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新书屋 - 中国哲学简史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5-07 10:07:33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精美图片

中国哲学简史书籍详细信息


内容简介:

《国民阅读经典:中国哲学简史》原名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至1947年在美国宾夕凡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课程的英文讲稿。该书在世界范围内都影响巨大,是迄今为止西方人了解、研究中国哲学的必读书,是世界各地许多大学教授中国哲学课程的教材。本次收入”国民阅读经典”丛书的《简史》,采用赵复三先生的中文译本。

书籍目录:

英文版编者引言 作者自序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哲学的精神和问题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语言障碍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 中华民族的地理环境 中华民族的经济背景 《上农》——农业的价值 “反者道之动” 对自然的理想化 家族制度 入世和出世 中国艺术与诗歌 中国哲学的方法论 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 中国哲学中的“常”与“变” 第三章 诸子的由来 司马谈和六家 刘歆和他关于各家缘起的理论 对刘歆理论的修正 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教师 孔子与六经 作为教育家的孔子 正名 仁义 忠恕 知命 孔子的心灵修养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第五章 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 墨家的社会背景 墨子对儒家的批判 兼爱 天志和明鬼 一个看似表里不一的问题 国家的起源 第六章 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 早期道家与隐者 杨朱的基本思想 杨朱思想举例 老庄著作中的杨朱思想 道家思想的发展 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 性善说 论儒家与墨家的基本不同点 政治哲学 神秘主义 第八章 名家 名家和“辩者” 惠施关于事物相对性的理论 公孙龙关于共相的学说 惠施和公孙龙学说的意义 第九章 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 道,无名 自然的不变规律 为人处世 政治理论 第十章 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 庄子其人和《庄子》其书 得到相对快乐的途径 政治与社会哲学 感情和理性 达到至乐的途径 有限的观点 更高层次的观点 更高层次的知识 神秘主义的方法论 第十一章 后期的墨家 关于知识和名的讨论 关于“辩”的讨论 澄清兼爱说 为“兼爱”辩 对其他学派的批判 第十二章 阴阳家和中国早期的宇宙发生论 六种术数 《洪范》所描述的五行 《月令》 邹衍 历史哲学 “易传”中描述的阴阳原则 第十三章 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 人的地位 关于人性的学说 道德的根源 关于礼乐的学说 关于逻辑的理论 论其他学派的谬误 第十四章 韩非子与法家 法家的社会背景 韩非子:法家的集大成者 法家的历史哲学 治国之道 法家与道家 法家与儒家 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而上学 事物之“理” 万物生成之“道” 万物变易之“道” “中”与“和” “庸”与“常” 从启蒙到止于至善——明与诚 第十六章 治国平天下的哲学主张 秦朝统一中国前的中国政治情况 中国的统一 《大学》 《荀子》中的折中倾向 《庄子》哲学中的折中倾向 司马谈和刘歆的折中主义思想 〔注〕对中国民族主义的一点说明(参阅本章“中国的统一”一节) 第十七章 汉帝国的理论家:董仲舒 阴阳家和儒家的合流 对宇宙本体的理论 人性的学说 社会伦理学说 政治哲学 历史哲学 对《春秋》的解释 社会进步的三个阶段 第十八章 儒家兴盛和道家再起 思想的统一 孔子在汉代思想界的地位 汉代经学中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之争 扬雄和王充 道家与佛家 政治和社会背景 第十九章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 名家再次引起人们的兴趣 对孔子的重新诠释 向秀和郭象 道是“无” 万物的“独化” 典制与道德 有为与无为 知识与模仿 齐万物 终极的自由与快乐 第二十章 新道家:豁达率性的风格 风流与浪漫精神 “杨朱的乐园” 率性的生活 感情 情爱 第二十一章 中国佛学的基础 佛教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佛学的一般概念 二谛义 僧肇的哲学 道生的哲学 第二十二章 禅宗:潜默的哲学 禅宗起源的旧说 第一义不可说 修禅的方法 顿悟 无成之功 第二十三章 更新的儒家:宇宙论者 韩愈和李翱 周敦颐的宇宙论 精神修养的方法 邵雍的宇宙论 事物演化的规律 张载的宇宙论 第二十四章 更新的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 程颢对“仁”的认识 程朱的“理”的观念的来源 程颐的“理”的观念 陶冶感情的方法 寻孔颜乐处 第二十五章 更新的儒学:主张柏拉图式理念的 理学 朱熹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理”或原理 太极 “气” 性和心 政治哲学 修心养性的方法 第二十六章 更新的儒学中的另一派: 宇宙心学 陆九渊论心 王守仁的宇宙观 “明德” 良知——来自直觉的认识 “正事” “用敬” 对佛学的批评 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学的传入 反对更新的儒学的思潮 孔教运动 西方思想的传入 西方哲学的传入 第二十八章 厕身现代世界的中国哲学 哲学家和哲学史家 抗日战争时期的哲学耕耘 哲学的性质 人生的境界 形而上学中的方法论 译后记

作者简介: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省唐河县人。我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门,后公费留美,1924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归国后曾执教于中州大学、广东大学和燕京大学。1928年8月起,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并曾任校秘书长、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校务委员会主席等职;抗战期间随清华大学南迁,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文学院院长。1952年院系调整后,转入北京大学任哲学系教授。 冯友兰先生提出的“释古”理论对史学研究有方向性价值,“照着讲”与“接着讲”的方法论,则对中国哲学和哲学史的研究具有开创性的指导意义。他本人的学术成果,更是在这两个层面都做出了卓越贡献。“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是冯先生对其一生重要著作的总结:冯先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主要创作于抗战时期的“贞元六书”则标志其“新理学”体系的确立;1946年至1947年,冯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由其英文讲稿整理出版的《中国哲学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以及英译两卷本《中国哲学史》,至今仍是世界各地许多高校中国哲学课程使用的教材和参考书籍;“文革”结束后,冯先生已是耄耋之年,在“耳目失其聪明”的情况下,积十年之功,“不依傍别人”,重新撰写了七卷本《中国哲学史新编》,更体现了他作为中国哲学的继承者与发扬者自强不息的精神涵养。冯先生的著作,是了解、学习、研究中国哲学的必读作品,在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崇高声誉和深远影响。不仅如此,冯先生的著作更具有抚慰人心的力量。韩国总统朴槿惠称,在她最困难的时期,是冯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令她“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的生命灯塔”。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下载点评

  • 重排(1191+)
  • 经典(1219+)
  • 感动(485+)
  • 可检索(877+)
  • 无乱码(950+)
  • 相见恨晚(674+)
  • 结构松散(641+)
  • 解决急需(989+)
  • 可听读(789+)
  • 惊喜(1303+)
  • 已买(473+)
  • 直链(737+)
  • 权威(554+)
  • 雪中送炭(412+)
  • 带书签(100+)
  • 稳定(576+)

下载评论

  • 用户1714606942: ( 2024-05-02 07:42:22 )

    稳定下载EPUB/MOBI文件,无损教材推荐收藏,操作便捷。

  • 用户1722863046: ( 2024-08-05 21:04:06 )

    极速下载MOBI/TXT文件,优质小说推荐收藏,操作便捷。

  • 用户1723094025: ( 2024-08-08 13:13:45 )

    无损的期刊资源,多格式设计提升阅读体验,体验良好。

  • 用户1728791216: ( 2024-10-13 11:46:56 )

    音频版电子书下载无延迟,支持PDF/TXT格式导出,资源优质。

  • 用户1728719462: ( 2024-10-12 15:51:02 )

    图文版电子书下载流畅,支持MOBI/AZW3格式导出,值得收藏。


相关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