的指导下,试图通过“佛教文献学”和“哲学诠释”两种方法,对唯识宗之根本经典——《成唯识论》(略称《识论》)之“遮破我法二执与证有阿赖耶识”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同时,以期借鉴章疏古学,以现代学术方法诠释唯识法义。
《识论》之根本精神为“唯识无境”,即万法唯识所现,一切存在皆不离识,心识之外,无真实、客观、独立之实体。而心识之根本是含藏万有、非断非常的阿赖耶识——本识。本文重点研究的“遮破二执与证有赖耶”即是《识论》成立“唯识无境”的必然逻辑前提。由斯立意,论文主体分为两部分:第一至第三章为“破执篇”,重点分析《识论》“遮破二执”;第四至第六章为“赖耶篇”,集中疏解《识论》如何“证有阿赖耶识”。
在“引论”中,论文简要回顾《识论》学术史,分析二十世纪海内外前贤研究的基本理路及得失,提出文本研究的“原则”与“方法”。“破执篇”,论文基于“体”与“量”、“我-蕴”关系、“我-境”关系及“五取蕴”,详细分析《识论》对外道“神我”(purusa)等各种“我执”之破斥;并诠解《识论》破斥数论派“二十三法”实有、胜论派“十句义”实有的逻辑理路;最后,深入解析《识论》对说一切有部等部派佛教妄执“色法”、“心不相应行法”和“无为法”实有之谬论的破斥。分析“破执”思想时,论文不囿于唯识学,而是借鉴西方印度哲学史的研究成果及数论、胜论、部派佛教的基本经典,与《识论》本文进行比较。“赖耶篇”,论文以《瑜伽师地论》与《摄大乘论》等唯识古学经典为依据,对《识论》重点诠释的“阿赖耶三相”、“阿赖耶缘起”及“五教十理证有阿赖耶识”进行全面解读。在分析《识论》“教证”赖耶时,论文引用台湾元亨寺汉译南传《增支部》(A(n)guttara-nik(a)ya)等经典以为佐证,解决了《识论》所引《增一阿含经》相关文献不足征的困惑。本文认为,“五教十理证有赖耶”,非但是《识论》对第八识存有的证明,也显示出第八识除了“阿赖耶识自相”、“种子识因相”和“异熟识果相”之外的其它殊胜体相和功用。
基于上述研究,并借鉴窥基《成唯识论述记》,本文得出十一条“结论”:第一,《识论》所糅护法义,我法二执仅生起于第六识与第七识;第二,世间妄执的“我”“法”为“无体随情假”,圣教所言的“我”“法”为“有体施设假”;第三,“假法”依“识转变”(vij(n)(a)na-pari(n)(a)ma)而立;第四,玄奘译“pari(n)(a)ma”为“能变”,强调心识的本体意义,真谛译为“能缘”,强调其认识论意义;第五,护法的“识转变”是“自证分”转化为“见分”与“相分”,而安慧的“识转变”是“识体”自身的刹那变异相;第六,《识论》所理解的“唯识”是万法皆“不离识”,基于对“唯识”的这种理解,护法需要详破二执;第七,若执“唯识”实有,亦是法执;第八,“唯识”在根本上是“唯阿赖耶识”;第九,《识论》与《瑜伽》、《摄论》及安慧《唯识三十论》证有赖耶虽有不同,但基本精神一致;第十,阿赖耶识是“三相”的统一体,不能把它理解为“最终实体”或“第一因”;第十一,西方学者用“理念论”(idealism)或“非理念论”(non-idealism)范式诠释阿赖耶识并不切题。
“附录”部分,本文论述了《识论》的印度瑜伽行派缘起、古德章疏与现代西方传译,可资参考。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分析,论文认为:窥基的《成唯识论述记》至迟应亡佚于宋初,而非杨仁山所言的“元季”。
书籍目录:
序
引论
第一章 《成唯识论》对外道我执之遮破
第一节 对“有我”与“无我”的思想史及语言学考察
第二节 基于“体”与“量”,破外道之实我
第三节 基于“我-蕴”与“我-境”关系,破外道、犊子部之实我
第四节 基于“五取蕴”,总论“俱生我执”与“分别我执”
第二章 《成唯识论》对外道法执之遮破
第一节 我执与法执
第二节 破数论派所执“二十三法”实有
第三节 破胜论派所执“十句义”实有
第四节 基于“有法”与“有性”之关系,总破外道法执
第三章 《成唯识论》对小乘法执之遮破
第一节 破说一切有部、经量部、正量部等所执“色法”实有
第二节 破说一切有部所执“心不相应行法”实有
第三节 破说一切有部所执“无为法”实有
第四节 总论小乘法执
第四章 《成唯识论》教证有阿赖耶识
第一节 瑜伽行派成立“第八阿赖耶识”的思想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第八识之体相及阿赖耶缘起
第三节 基于小乘圣教量之教证
第四节 瑜伽行派圣教量开显甚深“阿赖耶识”
第五章 《成唯识论》理证有阿赖耶识之一
第一节 基于“持种心”理证有阿赖耶识
第二节 基于“异熟心”、“五趣四生”、“能执受”理证有阿赖耶识
第三节 基于“寿暖识”、“生死时心”、“识与名色”理证有阿赖耶识
第六章 《成唯识论》理证有阿赖耶识之二
第一节 基于“识食”理证有阿赖耶识
第二节 基于“灭定识”理证有阿赖耶识
第三节 基于“染净由心”理证有阿赖耶识
结论
附录 《成唯识论》之缘起、章疏与传译
引注佛教经纶体例及缩略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高明,1978年生,河南人,吉林大学法学学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哲学说是,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博士,现任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下载评论
-
用户1728023630:
( 2024-10-04 14:33:50 )
完整的报告资源,图文设计提升阅读体验,操作便捷。
-
用户1721359371:
( 2024-07-19 11:22:51 )
精校的报告资源,多格式设计提升阅读体验,体验良好。
-
用户1736276248:
( 2025-01-08 02:57:28 )
优质的小说资源,互动设计提升阅读体验,资源优质。
-
用户1720924210:
( 2024-07-14 10:30:10 )
多格式版电子书下载稳定,支持EPUB/TXT格式导出,操作便捷。
-
用户1733621196:
( 2024-12-08 09:26:36 )
双语版电子书下载稳定,支持PDF/AZW3格式导出,操作便捷。
相关书评
暂时还没有人为这本书评论!
下载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