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眼睛,才會看見的世界

不用眼睛,才會看見的世界电子书籍推荐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日本佳評暢銷9萬冊 全新感覺跨界知識讀物
用「看不見」的方式,理解世界的另一個樣貌
◆看得見的人活在二次元,看不見的人活在三次元?
◆用手閱讀,用耳掃視,用腳觸摸……人類的感官都是多才多藝?
◆不用眼睛欣賞繪畫,有另一種想像推理、改造作品的趣味?
人類有八〜九成的資訊,都是由視覺得來,
但我們也等於太過依賴雙眼,甚至以為眼睛看到的就是全部。
看不見的人,是感受世界另一個樣貌的專家。
這本書要帶著你啟動想像,和他們一起用視覺以外的感官、身體與心智,
翻轉看待世界的方法、探索不同的存在,建立人與人之間更有意義的連結。
他們「看見」的,和你不一樣
看不見的人,也就是視障者,是如何經由視覺以外的方法,去認知、解釋一切?
閉上眼睛就能體會他們的感受嗎?他們的聽覺和觸覺都特別靈敏?
東京工業大學博雅研究教育學院副教授伊藤亞紗,開啟了全新的探究領域,
讓我們想像從他們的角度,用「看不見」的方式,重新去理解這個世界。
看不見的人,有著不受視覺死角和平面化限制的360度立體視野,
對他們來說,腳是照亮前方路途的探照燈,把感官混搭著用是自然的日常;
語言交流也是一種「看」的方法,幽默和乘勢而為則是生存的武器……
看不見的人建構的世界觀,獨特而奇妙,大大顛覆了我們的成見,
也提醒了以慣常模式思考和行動的我們,看待陌生事物時可能有的主觀偏誤。
最重要的不是我們能透過感官、大腦取得多少「資訊」,
而是在取得資訊之後,如何根據個人需求轉化成對自己有用的「意義」。
一旦改變認知的方式,看不見就並非欠缺,而只是一種差異,
甚至可能成為開啟新思路、新潛能的一扇門,讓我們有更細膩、更多樣的發現。
與其把看得見的人和看不見的人限定在「幫助者」和「接受者」的關係裡,
不如抱著單純的好奇心,體會彼此的差異,找出其中有趣的部分,
更能促進真實、對等的理解,建立自在與障礙共處的社會。
本書自出版以來,佳評如潮,人氣繪本作家吉竹伸介並以此延伸創作繪本《看得到?還是看不到?》,由伊藤亞紗擔任內容監修。作者中肯敏銳的思緒、清新而有溫度的文字誘發了全新的認知,讀完本書,你所看見的世界也將煥然一新,呈現完全不同的風景。
【看不見和閉上眼,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
五感並不是簡單的加減乘除,如果以為遮住眼睛就能體會看不見的人的感覺,那就是天大的誤解了。
就像不同的椅腳配置,能讓四支腳或三支腳的椅子都保持平衡,看不見的人從聽覺的使用、腰腿的能力到語言的定義,都會漸漸變得與看得見的人不同,藉由這一點一點的改變,找到在沒有視覺的狀態下最終成立的平衡點。
所以,看不見的人身處的不是少了一支腳的「殘缺世界」,而是用三支腳建構出來的「完整世界」。
【用「差異」取代「欠缺」,不說「厲害」而是「有趣」】
我們常在無意間將「看不見的人」視為同一種人,卻沒有想過他們的生活方式和使用感官的方法其實非常多樣化。刻板地認為「看不見的人」都擁有靈敏的聽覺及觸覺,並因此讚嘆「好厲害」,往往會掩蓋他們具有的多樣性,即使原意是想表達欽佩,卻很可能因而造成對方的壓力。
我從不說「好厲害」,而是說「好有趣」。就像同樣是「把書找出來」,他們就用了一個和我完全不同的方式去達到目的,讓人得到「哇,原來還可以這麼做啊!」的啟發。當我站在「有趣」的立場,感覺就能對彼此的差異展開平等的對話。
【看不見的人是「順勢而為」的駕馭高手】
就算看不見料理包是什麼口味,難波先生也沒有直接認定這是負面狀況。選到自己想吃的就是「中獎」,不是就等於「沒中」,他將看不見減少的自由度,正面地解釋成拓展可能性的機會,每次都當成「抽籤」或「試手氣」一樣去享受。缺乏「資訊」的狀況,被由此而產生的「意義」翻轉了。
相對於照章行事的使用者,看不見的人反而不會受限於決定好的道路,「這裡也有路可以走喔!」讓人有種被他們拋在後面的感覺。或許也因為如此,他們才這麼擅長與各種狀況對話,不會強硬地要求情勢必須如己所願,而是聰明地「駕馭」不屬於自己的其他外物。
书籍目录:
前言 你們那邊看不見的世界,是什麼樣子呢? 伊藤亞紗
本書登場的主角們
〈序章〉如何看見「看不見的世界」
啟動想像力,變身成與自己不同的生命
當美學與生物學產生交錯
脫離對自己而言的「理所當然」
「看不見」和「閉上眼」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
客觀中立的「資訊」VS.因人而異的「意義」
每個生命體都活在主觀的「環境界」
在看得見與看不見之間,建立更有意義的連結
越來越保護,也就越來越疏遠
「我是我,別人是別人」的距離感
〈第1章〉空 間——看得見的人在二次元,看不見的人在三次元?
「大岡山果然是一座『山』呢」
腦中還有餘裕嗎?
是我在利用資訊?還是資訊在利用我?
資訊變少了,也是另一種解放
不再受到操控的平靜
沒有視野,反而看得更廣更遠
看不見的人不是穿得很隨便,就是很不隨便
視覺能力也會影響思考方式
你腦中的富士山,是圓錐體還是三角形?
看不見的人有色彩感嗎?
只要看得見,就會受限於「視點」
「太陽之塔」有幾個臉孔?
看不見的人沒有「死角」
正面是背面,背面是正面
「內」與「外」是等值的
〈第2章〉感 官——用手閱讀,用耳掃視
看不見的人都有「特異的聽覺與觸覺」?
誤解1:看不見的人都會讀點字
誤解2:點字是用「摸」出來的
誤解3:觸覺會帶來快感
感官也有等級之分?
所謂的教育,是將觸覺世界轉向視覺世界
點字不是用「摸」的,而是用「讀」的
「看」是眼睛的專利嗎?
不用眼睛,也能體驗「看」的感覺
用耳朵「掃視」,快速掌握狀況
手和臀,都能感受「透明」
用耳朵「看」,用眼睛「聽」,用鼻子「吃」,用嘴巴「聞」
身體的復健,就像是一場演化
〈第3章〉運 動——看不見的人是如何運用身體
腳是運動器官,也是感覺器官
看不見之後,反而更少跌倒了
「抱石運動跟按摩好像!」
看不見的人才能做到的「準備」
盲人衝浪——沒有視覺要如何乘浪?
協力車競賽——將重心合而為一
看不見的人是「乘勢而為」的駕馭高手
擅於依賴,才是真正的自立
合氣道——帶動氣流,四兩撥千斤
同步的能力,是身體原有的本質
盲人足球——靠著踢球聲來「觀看」表現
看不見的人射門,真的很難擋住
「啊,原來這就是梅西的技巧!」
要克服恐懼,唯一的辦法是「習慣」
越過「腦中的那根橫竿」
〈第4章〉語 言——透過別人的眼睛看
看不見的人如何鑑賞藝術?
能使用的武器只有語言
「我們盲人也有欣賞羅丹的權利」
「全盲者也可以欣賞畫作吧?」
從個人到全國,逐漸向外拓展
社群共賞的趣味,就在於共享「意義」
屬於視覺、藉由視覺,又為了視覺而生的畫作
看得見或看不見,都能體會到的臨場感
藝術鑑賞的目的,不是為了取得資訊
「結果論」激發出了另類創意
我們都不習慣「一邊推理一邊看」
「聽到是陶杯的瞬間,就變成陶杯」
鑑賞,就是自己重新改造作品
透過語言,將別人的視角納為己有
原本的障礙,變成了如今的觸媒
看得見沒有比較優秀,看不見也不是特別厲害
〈第5章〉幽 默——讓自己生存下去的武器
應對「不自由」的生存之道
今天吃的義大利麵,會是肉醬還是白醬呢
迴轉壽司就像俄羅斯輪盤
我們的表達方式很有限,所以…‥
「這裡也有路可以走喔!」
幽默的秘密,在於視點的移動
過度的善意,也會造成困擾
自嘲是為了解除「善意的屏障」
改變固有觀念的癥結點
「障礙」到底是什麼?
謝辭
作者简介:
伊藤亚纱
学者、作家。1979年出生于东京,东京工业大学博雅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为美学和现代艺术。她从小立志成为生物学家,却在大学三年级时转读文科,2010年取得文学博士学位。著作有《瓦勒里的艺术哲学或身体解剖》《不用眼睛才能看到的世界》《失明运动员的身体论》《结结巴巴的身体》等。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下载评论
-
用户1729949892:
( 2024-10-26 21:38:12 )
互动版电子书下载秒传,支持PDF/MOBI格式导出,体验良好。
-
用户1744466058:
( 2025-04-12 21:54:18 )
高清版本期刊资源,EPUB/AZW3格式适配各种阅读设备,推荐下载。
-
用户1725801758:
( 2024-09-08 21:22:38 )
无损的学术资源,双语设计提升阅读体验,操作便捷。
-
用户1737178927:
( 2025-01-18 13:42:07 )
极速下载PDF/MOBI文件,优质期刊推荐收藏,资源优质。
-
用户1720926414:
( 2024-07-14 11:06:54 )
双语版电子书下载秒传,支持AZW3/TXT格式导出,资源优质。
相关书评
暂时还没有人为这本书评论!
下载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