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教育出版社

出版社信息:

类型:教育部职业教育教材出版基地之一

成立时间:1987年

出版社特色:

出版社简介: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城市生态游憩空间格局和功能优化研究书籍相关信息

城市生态游憩空间格局和功能优化研究精美图片
  • ISBN:9787563739318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旅游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9-4
  • 页数:159
  • 价格:暂无价格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暂无语言
  • 适合人群:城市规划师, 环境科学家, 生态学者, 城市管理者, 设计师, 研究生, 对城市规划和生态游憩感兴趣的一般读者
  • TAG:城市设计 / 生态学 / 城市规划 / 游憩地理学 / 功能区划 / 空间布局优化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更新时间:2025-05-04 04:24:53

内容简介:

《城市生态游憩空间格局和功能优化研究》在系统地梳理城市生态游憩空间的内涵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实践和经验。通过对城市居民的生态游憩认知和行为的调查,发现大部分的被调查者认可在城市中开展生态旅游,并愿意在旅游过程中承担生态责任,但其中多数人以自身经济效用的不受影响为前提;同时他们对游憩活动内容的认可度与其消耗性成反比。研究发现上海城市生态游憩空间间规模与吸引半径、出游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呈正比,居民对各类生态游憩空间的逗留时间与生态游憩空间规模的大小基本是成正比。运用缓冲区的方法研究服务半径,发现规模、特征和位置差异均会对实际的服务半径产生影响;上海各区的服务面积比差异较大,而且整体的生态游憩服务适宜度不高。上海城市生态游憩空间的服务功能评估得到的综合指数得分低的主要原因不是由于绝对的空间数量值低,而是空间格局不合理而造成的功能受损。城市生态游憩空间格局演化动力主要源于城市发展定位与规划、区域内的地段等级因素、区域人口数量、城市游憩发展等因素。根据2001-2016年以来的演化研究发现上海总体的城市生态游憩空间格局正趋于稳定,但各区的游憩空间格局及功能变化幅度呈现较大差异。据此,本研究认为上海城市生态游憩空间整合与格局优化应以人为本,立足本地居民的需求;生态优先,增强乡土元素,构建低碳游憩的生态网络系统。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城市中心生态游憩空间整合的立体化与纵深化,近郊及外圈区域生态游憩空间布局的均匀性与渗透性,生态游憩空间建设的近自然性与软质化,重视和加强多功能的生态游憩廊道系统的构建。 前言/序言 早期的地理学家Walter Christaller(1963)曾提到“旅游的本质决定了它会避开中心地区,偏爱城市以外的、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地方”。这主要是由于城市的都市化和人口的过度拥挤,使得人们认为只有通过旅游的远足才能获得高质量的生活状态。然而,近年来城市地区的生态旅游已经逐渐成为热点,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研究认为现代城市的公园、绿地、高尔夫球场、排水泻湖和蓄洪池、垃圾填埋处、特色建筑和遗址,以及动物园和植物园均适于发展生态旅游。在城市中进行的生态旅游具有更加丰富的现实意义,其以城市及其周边区域内的生态旅游资源为依托,为游客和当地居民提供对城市自然和文化资源更多的欣赏机会,鼓励尊重和保存城市中资源和文化的多样性,支持当地经济和社区建设,从而保持资源的生态过程和文化延续,培养大众的生态伦理道德及意识;即城市生态旅游强调了存在于城市中的自然、文化、体育活动,以及可持续性和社区发展的重要性。 伴随现代城市发展的趋势和人类对自然生态的渴求,融合城市生活与亲近自然的共同诉求的城市生态旅游在有效满足城市居民休闲游憩需要的同时,为城市生态化和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但是必须正视的现实是,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使得大量的人造建筑取代了自然地表,极大地改变了城市的生态环境,而且这一进程仍在加快,导致各种生态问题的凸显,恢复城市的宜居性与城市化的理性发展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共同议题。 目前,大多数城市结构均以人及其社会经济要素的流动为中心构建,导致城市过分依赖功能体间的交通。这一方面导致以城市绿地为主的生态游憩空间布局分散、可达性低,生态过程与景观格局缺乏联系,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未能有效发挥;另一方面,人与自然的距离逐渐疏远,快速紧张生活节奏与水泥“森林”的包围,让城市居民对自然生态的渴求日甚。城市绿色生态空间布局与居民生态游憩需求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同时受假日制度和出行成本的影响,城市以外自然生态游憩目的地难以满足城市居民的日常游憩需求。因此,在城市生态化和低碳化的发展趋势下,优化和整合城市中以绿地、公园和保护区为主的生态游憩空间,系统性开展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满足和引导城市居民在城市中参与生态游憩活动将是有效缓解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以城市公园绿地为主的生态游憩空间作为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保障,具有重要的生态、娱乐、休憩和社会文化等功能,如保护生物多样性、减轻城市热岛效应,提供休闲娱乐场所,缓解城市居民的工作压力等。因此,其空间规模、特征和布局均是其服务功能、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关键影响因素。 作为国际化的旅游城市,上海在拥有巨大的国际国内市场的同时,本地市民的游憩需求也非常可观,科学发展城市生态旅游,不仅有利于丰富和提升上海都市旅游的产品,而且对于消化本市庞大的周末及假日旅游市场需求,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和文化产业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上海生态型城市的建设日趋成熟,城市公园、绿地、动植物园及城郊自然生态保留地,以及具有独特历史文化价值的人文景观的整体环境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本研究从使用者主体和空间格局客体两个角度,对上海城市生态游憩空间的现状分别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并构建评价体系进行其服务功能评估和空间格局的演化分析,最后对上海城市生态游憩空间整合和格局优化提出了对策思路。以上海生态游憩空间为例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其研究结果可以为上海的城市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参考,对我国其他地区也具有积极的示范价值。 本书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01154)和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重点项目立项课题(12692105100)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完善、修改和补充。感谢课题验收的评审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也感谢王丽娜、王巧和徐文静同学在研究数据收集和书稿校对过程中的认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