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新书屋 - 传统十论 - 作者:秦晖

秦晖

人物简介:

秦晖(1953年12月—),笔名卞悟,广西龙胜人,著名历史学家、经济学家、自由派公共知识分子。兰州大学历史学硕士(1981)。曾任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是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哈佛燕京学社 访问学者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特邀研究员,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特邀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农民史、土地制度变迁史、经济史,对秦汉史、中国思想史、明清史、中国近代史、苏联东欧社会转型与中国的对比、国企改革、农民问题亦有研究。提出了“共同的底线”、“秦制”、“关中模式”、“黄宗羲定律”等说法。是中国农民学的开创者之一,也是较早关注和研究南非现代化改革的中国学者,是“低人权优势”、“尺蠖效应”、“共同的底线”、“负福利国家”、“关中模式”与“太湖模式”、“大、小共同体本位”、“昂纳克寓言”、“问题殖民”、“实践自由”、“宗法农民”、“秦制”与“周制”、“雅典(罗马)式道路”与“马其顿式道路”、“为自由而限权,为福利而问责”等概念的提出者。长期关注当代农民问题,是取消农业税的重要倡导者。在九十年代私有化国企改革时,较早反对以“权抢钱,钱买权”“掌勺者私管大锅饭”的官僚资本作为经济发展的原始积累。1990年代致力于在结合社会调查与历史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学,包括狭义农民学(对农民、农业与农村社区的研究)与广义农民学(对农民国家、农业文明与传统社会及其演进、改革与现代化的研究),主持一系列乡村调查,主编《农民学丛书》首批六本。 主要著作有《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与金雁合著)、《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及其变革》、《问题与主义——秦晖文选》、《市场的昨天与今天》、《耕耘者言——一个农民学研究者的心路》、《传统十论》、《变革之道》、《农村公社、改革与革命——村社传统与俄国现代化之路》(与金雁合著)、《天平集》、《农民中国——历史反思与现实选择》、《学问中国》、《江浙乡镇企业转制案例研究》、《南非之魂——曼德拉》(译者,编者)、《五四新论》(合著)、《真实的马克思主义》、《自由、乌托邦与强制》、《经济转轨与社会公正》、《思无涯,行有制》、《十年沧桑——东欧诸国的经济社会转轨和思想变迁》、《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中西公益事业史比较研究》、《实践自由》、《共同的底线》、《南非的启示》、《走出帝制——从晚清到民国的历史回望》、《王气黯然——宋元明陕西史》、《鼎革之际——明清交替史文集》、《秦汉史讲义》(走进帝制)、《拯救民主》《娜拉出走以后 : 中国女权的世纪反思》等。

传统十论书籍相关信息


内容简介:

◎《传统十论》是著名历史学家秦晖治学经历中对“传统社会”(近代以前的社会)研究第三阶段的产物,自问世以来,多次重印,备受读者推崇。 ◎本次再版,增加增订版序言及两篇附录(《关于“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的讨论》,作者对瑞士“森林州”地区进行考察后写作的《瑞士之路》),有助于读者加深对相关重要问题的理解。 ◎《传统十论》曾被列为法国国家汉语水平考试的参考书。 名家点评: 《传统十论》让我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豁然开朗之感。 ——刘瑜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的系列文章,其中有对于“反封建”“平等”这类“关键词”在历史文化进程中演变过程的分析,但更主要的是对传统社会与文化本身的结构性研究。笔者不满于过去流行的“租佃神话”和“宗族神话”,主张在社会—经济分析与思想—文化分析的综合与融会中把握传统时代真正具有规定性的那些规则,跳出“反儒”与“尊儒”对峙的传统观之争,在社会结构上摆脱大共同体本位的传统桎梏而走向公民社会,在文化—象征符号体系中主张“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以“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的人格资源与民主宪政—人权保障的现代制度安排来消除那种专制制度下强权—犬儒互补的人格弊病。 《传统十论》此次再版,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增了增订版序言及两篇附录(《关于“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的讨论》《瑞士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