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新书屋 - 殖民地的法學者 - 作者:吳豪人

吳豪人

人物简介:

吳豪人 1964年生於台北。日本國立京都大學法學博士,輔仁大學法律學系專任教授,研究領域為基礎法學與人權思想。除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外,編有《大正十三年治安警察法違反事件豫審記錄》(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出版)。 最常說的一句話是:「我不懂實體法。」天生自由人,遭際冷硬派。非自願型人權工作者。滴酒不沾,痛恨西裝,不會打領帶,會打撐人結。不喜奔競,避官如避禍。曾口占二句以明志:「我是佛門鴦堀子,不學人間富貴禪。」

殖民地的法學者书籍相关信息

  • ISBN:9789863502265
  • 作者:吳豪人
  • 出版社:臺大出版中心
  • 出版时间:暂无出版时间
  • 页数:360
  • 价格:NT$450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平装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暂无语言
  • 丛书:臺灣研究先行者
  • 原作名:臺灣研究先行者叢書 4
  • 适合人群:对非洲历史和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法学专业学生,历史研究者,文化人类学者,以及关注殖民地时期法律和社会问题的读者
  • TAG:人文社科 / 非洲文学 / 法学 / 殖民地历史 / 非洲研究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更新时间:2025-05-10 20:09:16

内容简介:

本書從日本殖民地法學者五十年來的質變與量變,探索他們如何使台灣法體系由前近代法走向近代法體系,並透過幾個有意篩選的事件,分析此時期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反抗與合作、相剋與共生的辯證性關係。第一章〈岡松參太郎的法學烏托邦〉,分析及評價殖民統治初期日本法學者岡松參太郎如何嘗試將台灣的慣習法體系,改造成近代德國法體系的事蹟及其法思想。第二章〈帝國的絕緣體──祭祀公業〉,檢討台灣的慣習法中與台灣人自我認同關係最深的「祭祀公業」制度及其沒落,如何改變了台灣人民族認同的形式與内涵。第三章〈大正民主與治警事件〉,以治警事件的裁判過程為背景,探討當時台灣知識分子如何運用法庭抗爭與殖民者進行對抗的戰術及其極限,進而解析參與本案的日本法曹的政治思想及法思想。第四章〈敗者的精神史──「凡庸之善」姉齒松平與「凡庸之惡」增田福太郎〉,則透過顯密二教兩種類型的法學家的介紹與比較,說明兩者在知識與意識形態成反比例消長的歷史情境下如何自處,從而改變了殖民地台灣對於近代法的信念。