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生
人物简介:
浙江农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是学校设置的 个专门为全校师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机构,成立于2000年9月。心理中心现有专职教师2名,兼职教师1 2名,是支素质较高、专业结构合理的咨询队伍。心理中心秉承“健康心灵,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运用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在帮助大学生克服各种心理困扰,实施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提高自我调节能力,提升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成才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工作成效。心理中心于2006年被浙江省教育厅授予首批“浙江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单位”。
心灵绿洲:浙江农林大学院级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探索与实践书籍相关信息
内容简介:
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今天的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毫无疑问,当代大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一些高校触目惊心的“校园事件”的发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越来越成为社会、政府、高校和家长关注的焦点。不仅仅如此,随着心理素质成为人的基本素质,心理和谐成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时代的课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被赋予了积极的价值。
为切实加强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扩大教育的影响面、覆盖面和受益面,不少专家和实务工作者都在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的建设。记得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在思考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时,基于中国高校的特点和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建立校、院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的设想,得到了同行们的充分肯定。之后的许多年,我们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力图在实践中使这一构想得以实现。建立校级心理咨询中心或者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可以说是第一级网络的最好体现,这一点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实现了,一部分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而且在本世纪初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第三级网络即学生层面的心理健康组织的实现源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的学生心理自助组织、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特别是本世纪初期班级心理委员的诞生,使第三级网络落地了。记得在2010年10月中国科技大学举办的全国班级心理委员大会上,我在大会主题报告中说,班级心理委员的诞生是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发明创造,是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世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贡献。这一观点得到了与会中外专家们的认可。而第二级网络即院系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设立要晚于第一级、第三级网络,是本世纪头10年的中期才发展起来的。它的标志性事件是院系心理辅导站的建立。
三级网络的建立可以说是先有构想再有实践,反映了中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创造性的思考和独到的探索,因为国外没有这样的三级网络体系,他们没有院系心理辅导站和班级心理委员。尽管中国内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历史不长,从业人员的数量有限、质量总体不高,但三级网络的构建和有效运行却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已构建了以校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心为龙头,以各院(系)心理健康辅导站为骨干,以大学生心理委员、朋辈心理互助为基础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每一级层面由具有不同专业素质要求的人员组成,担负不同的工作职责,上下互动、紧密配合,有效地推动了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全体学生健康的成长成才。这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在三级网络中,院系心理辅导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目前各高校虽然都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心,但由于中心力量和人手有限,已很难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的需求。现在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虽有一定的比例,但真正严重而且需要治疗的毕竟是极少数。多数大学生遇到的问题是属于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和不适,而这些烦恼和不适若能得到及时的支持和辅导,往往就会得以化解,从而促进大学生的成长,但如果不能及时妥善地处理,就可能日积月累,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甚至积重难返,酿成严重的后果。院(系)层面心理辅导站的设立,正好可以发挥自身独特的作用。院系心理辅导站的老师一般都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接受过比较系统的培训,熟悉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特点和本院系学生的情况,有学生工作的经验,还可以充分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整合各方资源,调动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和同宿舍室友等各方面的力量,开展富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多角度对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院系心理辅导老师特别适合做一般性心理问题的辅导工作。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早期预警、危机干预、后期跟踪等各个阶段也能发挥积极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有效性。院系心理辅导站的设立使更多的老师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也营造了良好的心理氛围。它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第三级网络即心理委员组织的指导者。
浙江农林大学是本省也是全国高校中最早成立院系心理辅导站的学校之一。自2006年成立各学院心理健康辅导站以来,在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引领下,该校一直孜孜不倦地在进行探索和实践,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近些年我多次到浙江农林大学开会、讲学,每次去都会被全校上下浓烈的心理健康宣传氛围所感染,尤其是被各学院心理辅导站所组织开展的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学生参与面广且富有成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所感动所感染。在浙江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上,农林大学也多次介绍他们的经验。《浙江农林大学院级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探索与实践》一书可以说是他们八年来探索院级心理辅导站实践的结晶,其中有许多他们的真知灼见和有益的做法。
浙江农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张敏生教授在策划本书时,曾请我指导,我就如何写好本书谈了些想法,包括写作框架。当得知本书即将出版时,我感到非常欣喜。这些年来,张敏生教授率领他的团队积极开拓,在班级心理委员建设和院系心理辅导站建设方面都有深入的思考和积极的探索。他所著的《大学生心理互助研究》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著作,出版后受到欢迎和好评,曾被浙江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评为优秀成果一等奖。这次张敏生教授主编的《浙江农林大学院级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探索与实践》是他们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实践方面的又一成果,本书也是我看到的第一本关于高校二级学院心理辅导站建设的书,书中既有理论的思考,更有浙江农林大学院系心理辅导站建设的成功经验,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在院系心理辅导站日益受到各校重视,纷纷着手建立之时,本书的出版恰逢其时。在此,我向全国的同行们推荐此书。我相信本书将有助于推动我国高校院系心理辅导站的建设,更好地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广泛更深入地开展起来。
全格式电子版 - 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