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新书屋 - 民国清流:七卷本(精装版)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5-03 20:11:02

民国清流:七卷本(精装版)

民国清流:七卷本(精装版)精美图片

民国清流:七卷本(精装版)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14375398
  • 作者:汪兆骞
  •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9-4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630.0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精装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暂无语言
  • 适合人群:历史爱好者, 民国时期研究者, 文化学者, 图书收藏爱好者, 对中国近现代史感兴趣的读者
  • TAG:文化研究 / 历史人物 / 民国史 / 文人墨客 / 精装图书
  • 豆瓣评分:8.9
  • 更新时间:2025-05-03 20:11:02

内容简介:

推荐语—— ★叶廷芳、曾永义、叶辛、梁晓声、张抗抗、周大新、肖克凡、解玺璋、何建明、孙郁、张颐武、王跃文、岳南、李建军、李敬泽、北村、余世存等海内外名家倾情推荐! ★联合早报(新加坡)、联合报(中国台湾)、凤凰卫视、南方都市报、凤凰周刊、中国青年报、中华读书报、光明日报、央广、人民网、新华网、文艺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等海内外百余家媒体报道推荐。 ★《民国清流1》入选《作家文摘》2015年度十大非虚构好书、百道网中国好书榜2015年度人文类好书。 《走出晚清:大师们的涅槃时代》入选《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7年度影响力图书。 ★立体全景式再现民国大师们的经典史诗级集体传记“民国清流”系列最全套装。 内容简介—— 《民国清流》系列七卷本是汪兆骞先生历时近20年广泛搜集权威史料,精心创作而成,为编年体经典史诗级民国大师集体传记。 历史人物在某一历史节点上的一些表现,往往非常复杂,它必然与时代宏观大背景息息相关,也与其性格和个人当时的微观处境紧密相连。汪兆骞先生凭借翔实的史实与依据,将人物至于大事件大冲突中摹形刻画,实事求是地撰写历史,披露真相,还原历史,以生动优美的文笔进行客观公正、不偏不倚的讲述与剖析,立体刻画民国大文人大知识分子在大环境中呈现出来的复杂而立体的文化品格。帮助我们读懂整个民国文化史、文学史和思想史,读懂大师们的崇高与卑微,飞扬与落寞,读懂中国现代文化的源头与未来。 《民国清流》系列作品上市以来,赢得叶廷芳、曾永义、叶辛、梁晓声、张抗抗、李敬泽等大陆及台湾几十位作家学者倾情推荐, 联合早报、联合报、凤凰卫视、南方都市报、凤凰周刊等海内外百余家媒体报道推荐,已畅销近30万册。其中,《民国清流1》入选《作家文摘》2015年度十大非虚构好书、百道网中国好书榜2015年度人文类好书;《走出晚清:大师们的涅槃时代》入选《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7年度影响力图书。 分册简介—— ◇《民国清流1:那些远去的大师们》 民国清流用自己的学养和风骨,写就的是中国“士”的短暂与辉煌 本书是关于民国清流一代大师们的长篇集体传记和史诗力作。 民国六年至民国十六年(1917至1927年),中国呈现了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相比肩的思想最活跃、文化最灿烂的局面。继承了传统“士”担当精神的一代民国清流,“以天下为己任”,为民族自尊、学术自尊,在风云动荡的时局中扮演着先锋角色。他们学问超绝而又狷介不羁;相互间道义学问相砥砺,却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不断被分化,一时间龙吟虎啸,各领风骚,折射了一个大时代的风起云涌、雪雨阴晴。 本书第一次系统地讲述了那些特立独行的民国文化大师们在思想、学术、政见、工作和生活各个层面,互相交流、碰撞、交锋过程中的友谊、恩怨、是非、因缘与分合,生动地再现了他们在近代中国的重大转折时期的生活图景,刻画了他们各自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文化品格,忠实讲述了他们的伟大与卑微,崇高与缺陷,描绘了一轴无比辉煌的民国文化巨星画卷。 ◇《民国清流2:大师们的“战国”时代》 民国大师分化与交锋时期的历史真相 《民国清流2》承接第一部的历史阶段(1917年至1927年),呈现出民国十六年至民国十九年(1927年至1930年)文化主战场的“战国”景观。时值国内政局巨变,国共两党合作破裂,政治斗争激烈而严酷。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举起大旗的文化主将们出现严重的分化,蔡元培、鲁迅、茅盾、瞿秋白、丁玲、叶圣陶、柔石、胡适、沈从文、林语堂、郁达夫、梁实秋、包天笑、周瘦鹃等纷纷来到上海,文化中心暂由北京转到上海。一时间,民国文化思想界风起云涌,各文化流派旗帜鲜明,针锋相对——创造社、太阳社、新月派、语丝派、新感觉派、“鸳鸯蝴蝶派”、唯美颓废派等派别林立,“封建余孽”、“革命战士”、“同路人”纷纷亮相,演绎出民国文化思想界的论战交锋和恩怨情仇。 ◇《民国清流3:大师们的中兴时代》 隐匿山林还是出世救亡?且看民国大师们的非常抉择! 本书沿袭《民国清流1:那些远去的大师们》《民国清流2:大师们的“战国”时代》的风格,承接前两部的历史阶段(1917年至1930年),讲述民国二十年至民国二十五年(1931年至1936年)再次成为文化主战场的北平呈现出的中兴景观。期间,国共两党合作破裂之后,政治斗争激烈而严酷,日寇逐步开展侵华活动。民族内忧外患的危急关头,中国知识分子如何抉择? 文化主将们严重分化后,纷纷从上海回归北平,新的知识分子成长起来,“天才成群地来”,胡适、周作人、老舍、废名、章太炎、刘师培、刘半农、俞平伯、沈从文、冰心、金岳霖、萧乾、张恨水、朱自清、钱穆、傅斯年、陈寅恪、梁实秋等大师,或选择振臂高呼,团结民众,救亡图存,或选择灭迹山林,躲进小楼成一统,追求个人成就。民国学界一时云蒸霞蔚,是为中兴时代。 作者不囿于故有定论,依据翔实的史料,客观地描写民国大师们的崇高与卑微、飞扬与落寞,真实地还原他们独特而复杂的文化品格和人格。 ◇《民国清流4:大师们的抗战时代》 大师们的民族大义与家国情怀 大文人的悲壮迁徙和抗战史诗 本书沿袭《民国清流1:那些远去的大师们》《民国清流2:大师们的“战国”时代》《民国清流3:大师们的中兴时代》的风格,承接前三部的历史阶段(1917年至1936年),呈现出1937年至1945年八年抗战时期悲壮而惨烈的文化景观。 七七事变之后,国难当头,民国知识分子自觉站在统一战线的大旗下,演绎了一部壮烈激越的抗战史诗。无论是在国统区、解放区,还是在沦陷区,抑或上海的“孤岛”,“民族”“救亡”的主流都激起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让抗战时期的文化思想界空前统一。胡适、郁达夫、老舍、沈从文、梁漱溟、茅盾、张恨水、闻一多、郑振铎、马寅初、陈寅恪、吴宓、赵树理、丁玲、萧军等,做着他们认为文人应当做的事情,在抗日救国的路上披肝沥胆,以各自的姿态,演绎着知识分子的气节、风骨与担当。 作者不囿于故有定论,依据翔实的史料,书写被遮蔽的历史,刻画真实生动而丰富的人物命运,立体式地彰显了民国大师们独特而复杂的文化品格和人格。 ◇第五部:《告别与新生:大师们的非常抉择》 凤凰涅槃,时代命运中大文人的人生际遇与选择 本书为经典史诗级民国大师集体传记“民国清流”系列七卷本的收官之作。沿袭“民国清流”系列图书风格,呈现出1946年至1948年中国现代文学格局的分化与转型,客观描写了民国大师与政治或即或离的生存状态,以及面对去留问题时的非常抉择。 生逢鼎革,山雨欲来风满楼,站在十字路口,胡适、老舍、沈从文、郭沫若、茅盾、闻一多、张爱玲、林徽因、丁玲、张恨水、曹禺、赵树理、冯雪峰等大文人,不可避免地为历史与时代所裹挟,以坚定的道义和担当、独立的品格和人格魅力,进行着一场影响个人命运甚至中国文化命运的抉择。国统区的文人,努力书写人性的幽曲、精神的觅寻,在与政党、政治的复杂关系中曲折地成长;而解放区的作家,兴奋地以丰富多彩的笔墨为解放战争留下真实生动的文学画卷。在这片苦难深重的土地上,中国文化界何去何从?“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士”,新时代的钟声正激荡着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 一如既往,作者不囿于固有定论,依据翔实的史料,客观地描写大师们的崇高与卑微、飞扬与落寞,真实地还原其独特而复杂的文化品格和人格。 ◇第六部:前传:《走出晚清:大师们的涅槃时代》 时代大变局下,大师们的困惑与突围 本书为经典史诗级民国大师集体传记“民国清流”系列的前传。沿袭“民国清流”系列图书风格,呈现出1912年至1916年新文化思潮汹涌澎湃的壮丽景观,客观再现20世纪初中国文化进程的巨大蜕变。 时值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面临民族危机,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严复、谭嗣同、黄遵宪、柳亚子、苏曼殊、章士钊等传统文人开始思考救国之道并努力付诸实践。他们仓促而毅然地登上历史舞台,以“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为己任,自觉地自我启蒙,传播新学,通过文化进行救亡图存,表现出“民族之正气”以及文化生命的巨大魅力。 在这个文以载道的传统国家,在史无前例的时代巨变中,传统文人遭遇各种困境、苦闷与彷徨,必须做出艰难的抉择与突围。他们在精神和思想领域奋力跋涉,以文字为武器,在实现相当文化和文学成就的同时,也希图借此找到一条走出晚清桎梏的文化转型之路,完成自身的涅槃。 ◇第七部:外传:《文坛亦江湖:大师们的相重与相轻》 尽写文坛江湖事,彰显人性的光辉与卑微,复杂与多变 尽写文坛江湖事,真实再现大师们的情谊、恩怨、是非与纷争,彰显人性的光辉与卑微,复杂与多变。 他们,个性或狷介,或痴狂,或迂腐;他们,性情不失风骨、风趣和浪漫;他们,品格清风朗月、苍松劲竹。他们是近现代飘逸浪漫的士人才子,却也在变幻莫测的时代大背景下,不可避免地演绎着中国文坛江湖的风雨激荡和恩怨纷争。 相知、相敬、相重者,莫如胡适与陈独秀,胡适与李大钊,冯雪峰与鲁迅,吴祖光与两任妻子吕恩、新凤霞;爱恨纠葛、难分难解者,莫如徐志摩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交恶纠缠、怨怼一生者,莫如鲁迅与周扬,胡风与周扬,丁玲与周扬;孰是孰非实难道断者,莫如钱锺书、杨绛夫妇与鲁迅……作者用清丽文笔,将风流云散的大文人恩怨风景尽落纸上,如此真实、清晰、可感。 作者所书,不囿于既有定论,不人云亦云,而是钩稽翔实史料,重寻这些大文人之间相交与相重、分歧与相轻的是非恩怨;通过事实和细节剖析人物个性,透视世道人心,客观公正地褒贬这些大文人丰富复杂的人格与文化品格。

书籍目录:

◇《民国清流1:那些远去的大师们》 第一章 民国六年(1917年) / 001 陈独秀、胡适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邀,分别出任该校文科学长和教授。二人先后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率先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一个崭新的《新青年》时代呼之欲出。暮气沉沉的北大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高地。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周氏兄弟等一代新型知识精英,也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创了以现代文明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 第二章 民国七年(1918年) / 063 就在辛亥革命步履艰难之时,北京的新文化运动,却有一抹春色。《新青年》改组为同人刊物,由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沈尹默、高一涵六人轮流编辑,请撰稿人周氏兄弟、刘半农等人协助办刊。周树人以鲁迅笔名发表《狂人日记》等小说,我们民族文学的面貌、气象、精神、灵魂,焕然一新。胡适、鲁迅成为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学史上并峙的双峰。 毛泽东创办《湘江评论》,写《民众大联合》,胡适高度评价云:“一篇大文章,眼光很远大,议论也很痛快,确是现今重要文字。” 李大钊与胡适开展“问题与主义”的学术讨论,陈独秀、毛泽东、鲁迅旗帜鲜明地站在胡适一边。 陈独秀、李大钊办《每周评论》,有良知和正义感的报人章士钊、邵飘萍等办《京报》、《时报》等,掀起舆论波澜,给中国言论史留下一笔丰厚的遗产。 第三章 民国八年(1919年) / 095 民国八年,中国依然是独裁者横行的屠场和炼狱。新文化运动合乎逻辑地催生了“五四”爱国学生运动。那些从黑暗中突围出来的知识分子,集体亮相,以启蒙者和革命家的胆魄,继续奋力开启新时代的闸门,一路高歌猛进,为20世纪的中国历史谱写了新的序言。 第四章 民国九年(1920年) / 141 民国九年,比起波澜壮阔的民国八年,少了些红火,但并不沉寂,“五四”余波仍在荡漾。各种政治派别博弈的同时,知识分子关于新旧之争,也日趋激烈。陈独秀、李大钊等倾向政治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秘密酝酿成立共产党。胡适出版新诗《尝试集》,成为“新诗老祖宗”,他还与高一涵等人发起《争自由的宣言》,为争自由而战。鲁迅进北大当讲师,讲授《中国小说史略》。他对盲目引进“俄国思潮”,有振聋发聩的回答:“中国人无感染性,他国的思潮,甚难移殖(《致宋崇义》1920年5月4日)。”周作人作《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思想革命》,提倡“为人生的文学”,赢得远远超过鲁迅的声誉。 道不同,不相为谋,《新青年》时代接近尾声。 第五章 民国十年(1921年) / 171 民国十年,是中国社会剧烈震动的一年,也是民国清流激荡分化的岁月。大多数知识分子继续高举“个性解放与自由”的旗帜,而部分人放弃“五四”个性主义,走向无产阶级战斗集体主义,创立了中国共产党。民国清流各自扮演了不同的历史角色,青史留名。 第六章 民国十一年(1922年) / 191 民国十一年,是个天灾兵祸频仍的年头。1月19日,武汉酷寒,天降大雪,冻死很多人。4月直奉战争爆发,在这场血战中,百姓生命惨遭屠戮。6月16日南方陈炯明兵变,炮轰总统府,局势动荡混乱。同时,文化界和舆论界,争取言论自由的斗争,却是这一年的主题。一个以欧美派留学生为主的文人集体,在他们的精神领袖群体的带领下,继续向武人的专制统治,庄严地宣告他们的政治主张。 第七章 民国十二年(1923年) / 223 民国十二年的第一天,孙中山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发国民党改组之先声。二十六天后,苏俄表示倾力支持孙中山。孙中山与苏俄代表联合会发表声明表示:共产组织及苏维埃制度均不能引用于中国,双方认为,“中国最要最急之问题,乃在民国的统一之成功,与完全国家的独立之获得”。 6月12日在中共第三次代表大会上,中共决定与国民党合作。10月28日,孙中山任命廖仲恺、李大钊、汪精卫、张继、戴季陶五人为国民党改组委员,着手筹备改组国民党。 北洋政府的反动统治更加黑暗且风雨飘摇。其通过“取缔新思想”议案,控制舆论。2月7日,吴佩孚武力镇压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杀害共产党人施洋等五十余人,制造了血腥的“二七”惨案。惨案发生第二天,吴佩孚就以“鼓动罢工,扰乱社会秩序”罪名,查封了汉口《真报》。2月16日,中共的《向导》遭查封。四月因林水白在《社会日报》揭露曹锟贿选总统丑闻,该报被封,林被监禁三个月。8月27日,天津的《京津泰晤士报》也因反对曹锟贿选,被禁止在租界外发行。10月,上海的《时报》因发表反对直系军阀的新闻被禁邮……1923年,知识分子与当局的“不合作宣言”,成了主旋律。 第八章 民国十三年(1924年) / 257 民国十三年(1924年),大小军阀为继续分割山河而使得烽烟四起——齐卢之战,直奉火拼……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民国的缔造者孙中山,经历了漫长痛苦的奋斗和摸索之后,局势出现了新的转机。他在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终于改组了国民党,确定了“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在年初顺利地召开了国民党的“一大”,咄咄逼人地在南方崛起。 是年的民国清流,除共产党人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等有明确政治理想外,更多人也怀着希冀,以文学为武器,继续寻求各自的改造社会之路。他们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性良知和社会责任。可悲的是,因为各有不同的精神追求和不同的价值选择,他们却陷入了无休止的混战。 第九章 民国十四年(1925年) / 279 1924年12月31日,孙中山扶病入京,受到包括李大钊在内的北京十万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其入京后发表《入京宣言》,称“乃为救国”,但并没给段祺瑞控制下的北京带来变化,如遭到国民党反对的“善后会议”如期举行。 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国民党成立治丧委员会,李大钊担任秘书股中文主稿。 巨星陨落,举国哀恸。反动军阀依然我行我素。4月,京师警厅发布新制定的《管理新闻营业规则》控制言论,遭到胡适、陈西滢、钱玄同等十八位知识分子抵制。他们联名致函司法总长章士钊,提出阁议撤销这一规则,以维护言论出版自由。 是年5月30日,爆发“五卅惨案”,激发了汹涌澎湃的民族浪潮。6月3日,郑振铎、茅盾、叶圣陶、胡愈之等创办《公理日报》。瞿秋白主编的《热血日报》面世,邵飘萍也从6月起在《京报》推出清华学子王造时主编的《京报副刊》,连续报道了“五卅惨案”,进行反帝宣传。 知识分子反专制,争自由,仍是该年思想文化战线的主流。而5月11日发生的北京女师大驱逐校长杨荫榆出校运动和该年底的11月29日,“认定改造人心——思想革命,是急务中的急务”的《晨报》,被暴徒纵火焚毁疑案,让知识界变得扑朔迷离。 当我们怅望民国十四年的纷乱的文化星空,你会悲哀地发现,透过曾经同是新文化的主将,陈独秀、胡适、周作人等人围绕着上述两案的纷争及其关于政治、思想、文化的纷争,已深刻地反映出知识分子内部分裂已愈来愈严重。 第十章 民国十五年(1926年) / 309 民国十五年依然是北洋军阀横行肆虐、充满肃杀之气的一年。惨案继续不断发生。 3月18日,段祺瑞悍然枪杀47名、伤200多名和平请愿的学生和民众。“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邵飘萍、成舍我主办的《京报》《世界日报》等纷纷报道事件真相,严厉谴责这场杀戮。 朱自清、鲁迅、周作人、林语堂等作家也纷纷发表文章抨击反动政权;王世杰、高一涵、许士康、陈翰生等在《现代评论》周刊发出抗议声讨之声。上海的叶圣陶、郑振铎等以文学形式发出怒吼。 张作霖、张宗昌等在段祺瑞垮台后,杀气腾腾入京,先后杀死民初新闻史上熠熠闪光的邵飘萍和林白水。《京报》、《社会日报》随之被查封。鲁迅、蒋梦麟、李大钊等都上了黑名单。共产党人李大钊面对黑暗和杀戮,勇敢地率领民众冲锋陷阵,无私无畏。知识分子站在民众一边,表达道义立场。梁启超、胡适、徐志摩、陈寅恪等于春秋更替、风雨晨昏中,继续追逐新文化之梦…… 第十一章 民国十六年(1927年) / 339 1927年,从北京到南方,中华大地弥漫着血腥狰狞和死亡的气息。 义士喋血,大师殒命。 在军阀张作霖统治下的北京,共产党人李大钊被推上绞刑架,英勇就义;白发书生王国维,自沉昆明湖,国之魂消;戊戌变法首领康有为病死青岛。三位文人精魂美魄,如火如炬。 空前屠杀,鲜血成河。 北伐军席卷江南。“四一二”,上海宝山路再次被鲜血染红。国民党军队悍然向徒手民众开枪,“伤毙至百余人”。郑振铎、胡愈之、章锡琛等联名致信国民党元老蔡元培、吴稚晖等,发出抗议之声,并于4月15日在《商报》发表。 广州的共产党人萧楚女4月被杀狱中,赵世炎、陈延年被杀于上海,共产党人李汉俊、《大江报》创始者詹大悲遇难于武汉。 作家郭沫若、郁达夫、成舍我、章乃器、周作人都以笔为武器,批评时政,激浊扬清。4月26日,商务印书馆的高梦旦写信给胡适:“时局混乱已极,国共与北方鼎足而三,兵祸党祸,几成恐怖世界,言论尤不能自由。” 是年,中国政局发生巨变,“北伐”成功已成定局,国共两党分裂也成事实,国民党通过军事手段建立了一党专政的南京政府。而文化界却依然是纷纷乱象,创造社、太阳社与鲁迅的论战,鲁迅与其他学者、作家的争斗也从未停止。 ◇《民国清流2:大师们的“战国”时代》 第一章 民国十六年(1927) / 001 蔡元培、胡适、鲁迅等先后来到被鲜血染红的上海 蔡元培偶陷人生歧路 / 005 被误读的“鸳鸯蝴蝶派”包天笑、周瘦鹃 / 011 西游东望十个月后,胡适回到上海 / 023 鲁迅与周建人都携情人同居景云里 / 031 第二章 民国十七年(1928) / 037 自由主义作家与国民党争自由,鲁迅和创造社、太阳社联合与林语堂论争 鲁迅与创造社、太阳社的激烈论争 / 041 被文学史遗忘的张静庐与《革命外史》 / 047 茅盾创作小说《蚀》 / 053 蔚为大观的武侠小说及侦探小说 / 058 “厌世家”叶圣陶长篇小说《倪焕之》,茅盾誉之“扛鼎”之作 / 064 戴望舒的《雨巷》,给五光十色的上海文坛带来别样风景 / 070 巴金第一部中篇《灭亡》,经叶圣陶之手刊发在《小说月报》上 / 074 沈从文评价施蛰存小说,是“一首清丽明畅的诗” / 079 林语堂与鲁迅时密时疏,不外乎精神胜利法之法门 / 085 私人语境中的鲁迅,“醉眼陶然地眺望窗外的人生” / 099 第三章 民国十八年(1929) / 107 《新月》和胡适掀起人权运动是该年的主旋律 胡适、《新月》与悲壮风采的人权运动 / 111 林语堂与平社及胡适交好有年 / 121 到上海谋求发展的沈从文 / 128 留下斑驳多彩身影的田汉 / 137 张资平、叶灵凤、曾虚白、邵洵美与唯美颓废倾向的小说 / 144 传统保守的梁实秋与颓唐的郁达夫 / 155 徐志摩轻盈、潇洒的诗和复杂的感情世界 / 163 第四章 民国十九年(1930) / 171 新月派及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瞿秋白与鲁迅的友谊 / 175 蒋光赤想给中国革命留一个证据 / 183 “左联五烈士” / 189 冯雪峰是党联系鲁迅的桥梁 / 199 鲁迅与曹聚仁 / 210 鲁迅、伊罗生与《草鞋脚》 / 220 在左联和国民党的声讨中,胡适拂袖作别上海 / 229 丁玲是左联最令人瞩望的作家 / 236 蔡元培是高遏行云的文化巨人 / 243 ◇《民国清流3:大师们的中兴时代》 第一章  民国二十年(1931) / 001 “你总是这样叫人牵挂”——胡适重返北京大学 / 005 “隐逸态度为宜”——周作人躲进“苦雨斋” / 013 “北平是我的老家”——老舍拓宽了小说题材的疆域 / 020 北京大学“三大魔”之一——废名与《骆驼草》 / 031 嘲讽鲁迅“为一世故老人”——以《狂飙》闻名的高长虹 / 039 第二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 / 045 “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响起叫骂声”——钱玄同与章太炎、刘师培的交谊及晚节 / 049 “一条清溪,澄澈到底”——由叛徒到隐士的刘半农 / 059 “毕竟书成还是否,敢将此意问曹侯”——将《红楼梦》研究当作终身事业的俞平伯 / 069 第三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 / 081 “真迷众色看如雾”——沈从文是一本内容复杂、分量沉重的大书 / 085 “我弦索上迸落着明珠”——冰心,从清丽温婉的《繁星》《春水》到寓意深邃的“问题小说” / 098 人艳如花——才女作家林徽因及“太太的客厅” / 106 中国哲学界第一人——金岳霖及与林徽因的爱恋 / 115 “生气勃勃,勇敢结实”——萧乾的小说与报告文学 / 130 第四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 / 137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红极一时的通俗小说家张恨水 / 141 “半是儒家半释家”——《五十自寿》与重访日本“寻梦”的周作人 / 156 “争自由的方法在于负责任的人说负责任的话”——国事日蹙,胡适创办《独立评论》 / 169 第五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 / 179 一身重病,宁死不屈——诗人、散文家朱自清与郭沫若 / 183 “我是在新诗之中,又在新诗之外”——闻一多探索新诗格律化中的是非 / 194 “一生为故国招魂”——钱穆把东方的智慧带出了樊笼,来充实自由世界 / 207 “黄门侍郎”投入胡适门下——傅斯年给儿取名“仁轨”及与胡适、鲁迅的关系 / 221 “谬承遗命倍伤神”——文化传统呵护人陈寅恪 / 231 “表现出普遍的固定的人性”——有理论素养、富有个性的严肃批评家梁实秋 / 240 第六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 / 249 “为国家做一个诤臣”——胡适抵御日本、保卫国家的思路 / 253 把鲁迅当作“人”,不是当作“神”——周作人在“苦雨斋”并不“专谈风月”,对乃兄认识透彻 / 264 “硁硁自守之节,老而弥笃”——集状元、共产党员于一身的教授吴承仕 / 281 尾声 / 290 ◇《民国清流4:大师们的抗战时代》 第一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 年) / 003 七七事变,抗日战争拉开序幕;胡适提出不要放弃河北;郁达夫、李叔同、张恨水、老舍担起民族救亡的使命 “为谁万里御风行”——胡适以非官方身份出访欧美五十一天,作五十六次演说 / 007 “燕山柳色太凄迷”——躲在苦雨斋观望的周作人 / 017 “云何色殷红”——弘一大师“为护法故,不怕炮弹” / 024 “让诗人的声音像高射炮一样”——郭沫若、田汉参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 / 032 第二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 年) / 045 百城沦陷;汪精卫叛国投敌;名校南迁,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组建;梁漱溟、周扬、徐懋庸来到延安 “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胡适就任中国驻美大使首战告捷 / 049 “中国的甘地”梁漱溟赴延安访毛泽东 / 058 “为全节概而免祸累”——陈寅恪在香港宁死不事倭督和汪伪 / 068 周扬、冯雪峰、徐懋庸的命运发生了转折 / 078 第三章 民国二十八年(1939 年) / 089 国共摩擦加剧;吴佩孚拒绝汪伪邀请;周作人沦为汉奸;张爱玲、苏青和邵洵美与“孤岛文学” “一生真伪有谁知”——方圆、冰炭集于一身的周作人 / 093 “忽而普罗,忽而民主,忽而民族”——写得一手漂亮小说的变节文人张资平 / 107 “孤岛”中的张爱玲、苏青和邵洵美 / 117 第四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 年) / 137 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文化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茅盾到延安;吴宓讲授《红楼梦》;老舍别妇抛雏,走上抗日 巴金说,“其实我并不理解他”——抗日战争中的茅盾 / 141 “聊报国家于万一”——张恨水改写抗战小说 / 151 “血若停流定是灰”——老舍别妇抛雏,走上抗战征程 / 162 现在是一切对外的时候——“对政治一向有兴趣”的文人梁实秋 / 174 第五章 民国三十年(1941 年) / 183 民国教育文化大迁徙已过去四年;全国文化精英、作家、学者与亟待学成救国的青年学子云集于西南地区 《长河》是抗战文学最精彩的收获之一——沈从文在西南联大 / 188 “我想就是‘不苟’二字”——从日记中看“不苟”的爱国文人吴宓 / 199 被史学家忽略的文学批评家——因毛公鼎改变人生的叶公超 / 210 文学批评的一股理性冷峻之风——施蛰存的文艺批评 / 218 “君看白发诵经者,半是宫中歌舞人”——尺长白髯飘飞的冯友兰 / 224 第六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 年)至民国三十二年(1943 年) / 235 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中美英首脑举行开罗会议;赵树理创作的小说是解放区文艺最杰出的代表 “搞到不让他吃公粮”——萧军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 / 240 “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萧红从荒原走向世界 / 254 “坐近一点嘛,明年不要再写《三八节有感》”——丁玲是座谈会重要人物 / 266 王实味、吴奚如的冤案 / 275 受邀请而不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狂人”高长虹 / 283 “一手攥笔杆,一手握驴鞭”的作家——赵树理的小说是《讲话》后的最重要收获 / 292 第七章 民国三十三年(1944 年)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 年) / 307 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郑振铎抢救珍贵文化典籍;马寅初剑指四大家族;郁达夫为国献身;叶圣陶、李劼人等给历史留下几个真实的镜头 “一腔热血,爱国不敢后人”——郑振铎在沦陷的上海抢救珍贵典籍 / 311 “敢言敢怒见精神”——雄视阔步于各种压迫下的马寅初 / 319 “白者嫌其已赤,赤者嫌其太白”——郁达夫的抗战生涯 / 332 “相濡以沫沫成海”——珍视友谊并为抗击侵略者的壮丽年代留下几个真实镜头的叶圣陶、李劼人等 / 344 ◇第五部:《告别与新生:大师们的非常抉择》 引 言 / 001 第一章 民国三十五年(1946 年) / 007 ·“雾里梅花江上烟”,老舍在美创作《四世同堂》 / 011 ·“挥鞭依旧笑嘻嘻”,周作人哀怨刻骨的狱中生活 / 030 ·热闹的《传奇》与“我将只是萎谢”的张爱玲 / 048 ·峻急傲倪的闻一多,用生命做了“最后一次的讲演” / 067 ·“免忆朝歌老比干”,冯雪峰倾情撰写《鲁迅回忆录》 / 074 第二章 民国三十六年(1947 年) / 087 ·“昂首天外亦豪哉”,《新华日报》肯定张恨水小说为“现实主义道路” / 091 ·曹禺创作电影《艳阳天》,巴金评价“是件可喜的事” / 107 ·“我和我的读者都行将老去”,黄永玉说沈从文预言“没有应验” / 121 ·把“文化娱乐”比喻成“驴打滚”的“文摊文学家”赵树理 / 137 ·“落入文字皆成精品”的林徽因,生命“燃烧着点点血” / 150 第三章 民国三十七年(1948 年) / 163 ·丁玲尝试以社会现实主义创作长篇《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 167 ·胡适拒绝做总统候选人,“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 178 ·郭沫若发表《抗战回忆录》,引来两位妻子凄楚晤面 / 199 ·苏雪林倾其所有支援抗战与魂归故里 / 213 ·被追认“烈士”的爱国诗人戴望舒,一生为情所困 / 225 ·茅盾痛失爱女,受邀访苏,在香港完成长篇绝唱《锻炼》 / 240 ◇第六部:前传:《走出晚清:大师们的涅槃时代》 第一章 民国六年(1917年)/ 001 陈独秀、胡适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邀,分别出任该校文科学长和教授。二人先后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率先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一个崭新的《新青年》时代呼之欲出。暮气沉沉的北大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高地。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周氏兄弟等一代新型知识精英,也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创了以现代文明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 第二章 民国七年(1918年)/ 063 就在辛亥革命步履艰难之时,北京的新文化运动,却有一抹春色。《新青年》改组为同人刊物,由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沈尹默、高一涵六人轮流编辑,请撰稿人周氏兄弟、刘半农等人协助办刊。周树人以鲁迅笔名发表《狂人日记》等小说,我们民族文学的面貌、气象、精神、灵魂,焕然一新。胡适、鲁迅成为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学史上并峙的双峰。 毛泽东创办《湘江评论》,写《民众大联合》,胡适高度评价云:“一篇大文章,眼光很远大,议论也很痛快,确是现今重要文字。” 李大钊与胡适开展“问题与主义”的学术讨论,陈独秀、毛泽东、鲁迅旗帜鲜明地站在胡适一边。 陈独秀、李大钊办《每周评论》,有良知和正义感的报人章士钊、邵飘萍等办《京报》、《时报》等,掀起舆论波澜,给中国言论史留下一笔丰厚的遗产。 第三章 民国八年(1919年)/ 095 民国八年,中国依然是独裁者横行的屠场和炼狱。新文化运动合乎逻辑地催生了“五四”爱国学生运动。那些从黑暗中突围出来的知识分子,集体亮相,以启蒙者和革命家的胆魄,继续奋力开启新时代的闸门,一路高歌猛进,为20世纪的中国历史谱写了新的序言。 第四章 民国九年(1920年)/ 141 民国九年,比起波澜壮阔的民国八年,少了些红火,但并不沉寂,“五四”余波仍在荡漾。各种政治派别博弈的同时,知识分子关于新旧之争,也日趋激烈。陈独秀、李大钊等倾向政治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秘密酝酿成立共产党。胡适出版新诗《尝试集》,成为“新诗老祖宗”,他还与高一涵等人发起《争自由的宣言》,为争自由而战。鲁迅进北大当讲师,讲授《中国小说史略》。他对盲目引进“俄国思潮”,有振聋发聩的回答:“中国人无感染性,他国的思潮,甚难移殖(《致宋崇义》1920年5月4日)。”周作人作《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思想革命》,提倡“为人生的文学”,赢得远远超过鲁迅的声誉。 道不同,不相为谋,《新青年》时代接近尾声。 第五章 民国十年(1921年)/ 171 民国十年,是中国社会剧烈震动的一年,也是民国清流激荡分化的岁月。大多数知识分子继续高举“个性解放与自由”的旗帜,而部分人放弃“五四”个性主义,走向无产阶级战斗集体主义,创立了中国共产党。民国清流各自扮演了不同的历史角色,青史留名。 第六章 民国十一年(1922年)/ 191 民国十一年,是个天灾兵祸频仍的年头。1月19日,武汉酷寒,天降大雪,冻死很多人。4月直奉战争爆发,在这场血战中,百姓生命惨遭屠戮。6月16日南方陈炯明兵变,炮轰总统府,局势动荡混乱。同时,文化界和舆论界,争取言论自由的斗争,却是这一年的主题。一个以欧美派留学生为主的文人集体,在他们的精神领袖群体的带领下,继续向武人的专制统治,庄严地宣告他们的政治主张。 第七章 民国十二年(1923年)/ 223 民国十二年的第一天,孙中山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发国民党改组之先声。二十六天后,苏俄表示倾力支持孙中山。孙中山与苏俄代表联合会发表声明表示:共产组织及苏维埃制度均不能引用于中国,双方认为,“中国最要最急之问题,乃在民国的统一之成功,与完全国家的独立之获得”。 6月12日在中共第三次代表大会上,中共决定与国民党合作。10月28日,孙中山任命廖仲恺、李大钊、汪精卫、张继、戴季陶五人为国民党改组委员,着手筹备改组国民党。 北洋政府的反动统治更加黑暗且风雨飘摇。其通过“取缔新思想”议案,控制舆论。2月7日,吴佩孚武力镇压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杀害共产党人施洋等五十余人,制造了血腥的“二七”惨案。惨案发生第二天,吴佩孚就以“鼓动罢工,扰乱社会秩序”罪名,查封了汉口《真报》。2月16日,中共的《向导》遭查封。四月因林水白在《社会日报》揭露曹锟贿选总统丑闻,该报被封,林被监禁三个月。8月27日,天津的《京津泰晤士报》也因反对曹锟贿选,被禁止在租界外发行。10月,上海的《时报》因发表反对直系军阀的新闻被禁邮……1923年,知识分子与当局的“不合作宣言”,成了主旋律。 第八章 民国十三年(1924年)/ 257 民国十三年(1924年),大小军阀为继续分割山河而使得烽烟四起——齐卢之战,直奉火拼……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民国的缔造者孙中山,经历了漫长痛苦的奋斗和摸索之后,局势出现了新的转机。他在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终于改组了国民党,确定了“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在年初顺利地召开了国民党的“一大”,咄咄逼人地在南方崛起。 是年的民国清流,除共产党人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等有明确政治理想外,更多人也怀着希冀,以文学为武器,继续寻求各自的改造社会之路。他们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性良知和社会责任。可悲的是,因为各有不同的精神追求和不同的价值选择,他们却陷入了无休止的混战。 第九章 民国十四年(1925年)/ 279 1924年12月31日,孙中山扶病入京,受到包括李大钊在内的北京十万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其入京后发表《入京宣言》,称“乃为救国”,但并没给段祺瑞控制下的北京带来变化,如遭到国民党反对的“善后会议”如期举行。 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国民党成立治丧委员会,李大钊担任秘书股中文主稿。 巨星陨落,举国哀恸。反动军阀依然我行我素。4月,京师警厅发布新制定的《管理新闻营业规则》控制言论,遭到胡适、陈西滢、钱玄同等十八位知识分子抵制。他们联名致函司法总长章士钊,提出阁议撤销这一规则,以维护言论出版自由。 是年5月30日,爆发“五卅惨案”,激发了汹涌澎湃的民族浪潮。6月3日,郑振铎、茅盾、叶圣陶、胡愈之等创办《公理日报》。瞿秋白主编的《热血日报》面世,邵飘萍也从6月起在《京报》推出清华学子王造时主编的《京报副刊》,连续报道了“五卅惨案”,进行反帝宣传。 知识分子反专制,争自由,仍是该年思想文化战线的主流。而5月11日发生的北京女师大驱逐校长杨荫榆出校运动和该年底的11月29日,“认定改造人心——思想革命,是急务中的急务”的《晨报》,被暴徒纵火焚毁疑案,让知识界变得扑朔迷离。 当我们怅望民国十四年的纷乱的文化星空,你会悲哀地发现,透过曾经同是新文化的主将,陈独秀、胡适、周作人等人围绕着上述两案的纷争及其关于政治、思想、文化的纷争,已深刻地反映出知识分子内部分裂已愈来愈严重。 第十章 民国十五年(1926年)/ 309 民国十五年依然是北洋军阀横行肆虐、充满肃杀之气的一年。惨案继续不断发生。 3月18日,段祺瑞悍然枪杀47名、伤200多名和平请愿的学生和民众。“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邵飘萍、成舍我主办的《京报》《世界日报》等纷纷报道事件真相,严厉谴责这场杀戮。 朱自清、鲁迅、周作人、林语堂等作家也纷纷发表文章抨击反动政权;王世杰、高一涵、许士康、陈翰生等在《现代评论》周刊发出抗议声讨之声。上海的叶圣陶、郑振铎等以文学形式发出怒吼。 张作霖、张宗昌等在段祺瑞垮台后,杀气腾腾入京,先后杀死民初新闻史上熠熠闪光的邵飘萍和林白水。《京报》、《社会日报》随之被查封。鲁迅、蒋梦麟、李大钊等都上了黑名单。共产党人李大钊面对黑暗和杀戮,勇敢地率领民众冲锋陷阵,无私无畏。知识分子站在民众一边,表达道义立场。梁启超、胡适、徐志摩、陈寅恪等于春秋更替、风雨晨昏中,继续追逐新文化之梦…… 第十一章 民国十六年(1927年)/ 339 1927年,从北京到南方,中华大地弥漫着血腥狰狞和死亡的气息。 义士喋血,大师殒命。 在军阀张作霖统治下的北京,共产党人李大钊被推上绞刑架,英勇就义;白发书生王国维,自沉昆明湖,国之魂消;戊戌变法首领康有为病死青岛。三位文人精魂美魄,如火如炬。 空前屠杀,鲜血成河。 北伐军席卷江南。“四一二”,上海宝山路再次被鲜血染红。国民党军队悍然向徒手民众开枪,“伤毙至百余人”。郑振铎、胡愈之、章锡琛等联名致信国民党元老蔡元培、吴稚晖等,发出抗议之声,并于4月15日在《商报》发表。 广州的共产党人萧楚女4月被杀狱中,赵世炎、陈延年被杀于上海,共产党人李汉俊、《大江报》创始者詹大悲遇难于武汉。 作家郭沫若、郁达夫、成舍我、章乃器、周作人都以笔为武器,批评时政,激浊扬清。4月26日,商务印书馆的高梦旦写信给胡适:“时局混乱已极,国共与北方鼎足而三,兵祸党祸,几成恐怖世界,言论尤不能自由。” 是年,中国政局发生巨变,“北伐”成功已成定局,国共两党分裂也成事实,国民党通过军事手段建立了一党专政的南京政府。而文化界却依然是纷纷乱象,创造社、太阳社与鲁迅的论战,鲁迅与其他学者、作家的争斗也从未停止。 ◇第七部:外传:《文坛亦江湖:大师们的相重与相轻》 “急先锋”与“乘势英雄”——胡适与鲁迅 / 001 当年四海说陈胡——胡适与陈独秀 / 013 “带着兰花草”与《青春》相约——胡适与李大钊 / 027 东有启明,西有长庚——鲁迅与周作人 / 039 “看风格,要看这些地方”——刘文典与胡适 / 053 梦非梦,花非花——废名与周作人 / 065 战士和书生——闻一多与梁实秋 / 077 敌乎友乎,余惟自问——徐懋庸与鲁迅 / 091 讷讷向人锋敛芒——朱自清与叶圣陶 / 103 爱我园林想落晖——林语堂与鲁迅、胡适、赛珍珠 / 115 小脚与西服——徐志摩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 / 127 漫将毁誉付东风——张爱玲与苏青 / 143 “姑且试试也可以”——冯雪峰与鲁迅 / 155 “跳出四条汉子”——周扬与鲁迅 / 173 “刑天”遭遇“棍子”——胡风与周扬 / 183 “武将军”惜败“文化沙皇”——丁玲与周扬 / 199 “正直的人”,“毒辣的鬼”——冯雪峰与周扬 / 217 无法远避的政治风尘——郭沫若与沈从文 / 231 也是“一块砖头”——丁玲与沈从文 / 245 一生不愿提鲁迅——钱锺书与杨绛 / 255 马缨花发半城红——俞平伯与何其芳 / 273 双鬓终应老是非——吴祖光与吕恩、新凤霞 / 285 去年残叶太分明——汪曾祺与沈从文、老舍 / 299

作者简介:

汪兆骞:生于194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原《当代》副主编兼《文学故事报》主编。中国作协会员。著有《往事流光》《香盈碧莲花》《春明门内客》《记忆飘逝》《紫塞烟云》《张骞》等,新近出版有经典史诗级民国大师集体传记《民国清流》系列七卷本和《文学即人学:诺贝尔文学奖百年群星闪耀时》,深受读者好评。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下载点评

  • 体验还行(716+)
  • 水印(215+)
  • 惊喜(438+)
  • 满意(145+)
  • 高清(108+)
  • 缺页(898+)
  • 自学(155+)
  • MOBI(310+)
  • 多终端(962+)
  • 直链(609+)
  • 观点明确(195+)
  • 愉快的找书体验(252+)
  • 无乱码(179+)
  • 可复制(756+)
  • 低清(587+)
  • 必备(793+)
  • 秒传(231+)
  • 感动(291+)
  • 实用(268+)
  • 章节完整(112+)

下载评论

  • 屠***好: ( 2024-07-30 16:15:14 )

    还行吧。

  • 用户1726464863: ( 2024-09-16 13:34:23 )

    精校版本学术资源,MOBI/AZW3格式适配各种阅读设备,值得收藏。

  • 用户1728039711: ( 2024-10-04 19:01:51 )

    优质版本报告资源,PDF/TXT格式适配各种阅读设备,值得收藏。

  • 用户1726479691: ( 2024-09-16 17:41:31 )

    完整的教材资源,多格式设计提升阅读体验,体验良好。

  • 用户1733211556: ( 2024-12-03 15:39:16 )

    图文版电子书下载极速,支持PDF/TXT格式导出,推荐下载。


相关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