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新书屋 - 昌明国粹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5-07 00:01:50

昌明国粹

昌明国粹精美图片

昌明国粹书籍详细信息


内容简介:

一部全面剖析柳诒徵与南高史学群体的学术著作。以柳诒徵为主线,钩沉师生薪火相传的治史之道,还原南高学派如何在五四浪潮中逆流而上,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王汎森、李帆、周佳荣、李金强联袂推荐。呈现南高史学家的文化自觉与精神坚守,还原民国史学的完整生态。 ☆内容简介 一部全面剖析柳诒徵与南高史学群体的学术著作。本书聚焦柳诒徵的史学观点、治史方法及史学思想,同时分析以张其昀、陈训慈、缪凤林、郑鹤声为代表的学生群体对其学术的传承与创新。书中以南高发展历程为线索,系统爬梳学刊、校史等文献资料,整理出南高史学思想及发展脉络。他们以传统经学为根,既守护“礼”之文化命脉,又倡言“融化世界新知”,开创了一条中西融通的史学道路,与北大“疑古”史学和“窄而深”的治史思路截然不同。本书以“新史学”演进为背景,在与北大史学相比较的视野下解读南高学派,还原了民国史学的完整生态,为理解中国史学现代化过程中的坚守与创新提供了关键视角。 ☆本书亮点 1.一部全面剖析柳诒徵与南高史学群体的学术著作。王汎森、李帆、周佳荣、李金强联袂推荐。 2.深度挖掘柳诒徵及其弟子之学术,为南高史学研究开拓全新视野。本书既聚焦柳诒徵的史学观点、治史方法,解析其“吾国以礼为核心之史”的史学要义;亦分析其弟子张其昀、陈训慈、缪凤林、郑鹤声等人的学术传承与创新,以“新史学”演进为背景,在与北大史学相比较的视野下解读南高学派,展现出南高的史学特色。 3.全面解析南高史学刊物,书刊、档案多重互证,诠释南高史学丰富内涵。本书详细解析《学衡》《史地学报》《史学与地学》等南高师生共创刊物,同时结合《中国文化史》《国史要义》《东亚各国史》等柳氏及其弟子之著作,辅以档案、校史资料等,全方位呈现南高史学研究者的观点。 4.以校史为钥,梳理南高史学发展脉络。全书以柳诒徵执教南高文史地部—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史学系的历程为主线,结合南高各时期课程设置、院系划分和教学特点,清晰呈现南高史学风尚孕育、成长、以致史地分途的过程,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南高史学发展脉络。 5.南高史学的坚守与融通,为当代学术研究提供启示。柳诒徵及其弟子以传统经学为根,既守护“礼”之文化命脉,又倡言“融化世界新知”,在全新思潮冲击下以文化自信和包容胸怀积极应对变化。既为当代学术研究提供守正创新的启示,亦为一个民族如何看待本土文化与世界思潮提供镜鉴。 ☆名家推荐 柳诒徵出身传统经学,他借着对中国文化史及历史事件的研究,表明自己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深切爱护,倡导历史撰述要肩负起重建传统文化、礼教伦理的责任,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受到西方的冲击,他以一个时代见证人的身份教写中国文化史,尤具意义。 ——“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王汎森 目前学界对于南高“学衡派”已进行过一些综合性的探讨,对于柳诒徵个人的思想、学术也不乏研究,但对于由柳诒徵及其弟子所构成的南高史学群体却相对缺乏深入讨论,尤其是缺乏在“新史学”演进背景下及与北大史学相比较视野下的具体研讨,本书恰是在这方面多所用力之作,从而弥补了学术研究的薄弱环节,其重要价值不言而喻。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李帆 南高学者文史兼容、史地并重,由中国史至西洋史均见措意,又以成立学会和出版刊物互相配合,于治史方法和学术观点上都彰显其特色。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南高学者大体上站于北大学者的对立面,但既以“北大南高”并称,个人认为,时人对于南高是认同其重要地位的。北大学术与南高学术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学术的一体两面,忽视南高,对于五四新文化尤其是“新史学”的认识就显得不够全面和深入了。 ——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新亚研究所教务长周佳荣 就南高而言,由源起南京高等师范学堂,演变而成东南大学,以至中央大学,其所创建的史学风气,主张绍继传统,吸纳西学,以会通中西文化为其治史特色,此即志坚博士新书所研究者。 ——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李金强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一: 在民国学术的璀璨星河中,北大与新文化运动的光芒常被视为主流,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高)的史学群体却被长期隐没于历史长河。《昌明国粹:柳诒徵及其弟子之学术》首次将目光投向这片被遗忘的学术沃土,以柳诒徵为核心,钩沉其与张其昀、陈训慈、缪凤林、郑鹤声等弟子的治史实践,揭开一段“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学术史诗。 本书以“史地通轨”为钥,还原南高学派如何在五四新文化浪潮中逆流而上,既坚守传统礼教文化的精髓,又融汇西方哲学、地理学与史学方法。柳诒徵提出“吾国以礼为核心之史”,以史为镜,鉴古知今,将道德教化与史学研究紧密结合;其弟子们则各展所长:张其昀开创人文地理学,陈训慈深耕中西史学比较,缪凤林探索礼俗史与民间文化,郑鹤声拓荒近世史研究。他们以《学衡》《史地学报》《史学与地学》等刊物为阵地,既反对北大的疑古思潮,又积极吸纳西学新知,构建起“守正创新”的学术范式。书中更以海量珍稀史料为基——从尘封的档案馆文献到南高师生未刊手稿,从《国史要义》的深邃到《东亚各国史》的广博——层层剥茧,展现南高史学如何从传统史地学向现代学科转型。这不仅是一部学术史的重构,更是一场文化精神的寻根之旅。在“昌明国粹”的旗帜下,南高学者以史学缝合传统与现代的裂隙,为今日的学科融合与文明对话提供了百年镜鉴。 编辑推荐二: 当“保守”与“革新”的标签简化了历史的复杂性,《昌明国粹:柳诒徵及其弟子之学术》以深邃的笔触,为民国学术补上了一块缺失的拼图。 本书不仅是一部全面系统研究南高史学的专著,更是一部叩问文化根脉的思想录。书中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核心,展现南高学派如何超越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既反对激进的反传统浪潮,又积极引介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兰克的实证史学;既以江浙藏书为根基深耕本土文化,又以世界眼光重释中国历史。柳诒徵的“通则”与“独造”史观、弟子们对人文地理与地方史的开拓,无不彰显“守旧”表象下的开放胸襟。更令人动容的是,本书揭示了学术传承的温度。从柳诒徵在《学衡》发刊词中的殷殷嘱托,到弟子们辗转各地仍以刊物维系学术血脉,南高史学的兴衰恰似一部知识分子的精神史诗。 在史料考据之外,作者区志坚博士以二十年深耕,将南高学者的手札、信件、文章、著作化作鲜活叙事,让读者得以触摸那个时代学人的热忱与坚守。尤为珍贵的是,本书不囿于学派之争,而是深入南高史学的肌理:从课程设置到学术组织,从师生传承到史地分途,勾连出一幅民国学术生态的全景图。今日,当全球化与本土化激烈碰撞,南高史学的“融通”智慧尤显珍贵。这本书不仅是学术史的补遗,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文化自信的深层逻辑——传统不是枷锁,而是创新的土壤;西学不是威胁,而是对话的伙伴。对于每一位关心文明传承的读者,这都是一部不容错过的思想盛宴。

书籍目录:

导言 1 第一章 柳诒徵与南高治史风尚的形成 25 第一节 柳诒徵的生平及其学术27 第二节 清末民初师范教育的发展 54 第三节 江浙学风和江南藏书业的发展 63 第四节 反传统思想及中西文化调和论的出现 75 第五节 南高留美教员与西方学术思想的传入 89 第二章 南高史学系的成立与发展(1915—1925) 107 第一节 南高史学部的成立 108 第二节 南高史学部的课程 113 第三节 南高史学系学生概况 124 第四节 史地研究会及《史地学报》 128 第五节 学衡社与《学衡》杂志 135 第三章 南高史学者的分合关系(1926—1931) 141 第一节 《史学与地学》的出版 142 第二节 中大史学系成立及《史学杂志》的创办 148 第三节 《史学杂志》的内容 164 第四节 南高史学系出版物的流通及其特色166 第四章 柳诒徵的史学观点及其治史方法 177第一节 以礼为中心的史观 178 第二节 通史及“通则”“独造”的文化史观 193 第三节 信古的史观及反疑古史学 203 第四节 地方史及史地学的提倡 212 第五节 致用的考证方法 219 第五章 南高史学的继承与发扬 ——缪凤林、郑鹤声、陈训慈、张其昀等人的史学研究 233 第一节 缪凤林的中国通史及中国礼俗史研究 237 第二节 郑鹤声的中国史学史及历史教育研究 257 第三节 陈训慈的地方学术史及中西史学研究 270 第四节 张其昀的人文地理学和地理教育学 282 第五节 其他从事史地学研究的南高学生 293 结论 310 附录一 1915—1923 年南高国文史地部教员表 321 附录二 南高史学工作者在《史地学报》发表论文数目表 323 附录三 南高史学工作者在《史学与地学》发表论文数目表 326 附录四 南高史学工作者在《史学杂志》发表论文数目表 327 附录五 国立中央大学的源流与变迁简表 328附录六 南高史学工作者大事年表 330 附录七 南高文史地部教员及学生照片(1923年) 332 参考书目 337

作者简介:

区志坚,香港树仁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田家炳孝道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近代中国学术思想史、社会文化史、香港地区历史教研工作。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下载点评

  • 模糊(704+)
  • 破损(664+)
  • 双语(307+)
  • txt(908+)
  • 图文(707+)
  • 力荐(708+)
  • 可检索(637+)
  • 系统(269+)
  • 职场(440+)
  • 无损(345+)
  • 收藏(653+)
  • 最新(291+)
  • 云同步(814+)
  • 精校(915+)
  • 感人(869+)
  • 学生(545+)
  • MOBI(119+)
  • 无乱码(462+)
  • 书签(503+)

下载评论

  • 用户1743388180: ( 2025-03-31 10:29:40 )

    无损的教材资源,图文设计提升阅读体验,操作便捷。

  • 用户1735641148: ( 2024-12-31 18:32:28 )

    完整的报告资源,图文设计提升阅读体验,推荐下载。

  • 用户1721449389: ( 2024-07-20 12:23:09 )

    多格式功能搭配MOBI/AZW3格式,完整数字阅读体验,资源优质。

  • 曾***玉: ( 2024-07-23 16:42:21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用户1720807012: ( 2024-07-13 01:56:52 )

    无损版本期刊资源,EPUB/MOBI格式适配各种阅读设备,推荐下载。


相关书评

暂时还没有人为这本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