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巨平
人物简介:
杨巨平,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哈佛大学希腊研究中心(CHS)和德国考古研究院(DAI)客座研究员(2013~2014)。主要研究领域为丝路古国文明、希腊化文明、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与比较。在中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多篇,出版有《古希腊罗马犬儒现象研究》、《碰撞与交融:希腊化时期的历史与文化》、《古国文明与丝绸之路》、《剑桥古代史》第7卷第1分册等著译多部。
互动与交流书籍相关信息
内容简介:
“希腊化”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前3世纪托勒密二世在位时组织编译的希腊语《圣经》中,指非希腊人说希腊语,过希腊人的生活。希腊化世界是指在亚历山大帝国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政治上以希腊—马其顿人为主导、文化上以希腊文化为主体、同时容纳东方当地文化因素的新世界。其范围东起地中海,西到中亚、印度河,北至北方草原,南至印度洋。存续时间,大致开始于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东征,结束于公元前后。
希腊化世界是亚历山大东征留下的最重要的遗产,在他死后,其部将三分天下,在广袤的区域内,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长期接触,相互适应、相互融合,从而孕育了希腊化文明。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希腊化文明遗产不仅在希腊化世界传播、接受、改造,而且传入了遥远的中原内地,最终融入了中华文明发展的洪流之中。从某方面来说,亚历山大在丝绸之路的开通上,发挥了与张骞同样重要的作用。
以往研究丝绸之路的中文著作,多从中原视角出发,本书则围绕丝路的另一端——希腊化世界展开论述。第1编共分3章,论证亚历山大东征、希腊化世界对于丝路开通的作用;第2编是本书的重点,共分5章,属于个案研究,分别论述希腊化文明遗产在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传播、接受;第3编共3章,论述希腊化文明信息在中国的遗存与影响。各章既独立成篇,又有内在联系,可以全面、系统、立体地反映希腊化文明与丝绸之路的关系。本次出版,并附录5篇在国外权威期刊发表的英文论文。
★希腊化研究自从19世纪德罗伊森的三卷本《希腊化史》问世以来,方兴未艾,已经从古典学的研究边缘进入了中心,成为显学。近年来大型的丛书和专题研究著作不断出现。杨巨平教授在该领域深耕多年,是国内希腊化研究的领军学者明确提出丝绸之路与希腊化文明(世界)之间在时间、空间,尤其在文化上存在着必然联系的观点,在本书中有系统详细的阐释。
★以往研究丝绸之路的中文著作,多从中原视角出发,本书则围绕丝路的另一端——希腊化世界展开论述,利用中外古典文献、考古、钱币、铭文等资料,多角度、多层次予以揭示。
★希腊化世界是指在亚历山大帝国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政治上以希腊-马其顿人为主导、文化上以希腊文化为主体、同时容纳东方当地文化因素的新世界,这个世界东起地中海,西到中亚、印度河,北至北方草原,南至印度洋,可谓是七海一河一山(即咸海、里海、黑海、爱琴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印度河、帕米尔高原)环抱之地。在如此广袤的区域内,希腊文化与当地的东方文化长期接触,相互适应、相互融合,从而孕育了一个既统一又多元的文明——希腊化文明。文明以这个世界为载体,世界因这个文明而存在。尽管亚历山大帝国转瞬即逝,其部将三分天下,但希腊人的统治格局基本确立。即使由于巴克特里亚和帕提亚的独立,塞琉古王国元气大伤,但远东希腊化文明圈的形成使得希腊化文化的遗产得以保留、延续。希腊式城市、希腊式钱币、希腊语、希腊的造型艺术、希腊的神都不同程度地在当地留下了它们的印记。这就是公元前二世纪后期张骞抵达西域后所见所闻的世界。张骞的到来,意味着中希文明的首次沟通,宣告了从黄河到地中海横跨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的开通。从此后,希腊化文明遗产不仅在西域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传播、接受、改造、利用,而且传入了遥远的中原内地。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张骞通西域视为今天“一带一路”的预演。本书就是围绕这一线索展开的。第一编论证亚历山大东征、希腊化世界对于丝路开通的作用。第二编是本书的重点,属于个案研究,分别论述希腊化文明遗产在丝路沿线国家的传播和接受,第三编论述希腊化文明遗产在中国的存在与影响。各章既独立成篇,又有内在联系,可以全面、系统、立体地反映希腊化文明与丝绸之路的关系。
全格式电子版 - 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